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凯元 聂传安 18班刘勇琳同学曾写过一文《考证“七根火柴”》,我非常欣赏这种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在两个班都读过赞过,希望大家能学习这种精神。谁知10班周轶同学却对勇琳的探究行为产生质疑,说语文不是科学,这种求证细节准确性的探究“劳神”“无趣”“无益”。我把周轶的文章在18班一念,18班群情激愤,纷纷说要反驳周同学。 于是,昨天就有晓桐、楚进、凯元三人送来驳文,以显班威。今日且录凯元文章为代表,也让大家看看,这孩子说得是否有道理。(为了更好地理解此文,建议大家先读前天的推文《学语文,没有必要太较真》)
今天听闻10班有人“攻击”刘勇琳的调查“无用”,我一听这不行啊,这必须得“呛”回去。我们平时怎么“窝里斗”都行,但如果“外敌”入侵,那可是要“一致对外”呀!(读这一段我们可知:在“集体”与“真理”的PK中,凯元同学先选“集体”。即我“出战”的原因是我与勇琳是同一班的,而并非她一定是对的) 这位周同学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很好,我本人也是这样的。她的一连串举例反问也是发人深省的,但她的一些观点鄙人不能苟同,其原因有三。(“这很好,我本人也是这样的”——居然还有这样夸自己的!脸皮不可谓不“薄”的反义词) 第一、这篇调查报告是有背景的。那天我们做完化学实验回来,我取出用剩的火柴,刘勇琳同学提供了她的团员证,我就像文中的那个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一样,将“党证”夹在腋下,去找老聂。老聂给了我们一些指导,也鼓励我们去探究。刘勇琳同学不过在老师的鼓励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何错之有?(此条交待勇琳探究的原因。因凯元是亲历者,所以诸多细节清晰) 第二、就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在语文上进行探究是一件“无用”的事。“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语文的探究,从来就无“无用”一说。假使不去探究,那么课文下的注释是从何而来?假如没有一代代语文工作者辛勤地对文章进行注、校、补,引经据典,又如何能向我们展示千年前文章的魅力?(周轶文章以四例说明有些考证无用,而凯元也以例来说明考证有用。这即为“针锋相对”)
单说《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确是作者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想像写成的。假如他不去探究,如何写出《七根火柴》?假如语文工作者们不去探究,如何能发现文中可能的谬误?(似乎有点道理啊) 第三、进行语文探究,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君不见语文课本中有多少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如果语文只停留在纸面上的之乎者也,也不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读文千万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耳!(凯元能从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来作为“学习语文需要探究”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周同学在文中说:“每一篇文章在探究时间、地点等细节时,一来劳神,二来无趣,三来无益。”能够做自己所喜爱的事,谈何“无趣”?在探求过程中,积累了知识,留下了记忆,谈何“无益”?如果这些精力花了出去,有趣有益,谈何“劳神”?(对“劳神”“无趣”“无益”一一反驳,言简而力足) 综上,适当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探求,有趣有益,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篇末点明自己观点,收束有力)
对于一个没有受过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初三孩子来说,凯元文章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很有辩论天赋。 估计周同学和两班的娃们看到谭同学的文章后即使情感上不愿接受,心里也会“微微颔之”! 相 关 文 章 |
|
来自: 新用户8489cL9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