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曾是甘肃历史上的文化中心

 微美陇西 2021-04-06


  2002年8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甘肃宣传周》,对甘肃作了大量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甘肃编写的历史文化资料很少提到“陇西”二字,令人觉得纳闷。现在,人们都知道甘肃经济文化中心是兰州,但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说明甘肃悠久的人文历史,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不光在甘肃,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翻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等等)。陇西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典籍反复记载,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秦汉时期,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等地,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一直是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分置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华辉煌。重修于明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古朴壮观,为西出长安第一楼,是陇上名胜古迹的代表性建筑,上悬陇西杨氏书写的“巩昌雄镇”通栏金匾,书法雄劲厚重。城内民建古屋櫺格,沿袭秦汉古建风格,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并 将北街作为秦汉风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将领的巴巴坟,牌楼至今巍峨渭滨,古赤亭水源远流长,从北缓缓注入渭河。

  陇西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现在和将来都是甘肃东南部交通中转和物资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会是从陇西演化而来的。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作为陇中工业城市而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李家龙宫”座落在陇西城北街头前门,其多层斗拱式牌坊至今还在,这里是隋唐以前李渊家族的真正老家,陇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当时就称为李家龙宫,这更为陇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渊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陇西太守,处理军政和守护家门。
      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以唐陇西龙宫为主一带地域,后由李建成移至长安)长安牡丹早于洛阳,除了在《在威远楼下》书中记载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护,至今西秦牡丹娇于长安、洛阳。

  “汪家洞”在陇西城中,全县人人皆知,这是至今中国考古学中难作结论的谜。汪家洞的传说,有口皆碑,其传说的神秘性,传说内容的丰富性,系统完整性都是罕见的,至少可以作为传说典故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陇西汪氏家族从元朝陇右王汪世显闻名,历经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数众,仅三史有傅老三十余人。至今坐落在漳县境内的汪氏元朝古墓群,累葬历经四百多年,规模宏大,古树参天,阴风被空,极具考古和文物价值;古墓群是元代风格奇巧的珍贵文物,至今国家派部队守护,也很有旅游价值。

  凡是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华夏民族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就出自陇西。万里长城的发源地,创建于战国时期的陇西秦长城沿山可辨,文革后勘定的界碑标桩尘土斑斑;“方园四十里”的古城墙大都完好,用青砖砌建的高大的古城门、瓮城门大都尚在;佛教重地“十方山”;陇上千年最高学府“南安书院”;昔日的“文峰塔”夕阳残照;陇中千年古刹“天爷庙”建筑群旧迹内,至今云中学子摊书苦读。省外对名胜古迹的开发,只要有资料记载就可恢复建造,因为文革期间很多古迹被拆除,陇西的东西,不但有记载,还有实物和文物建筑,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我们重庆早就成了宝中之宝。

  陇西堂是目前全球李氏后裔唯一公认的宗族祠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族祠堂,据《重庆商报》最新报道,这个家族分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总人数约为九千伍百万人。据各资料显示,分布在全球的名人学者工商巨子比比皆是,遗存着他们的祖宗老子、李世民的聪明才智,闻名全世界。陇西堂是文革后由国外新加坡李光耀、居美的李政道,国内香港李嘉诚等代表千千万万李氏家族的国际名人重新捐建的,原国家领导人李鹏、李岚清、李长春等人都属于李氏家族。“陇西堂”已是中华文化、历史、人文、侨贤典型的形象工程,是中华人文历史的精粹,也是世界人文历史的精粹。

文章来源:药都陇西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