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有时候有难翻译,很难传达意境。比如,黄药师这个名字就听上去很有仙风道骨,但是翻译成 Dr Huang,就活脱脱一个华裔美式中产阶级,家住效区独栋,生有一儿一女,做着医生职业。 中国接种目标是今冬来临这前,7个月(4月-10月)完成19亿接种,11月完成补种。以此倒推,中国需要日接种900剂以上,中国疫苗的保护率约80%,即使全民接种率达到70%,实际产生足够中和抗体度约为56%。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全民接种率必须达到90%以上,才能达到70%的免疫屏障门槛。 美国预计5月建立群体免疫,此后有更多资源力助盟国,其他发达国家预计11月建立,今年底或明年初将相互开放边境,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国如在今年底前未建立群体免疫,还坚持入境严格的医学隔离14天(多地的第二入境点又追加7天),必然影响中国国际交流与对外开放,去年艰辛取得的抗疫成果将很快抵消。 投资的本质是高抛低吸,但很多人都以为是,价格高而抛,价格低而吸。其实不对,是价值高估要抛,价值低估要吸。关键是大部分人都没法判断内在价值,所以只能是看看价格。很多人看到价格涨就追,大涨时买入感觉赚钱了,看到价格跌就抛,大跌时卖了感觉止损了。追涨杀跌,永远跟着情绪波动,他们以为自己在投资,其实还是在消费,只不过买的是一种财富预期而已。 财富真正给人们带来的,是选择的自由,有一个舒适的居所,不被房贷胁迫,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为五斗米折腰。 「勤奋」真的是一个坏毛病,以为自己精力无限,其实只是拿短期的勤奋在破坏长期的效率。战术上的勤奋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某部电影实际投资为5000万,他们会对外宣称总投资是1.5亿,出品方一共有5个,每个出品方实际投资1000万,占股20%,1%的股份成本约为50万,他们会以电影投资的形式来吸引投资者,比如,其中一个出品方拉到300万投资,按照成本计算可以获得6%,但是出品方仍需要从投资者身上赚钱,所以,会按照宣称的1.5亿成本计算,你投了300万,只有2%,你就会成了联合出品人,当这个出品方转了6.7%,成本就已经收回,剩下13.3%几乎就是纯粹赚的了,但真正赚钱的院线电影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割韭菜的,毕竟靠票房赚钱没那么容易,他们当然更想卖光,如果把20%全卖掉,这个出品方就会净赚2000万,这个出品方就会分多个联合出品方。 严歌苓:西方赌场的赌徒看上去就魑魅魍魉的,像是社会渣子。但澳门赌徒看上去都是成功人士。不单单中国人好赌,日本,韩国等亚洲人都爱赌。或许是因为我们资源紧缺,有危机感和焦灼感。历朝历代饥荒发生的频率很高,这都沉淀在我们集体意识里。一旦不能发笔横财,这辈子就没机会了,所以我们刹那间发财的欲望特别强烈。一个国家贫穷人越多,聚财敛富机会越少,他越要去赌。 在迪士尼玩了一天,发现人类的游乐形式只有三种:原地打转、大起大落、原地打转并大起大落。 我和一些特别不油腻的中国成年著名男性,比如大张伟,比如朴树,比如李健,身上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少年感”,这在中国成年男性当中是非常稀缺的。 ——罗永浩 没本事的反抗,口号震天。有本事的碾压,无声无息。 一般人和精英家庭出身的人的差距,也就是落后了10年起步,普通人在社会的加速度是1X,线性级别:精英由于更早的积累和代际的蓄势,加速度为1.5X,指数级别:我们想追上去的话得把加速度踩到1.8X至2X以上,在普通人的资源和信息环境下从线性函数革新到指数函数,至少在10年里付出2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精英不太可能比我们更不努力,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拥抱随机性博取正黑天鹅,以及需要从效率上追赶,效率上的追赶反过来说即降低努力的损耗,只要你相信50岁的人仍可以像18岁的高考生那样快速学习,那就还有很多时间,至少能往上爬几阶。 如果最简单的文化课都学不好,学习艺术就会更吃力。学校的文化课只需要重复练习和总结规律,学习艺术还需要融会贯通和守正出奇,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和钢铁的意志。 关于时间的效率与损耗,人们大多数只有10%~20%的时间和工作是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的(甚至更少),如果一个人1天工作10小时,但真正有价值的时间有意义的工作只占20%,那实际上就是每天只有2小时的积累;而我们如果能长期里,哪怕每天只工作4小时,但当中不少于80%时间只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其余所有的时间用来优化这个时段,那么我们每天就是有3.2小时是有用的时间,长期而言可以追上每天10小时的人。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什么是有价值的事,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