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考考大家,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是? 答案:清明。 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便是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清明能从节气变成节日?古人在清明时都做些什么?不妨从古诗中找找答案。 赐新火 ![]() 古人在清明的习俗与当代有些差别。唐宋时期,清明有赐新火的习俗。宋代欧阳修《清明赐新火》一诗中,“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一句说的便是赐新火风俗。 为什么古人选在清明这一天赐新火? 清明赐新火 宋·欧阳修 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 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 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 自怜惯识金莲烛,翰苑曾经七见春。 ![]() 一切要从寒食节说起。 清明前一二日,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后母骊姬的逼迫下被迫流亡。介子推一直伴于重耳左右,甚至还在重耳饥饿难耐之时割肉煮汤与他,助他度过难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重耳才回到晋国。与其他臣子不同,回到晋国后,介子推并不执着于邀功请赏,只愿与母亲在山中隐居。重耳想让介子推重返朝堂,听从了近臣的建议,放火烧山,想要逼迫介子推出山。可没料到,介子推与母亲至死也没有下山。 事后,晋文公后悔不已,便下令在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日熄灭的火,古人视为旧火。 晋文公。来源/电视剧《重耳传奇》截图 仔细想来,寒食节传说将节日来历、忠臣故事、后世习俗作了很好的串联,从整体到细节都合乎逻辑。 晋文公与介子推的君臣之谊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不过寒食节传说的表述仍然是诸多史料糅杂而成的结果。《左传》《史记》都记载有介之推不受禄的事迹,但都是到晋文公以田地追封为止,而割股奉君、抱木而燔这些细节则出现在《韩非》《庄子》《楚辞》中。 寒食节传说中禁火的行为也能在古人改火与出火的习俗中找到些许痕迹。 周代就有更火、出火、禁火的记载,《周礼·夏官·司爟》云:“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说的是更火与出火的习俗;《周礼·秋官·司炬氏》载:“仲春以木铎修(休)火禁于国中。”说的是禁火习俗。周代设置的与火相关的官职与种种规定主要与当时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关。
历史人物、忠臣故事、民间习俗以传说故事为媒介,融合衍变,成为新的记忆,流传下来。 不管寒食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唐宋之际,皇宫中在清明确实流行起赐新火习俗。也是在这一时期,寒食节与清明节气走向融合,《唐六典》载:“寒食通清明四日”,连官员休假日期都是将清明与寒食联通,可见两个节日关系之密切。 赐新火仪式隆重且有趣,皇帝会派人钻榆柳之木取火,并给率先钻出火的人丰厚的奖励。 “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 (唐)《辇下岁时记》 皇帝将新火赐予近臣戚里,大臣接到新火后,通常会写诗作赋表达对皇帝的感恩之心。白居易曾作《谢清明日赐新火状》表示感激。王濯《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马,烛照九衢人。”韩浚《清明日赐百僚新火》的“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火随黄道现,烟绕白榆新。”都借诗歌以感谢皇恩浩荡。 宋代,赐新火仪式仍在继续。对大多数的臣子而言,火本身并无稀奇,但是能够被皇帝赐予,这一过程意味着莫大的荣耀。失意的官员也对新火存有期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旅居黄州。正当他失意时,徐太守将自己获得的新火分与他,这对在人生低谷时的苏轼何尝不是一种希望。后来,苏轼作《徐使君分新火》回赠徐太守,感激这份春日到达的温暖。 唐宋时期君臣之间流行的赐新火,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也体现了帝王政治合法性。对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新火意味着清明之后便可继续用火。摇曳的火光,给他们带来的也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清明祭扫 ![]()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清明多了丝忧伤,也多了份沉重。古人在清明有祭扫的风俗。清明正日,古人们会打早起,备上酒食果品,前往坟头,在墓前诉说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广为传颂的诗歌《清明》道出的就是扫墓途中行人无尽的感伤。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原先扫墓也是寒食节的风俗。不过,因为寒食与清明两个日期太过临近,人们也开始在清明时祭扫。宋代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刻画的便是古人在祭扫时悲泣、为先人焚烧纸钱的画面。除此之外,扫墓时人们还需除草、培土、焚香点烛、摆祭品。 清明祭扫。来源/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截图 扫墓时准备的祭品也很有讲究。江南地区,人们会在扫墓时携带青团。青团是在江南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时令美食。临近清明,长辈会步入田间,采摘新鲜的艾草。洗净的艾草在锅中煮沸后,伴随阵阵清香,原本的苦涩之味也不复存在。将艾草汁水与糯米混合,充分揉匀,便可拉出薄薄的绿皮。裹入细软的红豆沙后,胖乎乎的青团便成形了。待蒸熟后,咬上一口,清甜甘香,软糯可口,还带有艾草的香气。 青团。摄影/凡 闽台地区,古人在清明准备的祭品叫清明粿,又名“菠菠粿”。菠菠粿用的是类似野艾的菠菠菜。清代孙享文《闽俗清明》: 插柳檐牙随俗宜,清明家祭本追维。 沿街陈列蔢蔢粿,红豆还兼萝卜丝。 诗中的“蔢蔢粿”说的便是这一食物。菠菠粿中裹入的主要是枣泥、豆沙、萝卜丝。扫墓时将融入自己心意的点心放置在已故亲人的坟前,对自己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吧。 外出踏青 ![]() 清明之际,水绿风清、清新明净,出门游玩最是合适。古人在清明也一直有踏青的习俗。“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的诗中描绘了清明之时杭城的百姓几乎半城而出寻找春天的足迹的画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踏青之时,古人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如放风筝、踢蹴鞠、荡秋千。 放风筝是清明的习俗之一。风筝在古代也叫“纸鸢”。《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祭扫完毕,沉重的心情随着沿路的春光得到缓解。趁着东风正起,放上一只风筝,心中淡淡的忧愁似乎也随着纸鸢飞入空中,在与春风的互动中悄然排解了。 影视剧中放风筝。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踢蹴鞠与荡秋千也是清明的习俗。唐代杜甫《清明》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在唐代踢蹴鞠和荡秋千已经十分流行。 蹴鞠起源于中原,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周边各地。汉魏时期,踢蹴鞠还兼有军事训练的目的,霍去病出征时曾踢蹴鞠鼓舞士气,“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唐宋以后,蹴鞠成为了能够强身健体的大众体育运动。蹴鞠也从汉魏时期的实心球过渡到充气的皮球。清明是踢蹴鞠的黄金时期。唐代韦庄《长安清明》“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白打”,诗中的“白打”说的也是踢蹴鞠。(两人对踢蹴鞠被称为“白打”)。 影视剧中踢蹴鞠。来源/电视剧《长歌行》截图 秋千本是宫中的新奇玩意儿,逐步走入民间。秋千最早也叫“千秋”,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写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宮多秋千之乐。”因为避讳,“千秋”被改称为“秋千”。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说的就是清明荡秋千习俗。扫墓归来,在秋千上嬉戏一会,比比高低,何尝不是一种乐事。 影视剧中荡秋千。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清明插柳 ![]() 端午节门前挂艾,重阳节遍插茱萸,清明则是需要插柳。宋伯仁诗《清明插柳》中“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一句说的是清明插柳的习俗。为何古人习惯清明在家家户户门口插上柳枝呢? 清明插柳 宋·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 对清明插柳的解释非常多,其中比较有信服力的一种解释是柳树可以辟邪。佛教典籍中记载,禅拉比丘以柳枝呪龙,因此柳树也有“鬼怖木”的说法。在佛教影响下,古人深信柳条有却鬼的能力。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人家”。清明前后,人们前往坟前祭扫,回到家中,也希望可以祛除身上不净的气息,因此便在门前插柳。 剪下的柳条还有“天气预报”的作用。“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若是门前插着的柳条颜色青青,便说明天气湿润,若是柳条干了,便说明天气晴朗。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人们时时刻刻惦记着天气状况。各地对清明天气状况的期盼还不一样,在江西,清明时农人期盼晴天,当地有“麦吃四时水,只怕清明连夜雨”之说;而在湖北、河北等地农人们则期盼小雨,湖北有“雨打墓头钱,今岁好丰年”的农谚。 “满阶杨柳绿如茵,画出清明三月天”,清明节前后,看到街道上柳叶青青,心情也随之舒爽开来。柳条生命力旺盛,也许无心的一插,明年便会垂柳成荫呢。 ![]() 寒食与清明本无太大关系,但在时间的流逝中,寒食节日与清明节气逐渐融合,习俗也慢慢衍变,这才使得当代的清明有了多重意向。 与古人心境相似,当代清明节人们既有对已故亲人浓浓的思念,也有对天气晴朗明澈的轻松舒畅。 白云悠悠,微风轻拂,清明假期正当时。今日不妨也学古人,找寻独一份的春光吧。 参考文献: 张小稳:《改火、更火、出火及其融合》,《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9期。 汪宁生: 《改火的由来》,载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处编: 《中国古代史论丛》 第 8 辑,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完颜绍元编著:《中国风俗之谜》,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2年。 孙文起:《历史中的介之推与介之推故事的文学再现》,《文艺评论》2015年第6期。 ![]() END 作者 | 云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李栋 张斌 |
|
来自: skysun000001 > 《诸子国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