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860岁的龟壳、兽牙、乌木

 tjboyue 2021-04-06

考古发现的古蜀国文物,是距今5000至3400年世界文明的辉煌篇章。近30年来,民间收藏的数百件古蜀时期竹简、树皮、蚌壳、鳖壳、蛤壳、龟壳、牛骨,以及獐鹿的犬齿上,均有古蜀文字、图案出现。

我们知道,中原殷商时期的古人,喜爱龟甲、兽牙。古人认为,龟是一种灵兽。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很多都以它们的壳作为载体,刻画“沟通天地”的铭文,向神灵占卜问事。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作册般青铜鼋”。其造型是,一只大龟背上插着四支箭,四肢挣扎、头尾摇晃。作册,是商周时期的官名,负责掌管简册、宣读诰命,为王的近臣。于是,作册般下令匠人制作了这只青铜鼋。

4860岁的龟壳、兽牙、乌木

图(1)古蜀文化玉器上镌刻文字

青铜鼋的背上,刻有4行、33字:“丙申,王过于洹,获。王一射,复射三,率无废矢。王令寝馗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毋宝。”

这段铭文的大意是:丙申年,周天子带着几个臣子从洹水路过,在岸边忽然发现了一只大龟。周天子非常高兴,为了防止它逃跑,就悄悄地弯弓搭箭射向这只大龟,一箭命中。大龟虽然中了一箭,并立马死去,而是受疼四处逃窜。周天子见状,又射了三箭,全部命中。周天子大喜,于是命令身边的寝馗将这只大龟赠送给作册般,并告诉他说:“这只龟赶紧趁热吃了吧,别当宝贝一样供着了。”

考古,是穿越、连通、揭示、还原、印证、追赶传说并理性求证的科学。史学家的历史“是书写出来的文字,经历了反复的整合修饰。而考古人正是为着找寻失忆的年代,保存与传承一份真切的回忆,踏上了穿越时空的旅程。2001年,在成都金沙遗址的中心区域,考古发掘出19具龟甲,每块龟甲上,都有烫烧后戳成的小孔,它们是用来占卜的龟卜甲。

在遥远的古代,古蜀巫师占卜时,常常会用烧红的金属棒在龟壳上烫烧,然后根据烫烧后的小孔边缘的裂痕来确认凶吉,预测未来,而龟壳的大小,往往代表了统治者的权势。金沙发现的甲骨中有一块长达50厘米的龟甲,表明当时祭祀者有着极高的地位,也说明,遗址中心区是一个庞大的祭祀区。在祭祀区的西部,出土的卜甲长46.4厘米,龟甲上面布满钻、凿和烧灼的痕迹。

4860岁的龟壳、兽牙、乌木

图(2)古蜀文化玉器上镌刻文字

古蜀先民使用甲骨之前,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有序。占卜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称之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镌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都盛行这一习俗,并刻字记录,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甲骨文”。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我国各地出土的商代龟甲骨,只是古人用来占卜凶吉的单一工具。其实,甲骨钻孔排列的轨迹,也是3000年前古人计时的工具。几年前,国家天文台的一位专家,用成都民间收藏家的古蜀龟甲演示:1个八卦历盘、33粒不同颜色的核桃、12颗彩色石子、1块正面有34个圆坑的木板,做成最原始的“日盘八卦历”。这种完全撇开天文元素,单靠八卦、易经原理推演出来的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后5000年的万年历,与紫金山天文台根据地球、月亮与太阳之间的运行规律,并结合成都所处的时区等元素推算而来的万年历,完全一致。龟甲代表的历法演示过程,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历法的原理。

4860岁的龟壳、兽牙、乌木

图(3)鳖壳上镌刻古蜀文字

据介绍,四川、北京的古蜀文化器物收藏人,持有的古蜀文化甲骨有二种类型。一是只有文字的甲骨。颜色均为灰白色,其上镌刻了的字与古蜀国玉器上的文字基本上一致。二是有图形又有文字的甲骨。这些甲骨上不但有文字而且有神秘的图形。图形有的是用“圆圈”互相以线条连接起来;有的是用“菱形”互相以线条连接起来;有的是用“圆圈”与“菱形”组合起来再用线条连接起来。在这些图形上有文字、太阳、月亮、有人像、器物等。收藏家还持有300余颗镌刻古蜀文字的獐牙、野猪獠牙。有人给出以下推断:一、古蜀先民中的美丽姑娘,戴上獐牙、野猪獠牙串成的项链装扮自己,手中握有獐牙、野猪獠牙,就能感到愉悦,增加吸引力。二、古蜀先民获得獐牙、野猪獠牙被视作勇气的象征。古蜀先民狩猎极具危险性,能猎获一只野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获得一颗獐牙、野猪獠牙也极为困难。三、一旦有古蜀先民猎得一只野兽,必然会将其牙齿取下,以证明自己的勇敢和武力。久而久之,在这种思想的传承下,人们就可能认为带着獐牙、野猪獠牙饰品,必然会让周围的人勇气倍增,从而以獐牙、野猪獠牙的神秘力量保佑渔猎丰收。当然,古蜀先民在獐牙、野猪獠牙上镌刻文字、图案随身配饰,往往会被赋予某种寓意,它的神秘力量就会驱逐妖魔鬼怪,成为保护先人顺利升天的“通行证”与“保护伞”。

4860岁的龟壳、兽牙、乌木

图(4)鳖壳上镌刻古蜀文字

在成都金沙遗址公园,或矗立,或横卧的一根根乌木。它们是上古时期的树木埋藏在地下,经过地质演化,又经过数千年的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共同形成的碳化结果,才兼备了乌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可谓是不可再生的稀世之物。成都金沙遗址乌木前身的名字是槠树、红椿、紫檀、楠木、红豆杉。民间收藏家的一柄细长类型黄金权杖, 1.5米长,重约600克。被金杖的金皮紧紧包裹的,是一根远看粗犷黝黑,近观却纹理细密的乌木,上下两头还残留碳化的木渣。在乌木身上,至少可以窥见古蜀国四五千年前的地理环境、植物生态,以及地质的演化。在杖首和杖身,平雕三组图案: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他面带微笑,头戴五齿高冠;靠近杖的内部,雕刻了图案对称的鸟和鱼;鱼和鸟的颈部,各串着一根看似箭翎的图案。上面镌刻10个古蜀文字。

以上所述的龟甲、镌刻古蜀文字的獐牙、野猪獠牙,金杖里面的乌木,说明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采集各种材料载体,镌刻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记录重大的历史事实和事件。但是,不少人质疑,它们会不会是现代人作伪呢? 2015年5月,成都藏家将古蜀文物中的乌木、蚌壳、鳖壳,取样寄送到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Beta Analytic Inc)进行碳14检测,其年代为距今4860—4825年。正负误差35年。

近20年来,深藏不露、行事低调的成都民间收藏爱好者,静悄悄地将收藏了不少于5000件有古蜀文字的金器、玉器、陶器,而且品种多,造型优美,做工精湛。为我们首度打开一个领略以有机、无机物为载体的文字发展的神秘空间,使得中国文字在时间、空间、科技、与心灵之间显现、延展,碰撞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字发展脉络,还原了一个曾经鼎盛强大的古蜀国时代。同时,也为古蜀文字的展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有据可循的文字实物,为学人研究古蜀文字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和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