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4

 兆页斋 2021-04-06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掣笔王献之
既然称二王,说了大王,就在说说小王,他们都对书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书法史称其为“大令”,流传下来的作品有《鸭头帖》《地黄汤帖》、《中秋帖》等。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各种书体都有很高成就,有“小圣”之称,并与张芝、钟繇、王羲之称“书中四贤”。
有关王献之被掣笔不脱的故事后世流传很广,《晋书·王献之传》载:“(献之)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这个故事在《论书表》、《书断》和《六体书论》都有记载。张怀瓘《六体书论》记得特别值得注意:“献之年甫五岁,羲之奇其把笔,乃潜后掣之不脱。幼得其法,此盖生而知之。”把这样的事情上升到生而知之的高度,孔子说自己是学而知之,可见把笔紧对于书法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前面说到执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指实掌虚,这在唐代关于执笔的论述中可以说说比比皆是,唐代人似乎也没有怀疑过这个故事。要求把笔坚实,目的有两个,一个就是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写字腕活,如果笔不紧,笔接触纸因为摩擦原因会摆动,也就造成圆不圆,同时笔也不入纸;第二,我们写字要有力度,我们写字,是要用自己身体的力量的,虽然很多人觉得写字能用多大的力量,但是古人并不这样认为,《笔阵图》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如何才能将一身之力送到笔端,我相信现代人是很难理解,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傅山,在他的《霜红龛集》:“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用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写黄庭数千过,用圆锋笔,吞象力,竭诚运腕肩臂,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握紧笔对于书写的重要性可见一般,即便如此,宋以后,由于笔法的失传,很多得书家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开始产生了怀疑,重要的是对握笔要紧这一点也觉得没那么重要。苏轼《技法论》题二王书: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东坡还说:“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
到了现代更是很少有人相信,沙孟海先生撰写的《古代书法执笔初探》,沙先生对古代书法执笔方法移变的研究,就是基于文献与实物对应与否的科学考证,认为对这段故事,历代相传,未听说有人怀疑过。但我们并不相信。因为执笔牢固与否,对书艺优劣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关系。与苏轼的说法并无二致,历史上有这样认识的人大有人在,即便是今天,恐怕也是有很多人这样认为。
对于古人的记载我想我们还是选择相信,一方面这是记载在正史中的故事,能入正史的人本来就都是很有成就的人,能记载这样的故事也说明其可信度,另一方面在正史中记载这样的故事,对于书法家来说,也说明其对书法执笔的重要性。从古至今,相信的人还是很多,比如赵孟頫,元代孔齐《至正直记》卷二:“松雪家传书法,赵松雪教子弟写字,自有家传口诀。或如作斜字草书,以斗直下笔,用笔侧锋转向左而下,且作屋漏纹,令仲先传之。又试仲穆幼时把笔,潜立其后掣其管,若随手而起,不放笔管,则笑而止。或掣其手,墨污三指,则挞而训之。盖欲执管之坚,用力如百钧石也。尝闻先人如此说,顾利宾、董仲诚亦谈及之。”
简直就是二王故事的翻版,可见他对此身心不疑,而且身体力行。这里也在提醒我们,赵孟頫传给子弟执笔应该三指单钩,否则合以是三只染墨。所以我们现代写字,不要太拘泥于是五指还是三指执笔好的问题,还是我们上面说的贵用易便或是令其圆畅,勿使拘挛。重要的是要象清人姚孟起《字学忆参》说的:“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后世的文人,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对这提法验证,提出“使笔如铁”,“捏破管”等说法,其实想想,我们经常说心手合一,手笔合一 ,如果要笔与身体合一,这样做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我们现代人对于学书,应该是努力学习,而不是自己不理解或是做不到,就借着科学的名义,放弃对古代文化的学习传承。
最后我们再摘取一段古人关于握笔要紧的论述,加深我们的印象,当然重要的是行动,自己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去好好实践:
清杨宾《杨大瓢先生杂文残稿》说;“ 魏晋人书,皆有笔法。笔法精微,虽皆秘而不传,然莫不以指实为主。虽然,未易言也,指之实者,必聚一生之力于五指,搦之几破其管,然后可以言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