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清明习俗不仅仅是祭祀祖先,以祭祖扫墓为主是在唐宋以后才确定下来。 清明节的成型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 上巳节本是三月三,这一天主要的是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寒食节是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牵钩(拔河)、斗鸡等风俗。 唐宋时期,清明、寒食的假期有七天之多,可见其重要程度。 也因此,唐宋时期以清明和寒食为题的诗词大量涌现,一直影响后世。而唐宋之前以清明和寒食为题的诗词却并不多见。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清明节的其他习俗还有很多。 踏青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戴柳插柳清明戴柳插柳的习俗来自于晋文公。 晋文公去山上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人们以戴柳插柳的方式纪念介子推,同时也相信会为自己带来好运。
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放风筝这项传统艺术一直持续到现在。 跟现代略有不同的是,古代放纸鸢有割线的习俗。经常会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拔河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封氏闻见记》记载:“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竞输。”结果,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为年老,随绳而倒,很久都爬不起来。中宗在一旁观战,见状大笑,忙命左右快快扶起。
荡秋千/玩蹴鞠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诗:“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这个游戏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蚕花会蚕花会是一个庙会,盛行于江南地区。每年清明,蚕农们祈求蚕神为蚕宝宝清病祛灾而举行。 这一天蚕农怀装蚕种,头插各式蚕花,引得人们前来观看。 这一天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庙会结束后人们就开始春耕育蚕。
当然作为清明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自然是唐代大诗人杜牧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既有祭祖扫墓时那种缅怀先人的悲伤之情,又写出了春天里令人神往的牧童、杏花和乡村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