分享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和诗歌

 昵称WR1d9 2021-04-04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介子推晋国贤臣,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寒食节可以扫墓吗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主要内涵是扫墓,而清明节则是游乐,两节气氛截然不同。

不少地区又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祭祀节。寒食应当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成了一个节日。

  湘潭坊间近几年流传寒食节不能扫墓,但查遍相关资料,发现这一提法是不正确的。

  坊间确实有这种说法,但是这天扫墓的人不是很多,这可能是大家有这个疑问的原因,从我个人查阅资料来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所以从资料上也能看出,上坟就在寒食节的其中,这也说明了寒食节其实也可以扫墓,在说好多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也能印证寒食节可以扫墓。

  小结:我想大家产生这个疑问的原因主要是大家对寒食节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听他人的说法就信以为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我们在对待这样没有科学依据的问题时,应该用事实的依据来消灭它。

寒食节的由来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的大臣介之推,他宁愿被烧死在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或重合于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节日价值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相关诗词

1.《清明祭祖》

  清明时令雨连绵,游子客乡忆祖先。

  望断长空南去雁,缠绵思绪透心寒。

     一生奋斗谁无过,盖世功德记神坛。

  立志承前来继后,兴家立业普新篇。

  2.《清明祭》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3.《清明祭》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4.《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雨绵绵,爆竹声声唤祖先;

  供品一盘飘雾气,清香三柱起云烟。

  青山毓秀松柏翠,瑞墓钟灵后裔贤;

  跪拜坟前行祭礼,祈求福禄降人间。

  5.《清明祭祖》

  又是人间四月天,阴曹路上是何年?

  碑前片片飞花乱,眼底丝丝泪血煎。

  隐约呼儿声在耳,依稀鲤对梦如烟。

  悲情似水归何处,岁岁春风泣杜鹃。

  6.《清明祭祖颂神农》

  姜水烈山钟秀灵,神农一氏显其形。

  发明耒耜耘耕术,教得生民稼穑经。

  踏遍群山尝百草,寻来良药旺人丁。

  中华民族树初盛,冠大根深叶永青。

  土黄幡白隔阴阳,旷野晴青连大荒。

  祖墓碑前躬一拜,杜鹃声里泪双行。

  绵绵血脉浓于水,片片坟苔淡似霜。

  寥落清明惆怅处,梨花与我两愁肠。

  律转清明细雨连,桃休李默柳如烟。

  有情草叶垂清泪,无力鹃声泣野阡。

  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

  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

7.《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一首《寒食野望吟》,描绘唐人思亲情怀。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南京市作协苏洪泉老人告诉记者,这首诗是白居易某年来溧水探亲,看望时任溧水县令的伯父白季康时所作,可见,这首诗与南京也有一定的关系呢。

8.《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节的诗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2、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3、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6、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8、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9、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1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1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12、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13、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14、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15、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6、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7、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8、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9、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20、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1、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22、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24、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5、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6、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7、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8、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9、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0、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31、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寒食夜》

  32、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33、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34、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35、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36、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38、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39、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40、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