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放养成为偷懒的借口,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启发式教育

 亲子学乐 2021-04-06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1 你图方便,孩子也图方便

儿子放学路上,例行闲聊模式开启。

我问:儿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啊?

儿子兴冲冲地:妈妈,我今天学会了一句新的谚语。

我应和着他的情绪,好奇地问:什么谚语,快教教我。

儿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问:是什么意思啊?

儿子得意地说:就是你直接送鱼给别人,不如教别人捕鱼的方法。

我恍然大悟地说:喔,我知道了,就是你问我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我直接告诉你,不如教你查字典?

我在后视镜里看到儿子的头点得像小鸡啄米,嘴里还不忘夸我:对的,对的,妈妈真聪明!

说起查字典,我是跟杨澜学的,她提倡要当个“无知”的妈妈,不要当个“竹筒倒豆子”的妈妈。

她曾说:当孩子来问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

我儿子在一年级,别人在看拼音标注的大图绘本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看没有拼音的《小王子》了。

他同学的家长向我讨经验,我告诉他们,除了注意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之外,鼓励孩子的成就感和学习能力,是重点,而这个重点的关键,就在于,家长一定不要怕麻烦、图方便。

人都是有惰性的,父母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首先就要克服自己身上的惰性。

孩子来问你,这个字怎么认,你可以教他怎么借助工具知道答案;

孩子来问你,这个成语什么意思,你可以先讲讲这个成语来源的故事,或者一起查这个故事,帮助他去体会出成语的意思。

通过启发和思考得来的知识,特别牢固。

孩子慢慢会发现,原来他自己也有能力搞定这些看似很难的问题,他的成就感会促使他越来越愿意去自己找答案。

反过来,你要是图方便,什么都直接告诉他,他也就图方便,什么都等着你告诉他。

养出惰性非常容易。当你责怪孩子不爱思考、不爱学习的时候,请先检查一下,你是怎么对待他的问题的。

2 标准答案僵化了孩子的思维

有一天在地铁上,我听到两个学生在比赛谁能把1+1说出最多的答案来,并且还要说出理由,不能胡诌。

“1+1=2,数学老师教的。”

“1+1=0,计算机老师教的,二进制。”

“1+1=3,因为你爸加你妈,有了你。”

“1+1=1,因为2就是1双。”

“1+1=十,因为一横一竖就是十。”

“1+1=田,因为算式拼起来就是一个田。”

……

我听呆了,坐过站了都没发现。

我们以为1+1=2的标准答案,原来在孩子们的思维里,可以绽放出这么多美丽的答案。

我上学的时候,央视有一档很火的节目,叫做《挑战主持人》。这么多年过去了,节目里来来往往的镜头,我都已经忘了,却唯独没有忘记一段特别精彩的比拼。

主持人让两位选手,用“爱情是yi …….”来造句。

一个选手说:爱情是一朵云……,爱情是一朵花……,都是我们常见的。这位选手每说一句,她的对手,都能说出一句精彩绝伦、直击人心的句子来。

他说:

爱情是易拉罐,你拉开一丢,马上就有人捡。

爱情是一巴掌,一掌打过去有的人晕头转向,有的人顿时醒悟。

爱情是一塌糊涂,有的人一踏进去就糊涂。

爱情是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因为呀,可以散步又不用花钱。

爱情是ET(外星人),因为一切都是从触碰(touch)开始。

爱情是ikea(宜家),每一个爱情最后都想有个家。

全场掌声雷动,我坐在电视机面前,懵了傻眼了,内心惊涛骇浪。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可以这样去思考,我每天学的每一个知识,每一道题,甚至每一个阅读理解,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每一个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答案。要鼓励孩子的多维度的思考,不要用标准答案去锁死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

曾有家长在网上怒晒孩子考卷,“连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有标准答案!”

太可悲了,连“喜欢”都有标准答案。

我们一方面让孩子在标准答案中成长,一方面又希望他们有创新精神,长大后能造火箭、拿诺奖,太难为孩子了。

3思考比知道更重要

重庆有个博导爸爸周庆,假期里,他“突发奇想,想将自己日常授课的经验移植到几个八九岁小孩身上。”朋友知道了,也让孩子一起来体验。

于是,他带着4个八九岁的孩子,做了为期5天的培训,每天从早晨9点开始,下午5点结束。

周庆带着孩子们选题、查资料(包括教他们在一些官网和论文网站上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组织孩子们发言讨论、引导他们自行设计问题采访游客、画思维导图、写有板有眼的小论文。

对于八九岁的孩子,这些看起来似乎真的很难。

但结果发现,启发引导下的孩子们,学习能力和热情超乎想象。

他们最后的论文作品,也特别棒。语言虽然稚嫩,但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格式完整,思维导图、摘要、正文、引文、鸣谢等一应俱全。

这个不求功利的活动,注重精心引导,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表达能力,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的积极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他们的潜力和优秀需要我们正确的启发引导及挖掘。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这个探索思考的过程。

4 “启发式”教育,需要身体力行

曾在《读者》上看过一个故事,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位爸爸赴美,10岁的孩子也进了美国的学校。

学校很少布置死记硬背和有标准答案的作业,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后作业也都富有启发性,比如历史课,老师布置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孩子每天热情满满去上学,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写有章有节的几十页的论文、自己设计封面、打印。

有一次,作者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这就是“启发式”教育的观点。

用“启发式”教育出来的孩子,热爱思考、善于找方法、喜欢讨论、思维大胆活泼,全身都充满一种促人前行的能量。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各位父母共勉!

作者

云开,高级研发工程师,自由撰稿人,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的宝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