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gobeyondlxy 2021-04-04

声明:《中国土地》所刊载文章皆为原创。

图片

土地资源是产业布局时空变化的空间载体。产业一体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类用地需求变化的增加,将会激发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如不及时干预,将制约区域发展效率。因此,需要对产业一体化发展区域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掌握相关动因机制与规律,有效引导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更好地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的高效发展。

图片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动力机制


来自市场的动力:产业的集聚与分工协作。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内产业布局的变化。土地资源是承载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布局变化客观上代表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变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变动将提出土地资源在空间配置上满足变动的需求,推动政府进行土地资源的空间调配。当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时,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动需求无法在区域内得到满足,将导致产业在区域内布局的被动溢出,掣肘区域发展。因此,产业的集聚与分工协作变动是推动区域内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原始动力。

来自政府的动力: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目标。我国现行制度体系下,土地资源是政府可直接进行空间配置的资源,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供应调节、行政审批、用途管制等环节能够进行有效的空间配置干预,以实现最有利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模式。市场动力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需求,具有逐利片面性和市场反应滞后性的特征,并且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如果一味地顺应这些市场动力带来的需求,就会导致区域内盲目的需求与无序的竞争。在来自市场动力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政府介入对土地资源的管控,将无序的土地资源配置动力归集为有序指向性动力。

图片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演进特征


为清楚地表达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演进过程与演进特征,本文提出假设条件,即在产业一体化发展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数量是固定且有限的,是在产业一体化导向下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理想状态下,不断进行变化调整的向前发展演进过程,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常规配置阶段——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同构化。在此阶段,区域产业一体化被列为发展目标,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按照行政区域规划与政策执行,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①区域内产业布局“原始”,且呈自然生长状态;②区域内部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存在相互竞争关系;③产业在地方政策指导下有序分工。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状态特征是:①政府执行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配置政策;②以行政区划为范围实施土地政策;③内部地区间土地利用规划趋同;④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益诉求优先。处于常规配置阶段的区域需要积极开展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把握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现状,建立相关基础数据库,为后期土地资源空间调配打下基础。

矛盾激化阶段——土地资源空间需求与供给错配。随着区域产业一体化的推进,产业在市场的影响下在区域内发生集聚与扩散转移,并带来产业空间变动的需求。但在内部各行政区域常规配置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区域内产业变动需求与土地资源错配的矛盾出现,并随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激化。该阶段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①区域内出现产业分工萌芽;②区域产业专业化集聚初现;③区域产业空间转移需求增加。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状态特征是:①产业布局与土地资源配置错位矛盾激化;②区域内土地资源调配诉求强烈。因为产业的区位选择受到路径依赖,受集聚经济利益的影响,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不合理仍将长时间存在,但矛盾激化阶段必须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

空间调配阶段——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不断整合优化。该阶段政府已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空间配置进行干预,但尚未实现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阶段性最优,仍然以土地资源利用阶段性目标为指导的空间配置动态调整为主。该阶段区域的产业一体化程度已逐步提升,区域发展优势逐步显现,市场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调配需求增加,政府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调配意愿强烈,属于土地资源空间调配密集期。这时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①区域产业空间变动密集,优势产业开始集聚;②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呈专业化发展态势;③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政府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状态特征是:①土地资源的配置空间调配政策落地;②区域产业需求与土地资源供给逐渐均衡;③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处于空间调配阶段的产业一体化区域的发展效率提升,竞争优势显现,区域管控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成效显著。区域应尽快进行土地资源与产业布局适宜性再次调整,推进区域实施“优化—发展—再优化”的循环发展,激活区域产业发展效率的持续提升。

优化升级阶段——土地资源配置与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当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区域将以局部优势区的方式加入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发展区域,此时区域进入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升级阶段。该阶段产业布局特征是:①产业布局实现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②产业高度专业化集聚;③产业布局的主体功能显现。政府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状态特征是:①利用预留的土地资源再次制定优化调配政策;②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为更高级别的区域发展目标服务。处于优化升级阶段的区域应推进土地资源管控一体化,实现区域内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政策与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并将土地资源空间配置调整方案逐层落实,以适应新的区域发展目标。

图片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作用机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在市场推动与政府干预下呈现循环演进的特征。在循环演进过程中,一方面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通过产业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目标进行调整。整个作用机理可以显示为:①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目标调整;②基于土地资源利用目标,政府通过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有效干预区域产业布局;③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是可循环、可更新的过程。政府有效干预产业布局需要区域内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共同参与,按照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制定的土地资源利用目标实施政策,方能避免区域发展产业同构、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

图片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管控要点


地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诉求服从区域要求。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推进区域发展,因此,在区域效率优先的发展目标下,宝贵的土地资源要以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为前提。然而,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冲击局部利益。区域各地方政府必须要服从整体安排,地方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诉求要服从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政策手段有效实施,实现区域高效发展。

统筹协调好一体化区域内外土地资源配置。产业一体化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必须需要处理好整体、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产业一体化导向下上层级政府应通过划分一体化发展区域外主体功能区、一体化发展区域预划入、区域经济发展溢出的承接等政策方式,实现政策内外衔接,从而制定行政区域内外整体的土地资源目标,才能做好一体化区域内外的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工作。 

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预留发展调配计划。一体化发展区域将会以新的区域发展身份参与到国际的区域分工协议中,加入国际一体化区域。从长远发展看,产业一体化区域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空间调配时,要具备更高层面的前瞻性视角,从土地计划性调控、土地需求预测与供应策略、土地适应性调控等环节,有意识地预留参与高级别发展规划的用地调配空间,以此确保区域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供职于云南财经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