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清明里的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老王abcd 2021-04-04
图片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清明节是中国人重要的祭祀节日。讲到清明,你是否也会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么,你知道“清明”的含义是什么吗?有关清明节的来历、节气的变化、清明时节的饮食文化,以及清明节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如何讲给孩子听?今天,我们一起“全线”收割以上知识点。

图片

“清明”的含义

图片
图片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 度,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比黑夜长。“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意思,此时大地柳暗花明,万物生长


图片

图片

清明节气的变化

图片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梧花盛放,彩虹始现。

图片

清明期间,我国从南到北都已经没有寒冬的迹象了,各个地方气温升高,雨水充足,作物开始迅速繁殖,正是进行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适合播种的清明节气,农民都会抓紧时机,忙碌于关系一年收成的农事。

这时,新雨后的天空已经开始出现彩虹了。

桐树开始开花。桐,指的是白桐,也就是泡桐,这种树树干笔直,是古代制作乐器的首选木材。它的花为淡紫色,满树开放的时候很是壮观。


图片

图片

清明时节的饮食文化

图片

过年吃饺子

端午吃粽子

元宵节吃元宵

清明当然是吃青团!

图片

什么是青团?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

袁枚笔下的青团,是食,更是诗。

青团俗称“青圆子”,唯有江南有。

唯清明前后才有,有人也叫“清明果”,

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几天,

所以江南人格外珍惜,

仿佛只有吃过几颗青团,

才算真的到了春天。

图片

现在随着物流和信息的快捷,

吃青团已经不再是南方人的专利,

北方人也喜欢吃。

碧绿的团子,甘甜细腻,

带着清淡又悠长的青草芬芳,

吃在嘴里更是糯韧绵软。


做青团,

把春天的甘甜吃进嘴里,

把世间的柔软揉进心里。


图片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图片
图片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最早见诸我国古籍,是在《逸周书》中。《逸周书·周月解》载:“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逸周书·时训解》又载:“清明之日,萍始生。”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是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或纪念意义的日子。两者虽只一字之差,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史料表明,在唐朝之前,“清明”一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而存在着,起着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就是在杜牧写下《清明》的唐朝,“清明”才与上巳节、寒食节三者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清明节日。

图片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者融合,首先是节日时间的融合。我们知道,三个节日的时间相近。但是,清明节气每年的日期是固定的;上巳节则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不好记;寒食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也不好记。要成为全国大众都喜闻乐见的大型节日,日子必须固定而且唯一,这样才好记,这样才好每年过一下。于是,清明节用自己每年日期的固定性,统一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节日时间。

其次是节日风俗的融合。从今天我们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来看,清明节基本上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这两个节日的风俗。上巳节的节日风俗,是“临水祓禊”“踏青春游”“饮酒宴乐”,而寒食节的节日风俗,则是“禁火冷食”“春游宴乐”“扫墓祭祖”。

当然,“禁火冷食”“临水祓禊”这两个风俗,我们今天已不大讲究。但是,清明节吸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主要风俗,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这样三个节日的融合,可以简单列个公式来说明:清明节日=上巳节日(踏青宴饮)+寒食节日(扫墓祭祖)+清明节气(固定日期)。

所以,到了杜牧所在的唐朝,清明节气不再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时序标记,不再是一个指导农事活动的经验坐标,而是正式成为一个节日。



END 


禅城教育 ∣用心为您服务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