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藏山之四:忠义藏山(上)

 简心素文 2021-04-04

走进藏山之四:忠义藏山(上)

从莲花寺到仙人峰,从南天门到笏峰,从老君庙到山神庙,远不如走进藏山胜境所感受到的深厚的忠义文化。

从老君庙匆匆下山,穿过密集的丛林,在北山腰山路拐角处,蓦然看到了这座千古英雄的墓。青石碑刻,虽看起来树碑时间不过数载,但却真实地告诉了藏山的传奇神话。我想,历史已经越过2600多年的时光,没有谁能考证究竟墓在何处。其实,程婴墓的真假、是否埋在此处,对于后人显然已不重要。后学读史,不过是个借鉴,重要的是,有此节烈千秋的人物早已活于世人心中。我们记住的不是古碑荒冢,也不是巍峨的纪念馆堂,我们记住的是一份忠烈千秋、感天动地的大义精神。

从程婴墓沿山路向南,便是通往中天门的路。在山林中,透过杂乱的枝桠,依稀便可看到陡峭的山谷内连成片的殿宇楼阁,这就是藏山中的藏孤胜境了。

由北天门到仙人峰的天门,再到南天门,期间两个高高的天梯石阶,将莲花寺与藏孤胜境分成两大块,也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近得殿庙前,不禁感叹这片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浓烈。这片庙宇虽然建筑于不同年间,但却鲜明地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程婴忠义藏孤。

世间有忠必有奸,历史总是在这一正一反当中,为后人留下彪炳千古的经典,我们可以把那个感人的故事清晰地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

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是晋景公,晋景公听信奸臣屠岸贾的谗言,对为晋国屡立功勋的的赵盾加以陷害,屠岸贾带兵满门抄斩赵氏一家。

晋国中军元帅韩厥得悉屠岸贾要杀害赵家的消息,连夜到赵家报信,劝告赵朔(赵盾之子)赶快逃走,赵朔执意不从。赵朔的妻子庄姬乃晋景公的妹妹,此刻赵夫人即将分娩,进宫中躲避,免遭抄斩之险。次日,赵氏满门三百余口被杀戮。屠岸贾为斩草除根,下令全城搜孤,甚至勒令杀尽全城和赵氏孤儿同岁的婴儿。程婴在老将公孙杵臼的帮助下,狸猫换太子,换走了赵氏孤儿,结果公孙杵臼与程子遭杀害。程婴带着襁褓中的赵氏孤儿甩开追兵,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来到了鲜为人知的仇犹古国——盂山(现在的藏山),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艰难而又漫长的隐居生活。

  

  

十五年的含辛茹苦,十五年的精心培养,十五年的苦读苦练,赵氏孤儿赵武渐渐长大,终于成长为一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双全、英明过人的少年英雄。在晋国老将的帮助下,赵武最终澄清了十五年前的冤情,并报了埋在心底十五年的血海深仇,恢复了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在随后的赵国成为赵王,而赵国也成为七雄抗衡中独占鳌头最具势力的一支,这大概便是“天下第一赵”由来的典故。

历史上,我国元杂剧中有一个《冤报冤赵氏孤儿》的曲目,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虽然与藏山上述情节略有不同,但故事却极具戏剧性。该剧本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水火不容的激烈冲突,全剧交织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讴歌了救国扶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给人以巨大的情感激励和艺术享受。这个由纪君祥创作的剧本曾经被介绍到了法国,成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也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

由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程婴藏孤救孤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常演不衰,影响深远。现在著名导演陈凯歌新版的《赵氏孤儿》,依然非常好看,正好借此机会我们可以重温一下中国传统故事的魅力。


在笏峰脚下巍巍的山石壁上,镌刻着“山藏忠义”四个血红大字,它的旁边又镌刻着“厚德藏山”,这真是山以义壮,又因人美。想着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轰轰烈烈的忠义之举,再看这寂静的青山之间,便顿觉得处处显示出有一股神气与浩气,不禁让人对忠烈英雄肃然起敬。

无法想象,在长达15年的忍受与煎熬中,一个年迈的老人是如何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渐渐长大的。在15年的寂寞岁月里,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一个无关自己的门客,却带着主人的儿子,不光为了活着,更为了一个巨大的复仇目标艰难地生存。他们不仅要生活,还要让婴儿坚强和勇敢,让他变得英勇而强大,因为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几百号人的生命宿怨和一个皇室的命运。

现在想来,如果当初屠岸贾杀了婴儿赵武,或者程婴在带弄赵氏孤儿的生活中夭折了赵武,又或程婴救起和教育的是一个贪生怕死、无德又无才的赵武,那么赵国的历史、战国七雄的历史会不会重写呢?

答案是肯定的,孤儿存则赵氏存,赵氏存而后有赵简子、赵襄子,有韩、赵、魏三家分晋,有立国二百多年的七雄之一赵国。倘若没有赵氏孤儿一说,我们就不会看到战国纷争的历史,不会有蔺相如完璧归赵,不会有廉颇负荆请罪,不会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会有平原君毛遂自荐、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然而,历史偏偏选择了程婴,命运也恰恰促成了赵武,造就了千古忠义的传奇英雄。(待续)

作者:李凤岐

◆李凤岐走进藏山之三:藏山风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