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tjboyue 2021-04-05

头条上某位“网络学者”提出了“夏商并行论”,并洋洋洒洒列出来所谓22条证据。将三星堆遗址定为禹时候的夏都,同时将禹的年代下调至武丁时期,也就是殷墟前期。将金沙遗址定为后杼以后夏朝的都城。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我们不废话,直接看其22条论据。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1、这是此君第一条证据,来自清华简《楚居》,学界通常将禹以前定义为传说时代,事实上禹在古史辨派的眼中也是传说,不过随着西周青铜器铭文与《诗经》等文献的比较研究以及禹会村遗址的发现,禹大体已经成为了历史人物。从楚史研究来说,鬻熊以前由于史载比较模糊,通常作为楚人的传说时代。这点从《楚居》中也有体现,见李守奎先生《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一文,鉴于篇幅,我们不赘述。事实上季连在《楚居》中年代下移700年左右的现象从清华简公布之日起在学界就多有讨论,目前主流的认识是神话历史化阶段楚人对神话传说谱系与历史谱系融合的结果。此君将这一孤例传说当做历史事实明显有违学术研究的严谨,这个且不论,作者所谓“夏商并行论”的立论基础是否定《史记》所载世系。但作者却引用《大戴礼记》中季连的年代来论证其观点。我们知道,《史记》中三代和五帝世系来自司马迁先生对《大戴礼记》和《世本》中世系的整理,对比几部文献,《史记·楚世家》中楚人世系与《大戴礼记》和《世本》差别不大。所以你既然否定《史记》世系,又拿《史记》中的年代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岂不滑稽?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2、这是此君的第二条论据,郭店简中皋陶这个问题学者同样多有讨论,结论大体认为是错简。我们同样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跟我索要相关研究材料。其实皋陶同样属于传说中的人物,作者引用的是《尚书》,同样是《史记》素材的主要来源,其中夏本纪中的皋陶与《尚书》中所述也多有雷同。作者完美地规避了用他否定的《史记》去论证自己的观点,直接用《史记》材料的上源去论证,这种偷梁换柱的技巧让人叹服。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3、这是此君的第三条论据,终于对《史记》下手了,这番话很让人费解,既然不否认司马迁取材于《大戴礼记》和《世本》,却谈什么线性政权传递序列,合着司马迁将《大戴礼记》和《世本》的简陋陈述给整理清晰了是错误的,司马迁先生应该直接复制粘贴才对。至于三代或者四代这个概念在先秦文献和诸子的论述多有提及,不清楚作者是选择性失明还是没有读过这些先秦典籍。至于五帝,直到汉代还有着不同的命名体系,传说时代的人物嘛,有多种分类也属正常,司马迁先生择其一种作为他的观点也是无可厚非的。用这个去否定司马迁的夏本纪的确很有趣,为什么不连《殷本纪》一并否定了哦。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4、这条论据很有意思,若水、空桑这样的古地望向来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存在,古人迁徙的时候名随人走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通过一条似是而非的证据就能得出来“无疑”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这样的研究的确如评论区所述,够严谨的了,《史记》这个时候毫无疑问又是可信的了。无视全国各地对禹的传说,无视各类文献上对禹地望的不同记载,自然也可以无视多如牛毛的对禹地望的讨论文献。这哥们儿给盖棺定论了。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5、这条论据的逻辑直接让我目瞪口呆,首先通过犬戎和北狄为黄帝后裔证明黄帝为戎狄,这种逻辑无疑就是说你儿子是美国国籍,你就一定是美国国籍,你另一个儿子当然也是美国国籍了。很想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此君如何理解,见到戎就是戎狄?潜夫论我也懒得去查了,这边将大禹说成戎狄,那边一个个以“诸夏”自居,这是想拉低古人智商的节奏吗。就算夏周都是戎狄组合,司马错说蜀是“戎狄之长”,难道司马错认为他去灭蜀是把自己的“长”给灭了?司马错灭的是夏朝?这种脑洞已经让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原来戎狄是夏周的代名词。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6、这条论据让众多学者躺枪,将偷梁换柱发挥到了极致。《山海经》其神话的性质是毋庸置疑的,我也不想长篇大论,但神话是文字大传统之前先民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背后反映出来的主要是先民的信仰和崇拜,有关讨论我们不赘述。所以三星堆青铜树反映出来的同样是一种信仰,或许为古蜀人对通天的向往,这与《山海经》中建木、扶桑等神树一样,在《山海经》作者构建起来的四极八荒世界中同样起着通天阶梯的意义。这是从出土遗物反映出来的信仰同一性,说明的是古蜀在商周时期与中原地区有着共同的信仰。至于蒙文通先生所论时代已经很远了。目前学界的认识是古蜀有自己的一套“天下之中”的体系,与中原地区有些差别。这无疑是古蜀对“天下之中”这个诞生于中原的理念进行了复制。中原地区至迟从陶寺时期,也就是距今4000多年就已经有了天下之中的认识。西周时期更是得到了文字的证实。晚了一千年的三星堆倒成了天下之中的发源地。还是一笑而过吧。

“夏商并行论”的逻辑黑洞,剖析作者22条证据的偷梁换柱行为

7、这条论据同样改变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认知,按照叶舒宪先生的四重证据法,神话传说在考证古史过程中有其价值,但没有哪位专业学者直接将神话传说作为古史结论的依据。当然,网络上各种脑洞神棍不这么认为,此君亦是如此。其“当无疑问”这样铿锵有力的结论让人瞠目,丁山几位先生被曲解了的论述成为此君无比自信的动力。

没想到写了七条就两千字了,看来写完这22条还要两篇文章,今儿就到这儿吧,夜色沉沉,脑洞的无聊,让我渐生困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