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1-04-05

第三十三 尽己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什么是
就是指很聪明,有见识,考虑问题很周到,思维非常缜密,做事常常有远见,反正就是很有能力的意思。这样的于我们凡人而言是越多越喜欢,越多越自豪。可老子却不这样看,比如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六十五章的“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等。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句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文化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在好人手里就能发挥出好的作用,在坏人手里就会发挥坏的作用也同样如此,圣人用之可以造福百姓,凡人用之则徒增自是、自矜,甚至是祸害他人。所以在《道德经》中它们大都不是吉意。
由此可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在说:知他人者也不过只是具有了,即具有了一个外在的技能而已,人只有真正的了解、认识自己,才可以称得上
“明”,本意是照亮,点燃的意思。人的本性本来是清真光明的,因为私欲的遮蔽和障碍,本性被扭曲了,变得不再清真和光明了,人若能看清光明清真的本性实相,卸除遮蔽和障碍,就可以恢复本性的清真和光明。所以老子这里的“自知者明”是指看清了本性的清真光明实相的人,已觉知生命根本的人,这样的人可以称其为“明”。因此,“自知者明”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而是指能够洞察自己的情识、习性的根源,能够不被身中各种感受所绑架,能够觉知黄庭一窍气的实相,而不攀附任何的好恶分别,这才是老子说的“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力”,本意是指人或动物筋肉的效能,比如:力气,力量。
“强”,弱的反义词,强大的意思。
老子这句话是说,能够战胜他人者是一个有力量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一个强大的人。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有力与强不是一回事,可它们的区别又在哪呢?
力是指气力或能力,比如某个人的气力很大,某个国家有很强的军事实力等,总之均是指外在的能力、力量。而强呢,老子这里的强不在外而在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子说的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什么?有句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常常知道自己的短板在何处,可常常奈何自己不得;我们常常发愿要减肥、要早睡早起,可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等等,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后天的情识和习性所绑,因此这里说的战胜自己,指的是战胜自己内在攀附于黄庭一窍的情识和习性,也就是贪嗔好恶。如何才能战胜它们呢?有“浩然之气”充塞于一身,就可战胜它们,正因“浩然之气”有如此重要,所以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言:对内心情识、习性的洞察)。”
那什么又是浩然之气呢?充盈于全身的一股能量,生命造化的主轴。所以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思是说“这难以说得明白。这气的力量伟大而又坚强,用无为(直:顺着本性,即无为的意思)去存养祂,而不可用有为去伤害祂,就可以使祂充沛于全身(天地:比喻人身)。
由此可见,人能够战胜自己,不是要外面怎样强,而是需要身内充满浩然之气,由于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所以老子称之为“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是说若能懂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中早已俱足了一切,那么这样的人是最富足的人。
人之所以常常感到不满足,是因为对黄庭一窍气的某一形态存有知见,当气以某一形态开始在黄庭微微波动时,我们就误以为那种气的感受是因为缺乏外在的某种东西而造成的,所以不断用外在的东西来填补,以为这样可以消除那样的感受。谁知无论我们用再多的东西,却无法让这种感受永远消失,我们因此不断追逐,不断填补,但那种匮乏的感受却一次更比一次强,我们的烦恼和痛苦也就因此而越来越多。
如果能静静地内观觉照,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匮乏感并非来自外面,而是来自身内,来自对黄庭一窍气的微微波动的误解,原来这个微微波动的感受只是能量运动的一种形态,原来祂是我们本性造化的“盟军”,而非“敌人”,原来只要我们放弃与之抵抗,这股能量就可以促使本性的造化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运行。难怪禅宗的六祖惠能,在听闻五祖为其传法后大悟,对五祖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没想到人的本性本来就清净,本来就不生不灭,本来就俱足一切,本来就不可动摇,我们所追求的万法也都出自本性(万法:修行的法门、心中的念头、身中的造化等都称为万法)。
如果一个人能够亲身体证到这些,哪里还再会有匮乏感觉,所以老子说知足者富
然而要体证本性的俱足,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嘴上说说,脑袋里想想就可以办到,因此老子又说强行者有志”。
强行,就是勉力自己去合道而行,强逆着自己的习性去合生生不息之大道。比如:对喜欢熬夜打游戏、刷手机的人来说,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就是强行者;对喜欢暴饮暴食的人来说,每餐做到七分饱就是强行者,对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运动就是强行者,对于无法让自己心静下来的人来说,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站桩、静坐就是强行者等等,只要能够逆着自己的习性去行持合于大道的事的人都可以称为强行者。
为什么强行者有志”呢?
因为要做到强行必然要立志才可以做到,否则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志是气的统帅,我们前面说过人要战胜自己,就必须要存养浩然正气,因此志也就是我们身中这股浩然之气的统帅、主导,没有志,我们的浩然之气没办法生成,没有浩然之气,我们就没办法做一个“强行者”,所以老子才说“强行者有志”。
对于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即处处时时有意逆着自己的习性行事,有很多人并不以为然。我们总是顺着习性做事,太苦太累的事情不愿做,没有乐趣的事情不愿做,很多心理学专家也是这样对我们说:“要聆听身体的声音,呵护内在的欲求,顺应内心渴望……”认为这样做,才是在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总之,我们以为享受才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意义,可殊不知正因为有了这种贪图享受的念头,我们才会对内心的感受产生好恶分别,才会只期望好的,排斥不好的,才会因此而产生烦恼和痛苦,本来的初衷是期望自己的人生活得快乐、幸福,但得到的结果往往与之相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有利于我们本性生生不息造化的,其实恰恰是不断的勉力而行,而绝非顺应内心的欲望。越顺应欲望,欲望越强,越难得到满足,相反,越是逆着欲望行事,越有机会洞穿欲望的真实面目,也才有机会釜底抽薪,卸除攀附黄庭一窍的贪嗔好恶知见,回归生命的根本。因此,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是满足自己内心欲望,而是接纳欲望上来时的那个感受,与那个感受和平相处,这才是真正的接纳自己。这才是老子说“强行者有志”的意义所在。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其所者久,不丢掉生命根本的人可以长久,这个长久不是长生不死,而是生生不息的本性可以长长久久的造化、运行,不会停息。
死而不亡者寿”,人的肉身虽然死了,但是本真之性不死,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肉体虽然没有了,但是我们的“真我”(真我:不生不灭,无形无相,人类生命的源头、生命的根本)却并未随之而亡,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其为长寿。
这段话是说能够不丢掉生命根本的人,其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就不会停息,即使没有了肉身,生命的根本,也就是我们的“真我”可以与天地一样长久,与天地一样寿而不亡。
因此,本章老子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生命的根本不在外而在内,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使我们的““久”“寿”。正因为如此,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尤其重要,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恢复我们本性的清真和光明,我们的“真我”才可以“久”“寿”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