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的认识与实践

 木香草堂 2021-04-04

汤国红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问题),独立学习课内外的地理知识及有关参考资料,通过对所选课题(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师生互相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和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这一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实施过程中的“自行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的认识与实践

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因而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可以让地理学科充分地置身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地理知识。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地理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地理知识的传授和现成结论的灌输,不再局限于对学生实施静态的、封闭式的、记忆型的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行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心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正是地理实践性特点的充分体现,更是地理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实践性”的理解不能太窄,太片面,以为强调实践性,就等同于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到校外查资料搞活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课题和研究课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并自己组织成果鉴定(论文答辩)。即“自行选题棗实施研究棗形成解释棗鉴定结果”这一实践模式。

一、自行选题:学生对地理研究型问题的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础

学生自行选题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虽然研究性课题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但为了体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点,绝不能由教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其实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可以确立研究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理中的“星座”、“月球”等天文知识,“自然带”、“天气与气候”等地理现象,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布局”、“环境问题”、“人口状况”、“资源利用”等社会问题。当然除了教材中原本就有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脱离现成的课本知识去调查研究获取新的知识,许许多多教材之外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去选择、去研究。如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一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较强的问题就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如春夏之际的北方沙尘暴、西部大开发、WTO问题、灾害性问题、全球及周围的环境问题、学校附近虹口港的水污染现状、塑料制品的改进、苏州河治理工程的收益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选题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如何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此时学生的这种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指导。如有的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课题:“呵护地球”、“蓝天在呼唤”、“绿色就是生命”等。这些课题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方面是相当广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污染状况以及每一种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等。然而目前高中学生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污染的因素,他们对如此大的课题会感到无从着手,于是所做的研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无法通过研究而获取对此类课题的正确解答。此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转变为研究大气、水、噪声、白色污染等小课题,还可以把这些小课题再转变为更小的问题,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饭盒、施工噪声、废电池的危害、废纸的回收与利用、虹口港的水质问题、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等问题,这种课题的转变能把学生导向适合他们的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在具体的学习实施中,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指导,根据自己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对哪种污染调查研究的方便情况自创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课题,如“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学校门口噪声测定与治理”、“废电池的污染”、“居住新村的垃圾问题”、“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等。

二、实施研究:学生对地理研究型问题的实证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保证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景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学生为了得到实证资料,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对课题实施研究。他们小组讨论、共同设计方案;他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调查、了解、研究;深入实验室,探究实验难题;深入图书馆,搜寻资料,寻找答案;深入科研单位,向专家求教。这些研究的方法无一不是体现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学生在实施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通过动手动脑操作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时时处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可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实施研究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调查研究型

对于注重社会性问题的研究课题,学生可以在开展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如在高二年级我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四组,组成“虹口港沿岸的功能定位”的研究小组,对学校附近的虹口港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发现目前存在着什么问题,分析其危害及形成原因,并对今后虹口港的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学生们自己聘请本校的生物、化学等其它学科的教师以及环境监测站的工程师作指导,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他们带着照相机拍下了许多资料,询问调查了沿岸的工厂和居民的一些情况,最后形成了虹口港沿岸要建成集旅游、休闲、居住等一体的功能定位的设想。

实验或观测型

对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或科学观测来获得数据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虹口港的水质测量结果,就必须利用实验才能得知。学生在测量这一河水的水质时,借助了环境监测站的力量,向他们借来了测量溶解氧的仪器,采用了一天内早、中、晚不同时段的测量方法,及时地记录变量,从而真实有效地获取了课题所需数据。

文献研究型

学生对有关现有文献对照课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学生查找报刊、杂志、书籍上的有关资料,利用上网搜寻所需的信息,这些资料的获得有助于学生利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来分析课题,并使得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小组讨论型

高中学生独立研究完成课题、解释某一地理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此时小组(3--6人)合作讨论问题与课题便起到了互相补充学识、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学生在课题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在经过自身的不成熟的研究之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置于小组间大家共同讨论,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在不断地争论中迸发出问题的答案。当然,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

三、形成解释:学生对地理研究型问题的解释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目的

学生在实证的基础上,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调查研究、观察实验、查找搜寻资料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研究结果的新的理解,并根据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推理,对研究课题进行解释。例如学生可以将观察月相的结果与其他渠道获得的月相知识结合起来对月相的变化提出自己的解释;运用已有的工业生产和布局的知识以及调查某一地区的工厂、商业网点、交通线路、环境状况等结果来分析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布局。

“形成解释”这一过程,是学生在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推理等方法而产生的又一种实践性过程,由于这一实践过程是学生自己实践产生的,所以学生所获得的新知识可能只针对学生本人而言。

四、交流结果:学生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再现这一过程还是充分体现着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交流和验证自己的研究结果,在陈述、展示、答辩等环节中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无论是学生自行选题、研究问题的实践活动,还是形成解释、交流结果的实践活动,这里的“实践性”首先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自选课题、社会调查、到校外访问查阅、交流结果等,只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某种具体形式,而不能和研究性学习划等号。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我们尝试性应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心理定位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学习活动能自觉而合理地开展,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得到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目前的地理学习大都以接受式、灌输式为主,学生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自学能力、自学方法、研究模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探究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研究性实践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