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 两个人很重要, 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 一个就是“硬骨头”的他。 他,是让一个时代惊艳, 也让一个时代悲痛的, 中国最刚烈的君子。 雷声阵阵,他从“怒”中来, 然而在那个最灰暗的时刻, 他和他的妻子悲壮地去, 给全中国留下一束高贵的光…… 他,就是傅雷 1908年4月7日, 傅家宅内传来婴儿嘹亮的啼哭, 隐隐有愤怒之音, 家人便用一句“一怒而天下安”, 给孩子取名“傅怒安”。 15岁那年, 小怒安由一远房表亲拟单名, 表亲认为, “一怒而天下安”俗谓大发雷霆之怒, 遂给他取名:傅雷。 4岁那年,傅雷父亲被人诬告入狱, 没多久就被折磨得撒手人寰, 母亲一人拉扯儿子长大,因傅雷顽劣, 她的教育方式十分严苛: 一次,只因傅雷读书时稍有倦怠, 母亲就用滚热的烛油烫醒他; 还有一次,他贪玩回家晚了些, 夜里睡沉后, 母亲居然把他缠捆起来要扔进河里, 幸得邻居劝说,傅雷才免于一难。 在这样不近人情的教育下, 傅雷养成了严谨刚烈, 又敢怒敢言的性格。 在上海徐家汇读书时, 傅雷就因看不惯帝国主义的丑陋, 参加五卅运动号召反帝反封建, 差点被抓入狱。 北伐战争失败后,眼见学校世风日下, 傅雷一怒远走法国, 他要从国外找寻到“真理”的存在。 三年后, 带着一身书卷气,携了一颗赤子心, 傅雷拒绝了法国热情挽留,匆匆归来, 他来到上海美专, 教授美术史及法语。 然而动荡年代下,社会变得无比丑陋, 多的是奴颜媚骨,卑躬屈膝。 傅雷实在看不惯这些屈从的小人嘴脸, 他自己, 更不愿向那些守在黄浦江的日本兵行礼, 干脆辞去所有职务, 闭门在家做起了译书工作。 没想到这门一闭与世隔绝, 傅雷却用手中的笔, 走向了辉煌的未来。 傅雷的译述, 是中国翻译史上一抹灿烂的光亮: 他翻译罗曼·罗兰的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 开卷的第一句话是: “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 而是永不会被卑贱所征服; 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 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 在中华大地最黑暗的年代, 傅雷的译书, 就像丢进沉渊里的重磅炸弹, 在每个有志青年的心里, 炸起了惊涛骇浪。 他用37年的时间, 几乎翻译完了法国重要作家的所有作品: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雨儿胥·米露埃》《米开朗基罗传》 《托尔斯泰传》 《伏尔泰小说选》《扎第格》...... 他传神而别具一格的翻译, 处处可见文字的用心和神韵, 是他第一个, 将“LE PERE GORIOT”译成“高老头”, 至今译坛从无异议, 更没有听到谁说, 必须译为“高里奥爸爸”; 有人读完他译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后, 发出这样的感叹: “再也没人能译出这样的文章了。” 看《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第一句, 许聪这样翻译: 江流滚滚,震动了房屋后墙。 韩沪麟这样翻译: 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 而傅雷这样翻译: 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短短9字, 其浩瀚气势却瞬间扑面而至, 谁译的最好,不言自明, 连法国人都说: 再也没人如傅雷一般, 能把我们的名著翻译得如此传神。 傅雷的才华,在中国译坛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为人所熟知的, 便是他耿介刚硬的倔脾气。 傅雷向来是有一说一, 1932年的一天, 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 费了很大力气请来一位画家任教, 为了迎接新老师到来, 刘海粟让人把画家的十几幅画, 挂到学校的走廊上。 恰好傅雷看到了, 当场就说这些画太死板没有才气, 非得让人把这些画取下, 旁边的人说: “这是新老师的画,校长让挂在这儿的。” 傅雷听了更生气了:“不管是谁的画, 不好就不可以展在这儿,收掉!” 刚巧这时, 画家和刘海粟也来到了走廊上, 傅雷仍不管不顾讲一定要取下, 顿时场面十分尴尬。 还好刘海粟懂他, 因为傅雷就是这般不懂人情世故, 直如竹筒,纯如水晶。 还有一次,傅雷曾应国民政府之邀, 到洛阳考察龙门石刻, 结果发现当地连年灾荒民不聊生, 而治理的官员却只顾贪图富贵荣华, 置百姓于不顾。 傅雷看不惯这样的丑陋行径, 当场大怒,竟不惜得罪当地高官, 一点情面都不给拂袖而去。 1954年,新中国召开翻译会议, 傅雷兴冲冲来, 却看到许多翻译家书稿中的错误, 他便提了一份书面意见,指出种种错处, 没想到,这下捅了马蜂窝, 引得全场哗然, 一位老翻译家气得大哭, 怒斥傅雷狂傲。 不肯趋炎附势,不肯随波逐流, 这样顶真的硬脾气,让傅雷受尽了苦难, 甚至于, 走向那最悲壮的一步...... 1958年, 风雨到来的前夜,傅雷被批了, 当时有人想保护傅雷过关, 劝傅雷: 你做个检讨承认错误,先过了这关。 傅雷不答应: 我没有错,为什么要写? 无论别人怎么劝说, 傅雷始终不肯委曲求全, 假使他过得了眼前这一关, 他永远过不了心里那一关。 奈何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1966年8月30日夜11点多, 一群人涌进傅雷家中, 开始轰轰烈烈的大抄家, 小院被搞的一片狼藉, 家里的书稿全都丢出去, 屋子里也被翻的乱七八糟, 连地板都被撬起来。 最后,他们翻到了傅雷的“罪证”, 那是傅雷妻子朱梅馥的姐姐, 寄存在傅家多年的一只箱子, 傅雷从未打开过。 箱子里有一面老掉牙的小镜子, 背面嵌着蒋介石像; 从一本旧画报上, 他们翻到一张宋美龄照片。 震天的口号中, 傅雷夫妇被迫跪倒在地, 傅雷这一生最看重的尊严, 就这样被侮辱了。 整整四天三夜的残酷批斗, 傅雷和妻子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此时此刻,满目狼藉的院子, 周身的灰头土脸, 这样的屈辱,刚烈的傅雷无法忍受! 那无比清晰的念头, 就在此刻出现在傅雷脑中。 1966年9月2日,傅雷夫妇二人, 开始清扫人生最后的战场, 傅雷写下了三页遗书, 身后事无巨细全都安排妥当, 在遗书中, 傅雷委托了朱人秀13件事(节选): 代缴当月房租55.25元; 600元给保姆过生活过渡费; 姑母寄存的饰物被没收, 自己代为赔偿; 现钞53.30元,作为自己的火葬费........ 这是在这俗世里, 活得干干净净的人啊, 不带走一片尘埃, 亦不给自己一步后路。 信中傅雷三次道歉, 为姑母、为三姐、为遗书托付者: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 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1966年9月3日凌晨, 20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中国文坛一颗至真至纯的灵魂陨落了, 傅雷走时,年仅58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的人格,不容践踏! 世不容我, 那便用死来抗争这不公和屈辱! 上午,保姆周菊娣推开门发现,傅雷夫妇已双双自缢而亡! 如此惨状令人心如刀割, 再看脚下,却又让人肃然起敬! 因为傅雷夫妇在悬梁自尽前, 居然还在凳子下面, 小心地铺了一层棉被, 为的是当他们踢掉凳子的时候, “声音”不会吵醒家里的保姆。 人可以高贵到什么程度? 原来只不过是一床棉被的厚度! 得知父母的死讯后, 远在国外学习钢琴的大儿子傅聪, 呆愣了许久许久。 多年后傅聪回京表演, 晚上他坐在宾馆看电视,当看到戏里,一个孩子在四处寻找爸爸, 已是中年的他悲从中来, 突然嚎啕大哭…… 这一生最敬爱的父亲啊, 即便被黑暗所吞噬,也给这个世界, 给这个家留下了一抹光亮! 这光, 便是那一本厚重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从1954-1966年间, 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 饱含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脉脉深情, 还有淳淳善诱的教育, 更是傅雷一生光明磊落的真实写照。 1954年傅聪远赴波兰学艺, 傅雷仔细叮嘱: “首先要做人,才做艺术家, 才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此后, 一封封传信从千里之外而来, 在家书中,傅雷和儿子谈人生: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 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我一生作事,总是第一坦白, 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 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谈艺术: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真诚的“不懂”, 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 艺术家的意思是要“通”, 哲学、宗教、绘画、文学…… 一切都要通。 受傅雷教导,傅聪给自己立下原则: 不去台湾,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 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 金庸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 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 傅聪不负父亲厚望,于1955年3月, 获“玛祖卡”最优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项大奖, 后来傅聪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蜚声乐坛,饮誉中外, 被人们赞誉为“钢琴诗人”。 每当傅聪上台,锐利眼神扫过四方, 琴声响起,肃穆冷峻如风吹过, 就连顽皮的孩子也被这股气势震慑, 16岁的小女孩不小心咳嗽一声, 赶忙捂住嘴巴,小心翼翼看向傅聪, “他太投入了,投入到吓人。” 在傅聪身上, 人们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傅雷”, 严谨而一丝不苟, 刚毅而坚定不移。 ![]() 傅雷走后54年,86岁的傅聪, 于2020年12月28日, 在英国感染新冠去世。 从前傅聪在,总以为傅雷的时代也在, 而今傅雷家书的收信人, 离开我们去了远方, 这一世的父子情深,在天堂相聚, 那刚劲的人,那刚烈的往事, 终于也给世人只剩下回忆......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人可以离去,但精神不可死, 傲骨不可折,信念不可丢, 这就是傅雷! 他这一生宁死不屈的傲骨, 宁折不弯的大师气度, 惊艳了一个时代, 也让一个时代悲痛。 傅雷的纪念碑正面, 题有他写的名句: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让我们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 正直高贵的傅雷, 祭上一捧心菊,点燃一柱心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