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响曲之父:海顿、印象派先驱:德彪西

 黑龙江波涛 2021-04-05
交响曲之父:海顿


       海顿是古典主义盛期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维也纳乐派的奠基人,常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有个绰号为“海顿老爹”。海顿29岁任宫廷乐长,从此绑定“老爹”的爱称,直到77岁驾鹤西游。海顿旺盛的人气,接得住群众叫他“老爹”。有意思的是,连英国人赠送他的鹦鹉,但凡见了主人,也一口一个Papa。交响曲创作贯穿了海顿的整个创作生涯,108部交响曲显示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多样 的性格情趣,有不少标以广为人知的标题,如"熊"、"哀悼"、"时钟"、"告别"、"军队"等,但他的全部交响曲代表了他个人的风格发展,也体现了古典交响曲从初创到成熟的历程。

确立古典交响套曲的范式

       海顿在交响曲创作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确立古典交响套曲的范式。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不仅将交响曲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还将各个乐章不同性质和常用曲式确定下来: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作为交响套曲的重要支柱,海顿赋予了它以古典奏鸣曲式所特有的结构原则。通常总有一个缓慢的引子,与接下来的快板部分形成对比。引子的素材在后来的音乐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海顿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呈示部主与属的调性对置,是以第一主题在属调上的重复陈述来完成的,第二主题却在快到呈示部结束时才出现,类似于一种连接或经过段的性质,但强调它们在展开部中的动力性发展。连接部和展开部分含量增加,体现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原则。强调动机发展的原则,即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调性与和声变化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从结构上看海顿的奏鸣曲式已经使奏鸣曲式三个部分更加均衡而且合理。

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即整部交响曲中最慢的乐章,安静内省

       有时用奏鸣曲式,但不同乐章采用的奏鸣曲,在细节上有些差别,一般是为了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而采用小调性或简单的配器,速度缓慢,旋律朴素动人富有歌唱性。在海顿晚期作品里第二乐章还经常运用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作品“惊愕”、“时钟”就是根据这两首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所造成的形象而得其名的。

第三乐章,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

       这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固定结构。海顿的小步舞曲不再是宫廷式精致典雅、雕琢造作的舞曲,而是构思新颖,风格质朴甚至粗犷,渗透着奥地利民间音乐持色,独具魅力。并且在他的交响曲中,美妙的小步舞曲俯拾即是。

第四乐章,海顿在此做了重大突破,完善了末乐章

       海顿以前末乐章通常使用快板舞曲,海顿为了写出更加热烈欢快的但又紧凑均衡的终曲,为此他使用偶数拍来代替三拍子舞曲,即使在6/8派也在急速中带来两拍的舞曲的感觉,并用内容含量更大的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代替一般性的简单结构,有时终曲乐章还运用赋格手法增加其发展的动力。这样在形式和表达上使得它足以与其他乐章相抗衡。

古典交响乐队编制的定型

       海顿对交响曲套曲的贡献还在于对古典交响乐队编制的定型,即双管编制。他早期创作中乐队编制大部分采用弦乐组、羽管键琴和2支双簧管、2支圆号,有时加进长笛、大管、小号和定音鼓。对乐器的使用很有想象力,甚至是炫技性的处理。有时形成独奏与合奏的交替组合,显示出巴罗克时期的协奏风格。在12首《“伦敦”交响曲.》等作品中,海顿明确将乐队划分为弦乐(以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为基础),木管(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2支),铜管(圆号、小号各2支)三个乐器组.以及定音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古典交响乐队的编制由此完全定型。

交响曲作品

       尽管古典交响套曲已经定型和程式化,海顿对曲式还是做出多样而独创的处理,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都是独一无二的。最著名的作品首推《号角》交响曲、《告别》交响曲、6首“巴黎”交响曲,以及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这些大多是别人所起的名字,这些名字源于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和想象、或根据作品的特殊情境而命名,例如在《第45交响曲“告别”》中为了提醒雇主,该让乐队成员们回家与家人团聚了,作者在最后一乐章乐器逐步减少,演奏员们先后结束自己的演奏,吹灭谱架上的蜡烛俏然退场,最后只剩下2把小提琴以微弱的声音结束全曲。

       海顿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作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风格和样式,为莫扎特、贝多芬、甚至浪漫主义音乐铺平了道路。为此,他也常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3242243345197571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印象派先驱:德彪西


印象派先驱:德彪西


      印象乐派创始人是德彪西,他同时受到画家莫奈、马奈(Manet)、雷诺瓦(Renoir)以及印象主义诗人马拉美(Mallarme)、Verlaine等人的影响。尽管作曲家本人非常排斥“印象主义者”的封号;但音乐史上依旧如此定位于他。肖邦希望能在其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酝酿出“春天月光下燃起千种迷人回忆”的感觉,德彪西1890年完成的《月光》(Clair de lune,《贝加马斯克》组曲)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做出了更洗练的美学感觉,印象主义开山鼻祖的独门秘籍,弹无虚发、名符其实。

牧神午后

       1892年,德彪西三十岁时与萧颂(Chausson)结为好友,并动笔写作管弦乐组曲《牧神午后》前奏曲。此曲系根据马拉梅的同名诗篇,描写半人半兽的牧神潘勾引两个半人半神的美丽少女,岸边芦苇和美丽胴体在光影之中闪烁。1894年12月《牧神午后》首演极为成功,就在这年,德彪西与女歌手泰瑞莎·罗杰订婚后又解约,这造成了他跟萧颂友谊破裂。

       1899年,德彪西与杜邦小姐的朋友——时装模特泰西耶(Rosalie Texier)结婚,此事对杜邦小姐打击很大,甚至试图自杀。同年底,德彪西完成管弦乐组曲《夜曲》,一共分为《云》、《节庆》、《女海妖》(Sirenes)三段,作曲家希望在内部表达光的变化多端与表情难以捉摸的特殊效果。1901年写成了优美钢琴小品《为钢琴》,三段音乐分别是“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和“触技曲”,德彪西以细致仿古的品味打破学院成规,建立新的和声结构,也宣示了他将音乐视为客观与装饰的艺术,而情感表达并非其重点之美学理念。

       1902年4月底,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首演,被誉为法国音乐的里程碑。此剧取材自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戏剧,故事讲述:中世纪阿勒曼德王国王子哥拉德在林中邂逅梅丽桑德,两人结婚。佩利亚斯是哥拉德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与梅丽桑德相爱,但并未发生亲密关系。哥拉德派前妻之子尼欧德刺探二人行为,终因嫉火中烧,将佩利亚斯刺死,梅丽桑德也在为哥拉德生下一女后死亡。

       讽刺的是,彩排《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之时,德彪西竟因欠债不还,被法院起诉。

       1903年,德彪西的钢琴创作进入新境界,《版画》三部曲:《宝塔》、《格拉纳达黄昏》、《雨中庭园》都脍炙人口。是年秋天,德彪西结识银行家之妻伊玛·巴达克(Emma Bardac),她是业余歌手,也是佛瑞《少女香颂》的题献者。次年6月,二人同居,德彪西的太太闹自杀,众多亲朋好友对他退避三舍,断绝往来。1905年女儿秋秋(Chou-chou)诞生,直到1908年二人才正式结婚。

       秋秋出生前两周,管弦乐曲《大海》举行首演。德彪西宣称音乐优于美术,因为音乐能表达时间的变化而美术不行。该曲三个乐章:《有黎明到正午的海上》、《波涛嬉闹》、《风与海的对话》,正是上述“优势”之说的绝佳例证。

       1905年和1907年,不朽的钢琴名作《印象》两卷分别问世。全部六首的标题为:《水的反光》、《向拉摩致敬》、《运动》、《飘过葉间的钟声》、《月光下荒凉的庙宇》、《金鱼》。

       1908年,德彪西从穆索尔斯基连篇歌曲《育婴室》得到灵感,为秋秋写出一组钢琴曲集《儿童世界》,以旁观者立场体会女儿的游戏。六段小品分别叫做:《Gradus ad Parnassum博士》、《玩具大象金波的摇篮曲》、《洋娃娃小夜曲》、《雪正下着》、《小牧羊人》、《黑娃娃步态舞》。就在此时,伊玛·巴达克被叔叔取消财产继承权,富裕家境瞬间成空,德彪西再度为五斗米折腰。

       1909年,德彪西受聘巴黎音乐院顾问院士,然而身体状况转坏,面色惨白,经常出血,后来发展为直肠癌,1915年接受手术治疗,还装上了人工器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也给他很大打击。尽管如此,前瞻性杰出依旧源源涌出。二十四首《前奏曲》在1910年和1913年分两卷出版,每一曲均附有标题,耳熟能详的《棕发少女》和《沉默的教堂》就在第一卷中。三组管弦乐《映象》分别描述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国家风景,其中《伊比利亚》最著名,常被单独演奏。1913年,应戴吉列夫之邀创作芭蕾舞剧音乐《游戏》(Jeux),原先疑似描述三个男人同性恋,后来改成一男两女的恋爱故事。全剧以打网球开始也以打网球结束,悲剧结尾。此剧上演两周后,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上演,因而被夺取风头。

       1915年,应出版社之邀请整理肖邦作品,引发创作《十二首练习曲》的念头。这套曲目的标题全部改为专业性名词:《为三度》、《为六度》、《为反覆音》、《为对比音》等,与以往的印象派命名大不相同。

       他最后的作品是1917年首演的《小提琴奏鸣曲》,为了表示对保存法国文化的使命感,他在总谱特意签下“德彪西,法国音乐家”的字样。

       1918年3月25日,在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之后,德彪西死于德军对巴黎的春季攻势之中,享年五十六岁。他是最纯粹的音乐家,喜欢用暗示和非直接宣告来传递讯息,主张感觉专注、幻想飞驰,以及沉默休止乃表达感情的最有力武器。其作品洋溢自然与想象的神秘对话,往往塑造出一个醒着做梦的奇异世界。二十世纪作曲家很少有人能免除对他那种巧妙深沉的影响。


视频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vid=13521644993408271275&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居塞比·威尔第《凯旋进行曲》

居塞比·威尔第《凯旋进行曲》
    《凯旋进行曲》又称为《大进行曲》是意大利作曲家居塞比·威尔第所作,是四幕歌剧《阿伊达》第二幕第二场达拉斯凯旋时的音乐。

       居塞比·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从未受过训练,缺乏音乐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励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勤奋不懈的创作,先后写出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威尔第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就再没有写过任何歌剧,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最后两部震惊--悲剧性的《奥塞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

创作背景

       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达之父俘获。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该剧一开始的拉达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叙调,雄壮果敢,间以铜管辉煌嘹亮的伴奏,显示这位青年统帅的英武挺拔;后段是咏叹调,旋律热情奔放,抒发他对阿伊达炽热的爱情。

       第一幕终曲祭司们的诵经合唱,运用增二度音程的特殊进行,充满奇异而迷人的东方色彩。

       第二幕中公主与阿伊达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妒忌、傲慢和机灵诡谲,以及阿伊达纯洁、真挚和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栩栩如生。

       第三幕阿伊达的浪漫曲,乐队先后奏出阿伊达的主题和带有异国情调的乐句,勾起她对故国的怀念。

       第四幕公主与拉达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对拉达米斯由恨而爱,转而祈求、悔恨的内心转变过程极为成功地描绘出来,是所有歌剧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威尔第和《阿伊达》

       1832年,米兰音乐学院犯了它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它拒绝了一名来自小镇布塞托的青年的求学要求,如果今天它还能被我们提起的话,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错误。

       这名青年叫朱赛比-威尔第,他被拒绝的原因是超过音乐学院规定的入学年龄,并且——最重要的是被认为“没有任何显著的音乐才能”。

       但是,如果把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削减到只剩下两名,那将是朱赛比·威尔第以及和他和同年降生的瓦格纳。后者支配了除意大利外的整个欧洲,前者则在意大利有着神一样的统治。

       1842年,机遇终于降临到威尔第头上,罗西尼推荐为他任经理的剧院写一部歌剧《那布托》,该剧的成功使威尔第一夜成名。此后的六十年,威尔第完成了几十部歌剧的创作,其中的《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是歌剧舞台常演不衰的节目。

       1869年11月,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为庆祝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在罗马建立了一家意大利歌剧院,以4000金磅邀请威尔第为其写一部歌剧,遭到了他的拒绝。

       但是不久,来自巴黎的四页纸改变了一切。

       法国著名的埃及学家马里埃特依据埃及的祭坛下曾经发掘出的男女两付骨骸为中心,构想出一个凄美的故事,并把它寄给了威尔第。

       这就是《阿伊达》的故事提纲: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那斯罗为救被俘虏的女儿阿伊达而发兵埃及,而此时阿伊达隐姓埋名作了埃及公主安娜丽斯的女仆。阿伊达的恋人青年侍卫长拉达梅斯奉命迎击入侵者,并俘获阿莫那斯罗为人质凯旋归来。阿莫那斯罗利用女儿刺探埃及军情,拉达梅斯在与阿伊达幽会时无意泄露机密,被阿伊达的情敌公主安娜丽斯听见。拉达梅斯被判死刑,后阿伊达为之殉情。

      威尔第他迅速安排了脚本,并开始谱曲。

      1871年12月24日,《阿伊达》在埃及上演,次年2月8日在米兰的斯卡拉剧院,威尔第用一根象牙和黄金制成的指挥棒指挥了《阿伊达》的演出。此后的几个月,《凯旋进行曲》几乎响遍意大利和欧洲的所有舞台。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t05416aj33n.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