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王兆善 2021-04-04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笔墨,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脱离了党组织,但他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他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大才子,作为当时民国的新时代男青年,或多或少在生命中会遇到仰慕自己的人。自古才子多风流,特别是在新旧思想交替的中华民国,这个特殊的年代。陈独秀也不例外,在他生命中遇到这4位女性,今天就给大家聊聊陈独秀的情感故事,感受那时代的爱恨情仇。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明媒正娶、包办婚姻的高晓岚

陈独秀于1879年出生安徽安庆的封建官僚家庭,自幼丧父,跟随“白胡爹爹”祖父学习四书五经,祖父希望他考取功名。

不过幼时的陈独秀并不喜欢读这些书籍,祖父常常逼着他背诵一些诗文。有一次,祖父叫他背诵,他不背诵,恨铁不成钢,祖父动手打他。陈独秀站在那里纹丝不动,也不吭声,有着常人难以坚忍的性格。祖父见此情况,叹气说道:这孩子将来不是虫即是龙。

好在陈独秀自幼聪慧,天赋极高,考科举那不是事。在1896年,17岁的陈独秀考中了秀才,成为闻名乡里的才子,前程似锦。此时的他,也到了婚配的年纪,陈家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上门提亲络绎不绝,争着与陈家联姻。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最后由陈独秀的叔父作主,包办婚姻,迎娶了同乡的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长女高晓岚。那年陈独秀才18岁,高晓岚21岁,他们的结合是家中长辈一手操办,明媒正娶。

包办的婚姻往往是不幸的。陈独秀是那时的热血青年,才华横溢,接触新思想,具有拳拳爱国之心。而高晓岚则大字不识一个,并且比陈独秀还大三岁。她遵从封建传统礼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他们俩的结合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注定是不幸福的。

他们婚后还算比较平淡,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各自忙自己的事。陈独秀想的是家国天下,如何推翻清朝政府?而高晓岚想的是柴米油盐、侍奉公婆及相夫教子等一些家庭琐事,对陈独秀反清、闹革命很不理解,甚至公然反对,不支持他闹革命。

陈独秀为了两人有共同的语言,利用空余在家的时间教高晓岚读书写字,却遭到他妻子的拒绝:女人学那么多干嘛!只要懂得做家务事就行!听到这话后,陈独秀的心里凉透了,沉默不语。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陈独秀留学日本,学习更先进的思想,开阔了眼界,在国外结识许多有志之士,也更加坚定他走上革命的道路。可是他家中的那位却不支持,他俩渐行渐远。直到有一个人的出现,陈独秀平静的婚姻生活泛起波澜,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姨子高君曼。

与小姨子私奔同居,重蹈覆辙

高君曼是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比姐姐小10岁,与姐姐不同的是,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思想开放,性格活泼,是那时新型的女性。

有一天,高君曼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放假回到安徽老家,来到姐夫家中做客。在之前,她听闻姐夫陈独秀很有才气,在学校拜读过他的文章,很是仰慕,成为他忠实的读者。

如今得以相见,与姐夫有着说不完的话,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有着共同的语言。高君曼经常请教姐夫一些问题,陈独秀都耐心教导。随着两人不断接触,感情也慢慢发生着变化,从之前的亲情变成爱情。陈独秀心里也对这位美丽、学识丰富的小姨子甚是喜欢。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高晓岚发现陈独秀与妹妹交往变得开朗许多,有点不对劲,很是愤怒。可是她无可奈何,她不敢反抗。因为那种“三从四德”封建思想深入她骨髓,并且他爱上的还是自己的妹妹,说出去有辱家风。

陈独秀一不做,二不休,在1909年,带着高君曼私奔到杭州、上海等地,在那里过着甜甜蜜蜜的同居生活。1916年12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担任该校文科学长,高君曼也随之去了北京,大大方方当上了陈教授夫人。

陈独秀与高君曼,从1910年至1925年共同生活了15年。这段时间,也是陈独秀一生中最紧张,最繁忙,建树与贡献最大的时期。他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从“五四”运动的指挥者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高君曼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支持者与助手。她帮助编辑出版《新青年》杂志,接待联络革命同志,掩护陈独秀的革命活动,营救陈独秀出狱,甚至与他一起被捕坐牢。她与陈独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但这对患难与共、有着共同语言的夫妻也没能走到最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长时间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厌恶,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无奈。

在那动荡的年代,他与高君曼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又加之陈独秀要经常出去外面闹革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高君曼在家中担惊受怕,她不想过这种生活。家庭的琐事,生活的无奈,疾病的痛苦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陈独秀整日为革命奔波,家中妻子又不理解,没有之前当初两人在一起那么有默契。奔波一天回到家中,两人还要为家庭琐事吵驾,陈独秀是风流才子、胸怀天下,岂能甘心为家庭所羁绊。

自1922年起,两人感情逐渐冷淡,陈独秀对红颜开始慢慢疏离。无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了。孤苦的高君曼也在重蹈姐姐的境遇,在1931年,在南京病逝,终年43岁。而她的姐姐高晓岚(高大众)于1930年在安徽老家抑郁而终。

高晓岚是封建社会的爱情悲剧,没有得到陈独秀的爱,却为他生儿育女,在家中侍奉公婆,默默的守着这名存实亡的婚姻,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她们是一对悲情的姐妹花,爱上同一个男人,却都没能走到最后。

出轨第三者美女医生,是个匆匆过客

在1925年,陈独秀由于胃病,去上海一家私人医院看病,接待他的是一位美女医生施芝英。

施芝英是上海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善解人意、温柔体贴。陈独秀一生放荡不羁,见到美女自然会心动。看到施芝英,不禁眼前一亮,又回想起当初与高君曼在一起的情景。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施芝英叫陈独秀注意饮食规律,及时治疗,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听到这话,陈独秀心里暖洋洋的,唤发起他内心的渴望。施芝英也是新型女性,看到这位学吐不凡,对时事高谈阔论的陈独秀,甚是崇拜。陈独秀通过“策略”性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施芝英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更加崇拜不已。

随着两人深入交流,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变化,从病人变成爱人,谁也离不开谁,如胶似漆。

陈独秀为了躲避高君曼,单独一人去医院看病,实则是看情人。后来他们索性在医院附近租房住,过起幸福的生活。为此,陈独秀有段时间与组织玩“失踪”,过起隐居生活。后来他们也没能走到最后,1927年,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被撤职,开除党籍,身份与地位一落千降,施芝英与落魄的陈独秀分手,留在大上海,后来与他人结婚。而陈独秀被迫离开上海,蜇居武昌。

施芝英与陈独秀在一起一年多,算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在一起。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小他29岁的潘兰珍,陪陈独秀走到最后

相比陈独秀前几任妻子,都是在陈独秀没有落魄时结识的。潘兰珍与陈独秀的故事更多,爱情更轰轰烈烈,她陪陈独秀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12年。

他们相识在大上海,同是天涯沦落人。在1930年,陈独秀逃到上海避难,而此时的潘兰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遭到工头恶霸的凌辱,还生下一子,不过后来夭折。

潘兰珍是个苦命的女人,于1908年出生在江苏南通的贫苦家庭,4岁那年,随父母逃难到上海。年纪轻轻的她,扛起养家的责任,在上海到处打童工,有时还要受到别人的凌辱。

与陈独秀的相遇,让她感受人间的温暖。陈独秀与潘兰珍是邻居,挤在上海滩的贫民窟中。此时陈独秀穷困潦倒,有一天胃病发作倒在贫民窟的胡同里,下班回家的潘兰珍看到一个人倒在那里,赶紧扶他起来,带他去看医生。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就这样,两人相识了,不久后,两人结婚在一起。潘兰珍对陈独秀情真意切,陈独秀教他写字读书。他们患难与共,始终不离不弃。在1932年,在上海被捕,押送到南京老虎桥监狱。

潘兰珍也来到南京,边打工边照顾在狱中的陈独秀,给他送了五年的牢饭,让陈独秀在晚年期间感到心灵的慰籍。他们相守在狱中,不离不弃,但陈独秀自知年老体衰,而潘兰珍风华正茂,还年轻,才二十多岁,劝她离开自己。潘兰珍说:夫妻本就有难同当,这时候离开他,我于心不忍。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1937年8月,陈独秀被提前释放出狱。之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江津地区,在1942年,陈独秀病逝,终年63岁。潘兰珍在1949年10月病逝,终年41岁。

陈独秀生命中的四个女人:与小姨子私奔,苦命的潘兰珍陪他到最后

陈独秀一生为革命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他是天生的革命家与政治家,同时一位风流才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的四个女人:在父母包办婚姻之下,懵懂的年纪娶了原配高晓岚,由于两人没有共同语言,使得妻妹高君曼插足,也没能走到最后。陪他走到最后还是小他29岁苦命女人潘兰珍,也算是陈独秀在晚年期间不幸中的一幸。

斯人已逝,陈独秀的情感故事被后人当作谈资,所谓人无完人,他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告示后人夫妻之间应且行且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