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大姨妈是啥?”孩子的私密问题这样答,才不尴尬!

 吾家小儿女 2021-07-01

 你错过的每一天,吾家小儿女都在成长

“对世界不抱有偏见的孩子,才不会被偏见伤害。”

                                   ——乖妈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有一幕耐人寻味。

由谭松韵饰演的女孩李尖尖在高一时才来例假,发现自己来例假的第一天,她就在饭桌上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而饭桌上坐着的4位男士——她的爸爸、叔叔、两个哥哥表情瞬间凝固,笑容逐渐消失,伴随着空气的安静,李尖尖不可思议地问道:“你们不恭喜我吗?”

对于青春期的女生来说,来例假是她们的身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她长大了,为此感到高兴理所应当。

但对于这一桌子男士们来说,大概内心想法是:

我的天啊,好尴尬。

01


“例假”值得尴尬吗?

我在上高中时,有一次不知道自己来了例假,下课时离开座位冲出教室后,听到室友惊恐地大声叫我回去。

与此同时,其他同学神色各异,有的惊慌,有的呆滞,还有的正兴奋地看热闹。

我迷惑地走回座位,女同桌赶紧拿了外套过来包住我的白色裙子,这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心大如我,借了同桌的外套回宿舍换了衣服,继续淡定地回教室,但身边却有嘴碎的男同学开始讨论起我来。

稍微隐晦一点的人说:“哎哟,血染的风彩!”

更为放肆的人说:“咦,你不脏吗?”

万幸的是当时我还比较刚,直接怼了回去:“你们没上过生物课吗?就这么点事也要拿来说?怕脏你有本事别大便!”

谣言止于智者,闲言碎语止于勇者。被我怼完之后,没人再提这件事。

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肯尼亚一位14岁女孩身上后,却酿成了悲剧。

第一次来例假的杰克琳弄脏了校服,因此被老师赶出教室,并且骂她“脏”,杰克琳回家后上吊自杀。

14岁,人生还有无限可能,却毁在了这件“脏事”上。

例假就像我们会新陈代谢,会长指甲一样,原本是一种极为普通、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为什么现实中我们却对它避讳莫深、遮遮掩掩?

我们在公共场合要上洗手间,拿几张纸巾可以大大方方,但要拿一包卫生巾却总要特意挡着不被人看见。

例假是个尴尬的话题吗?

不!对例假有偏见的人才真是令人尴尬的存在吧!

 

02

何时开始与孩子谈私密话题

很多父母认为要等到孩子青春期时,再去说生理常识,事实上,孩子在很小时就会从父母发身上观察到这些现象。

有一次我生理期带4岁女儿一起上厕所,她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嘻嘻嘻地笑个不停:“妈妈你怎么也穿纸尿裤?

我笑着说:“这个不是纸尿裤噢,是女生长大后,经常要用到的东西。”

当她看到血迹,紧张地问我:“你生病了吗?

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随便回答,并认真告诉她:“这不是生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是我们身体里有一些垃圾要定期排出去,大概每个月会有一次。虽然流血,但是并不会痛,因为这些都是对身体没有用处了的血。”

女儿似懂非懂,但是显然她不再紧张,又问我:“那以后我也会有吗?”

“是的,女生都会有,不过要等你长到表姐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到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妈妈噢!”就这样,三言两语的日常对话里,孩子对例假有了一个大体的概念。

即便她并不能真的弄懂其中的缘由,将来遇到其他人讨论这个话题,或是临近青春期时,她也能清楚这就是一件十分正常、不必大惊小怪的事。

为人父母,不论何时都要做好与孩子谈论生理知识话题的准备。

因为你对“那些事儿”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将来对“那些事儿”的第一反应。

你表现得越坦荡,说得越自然,孩子就会相信那并不是一件需要为之羞耻的事情。

反之,你表现出羞耻与偏见,孩子也会背负上莫须有的羞耻感。

03


教科书式的沟通法则,值得好父母尝试

高自尊的孩子,从不会因突发状况而感到紧张惶恐,面对别人心怀不善的提问时也不会自乱阵脚。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将来遇到这些“尴尬的问题”时能打破尴尬,下面的沟通方式值得一试。

01.保持镇定轻松的氛围

孩子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问,曾有位学霸的父亲告诉我:他女儿初一时,有天吃晚餐,她忽然大声说“睾丸”。

当时桌上坐着他妻子、还有他年过半百的父母,这两个字对于一个传统家庭的三代人,相当于扔了一颗重磅炸弹。

但这位爸爸反应神速,赶在他的老父亲未动怒时率先发问:“是你最近新学的生物知识点吗?”

女儿像找到了知音,兴奋地直点头,爸爸暗地里捏了一把汗,还是镇定温和地对女儿说:“你们老师一定忘记告诉你,餐桌上不适合复习,我们还是安静地把饭吃饭,等你写作业时再讨论学习的事情,你觉得呢?”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禁忌话题”定义为“课堂知识点”,既尊重了孩子学习的求知欲,也及时地引导了聊天的氛围。这位睿智的父亲,难怪能培养出学霸。

倘若一家人神情凝重,则更加给孩子印证了“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堪的话题”,不仅不会打消孩子的疑虑,反而会导致她们更加想自己偷偷获取答案。

02.启发式提问

父母不是百科老师,有时候孩子抛出难解的问题,我们怕的并不是话题本身,而是担心自己的回答不科学、不妥当。

这个时候,善用“启发式提问”,可以帮你改善沟通的节奏。

当我陪孩子读完《小威向前冲》后,孩子问我“小威到底是什么”时,我忽然大脑转不过来了,很多词汇我们知道它的意思,却没办法马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给孩子。

我反问她:“你觉得它是什么?”

她的回答令我眼前一亮:“应该就像植物的种子那样吧?它是我们人类的种子!”

启发式提问,就是不预设答案,给孩子一个平等开放的回答空间。

基于这种提问方式,父母不用急于下定义,也最容易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当你无法迅速给出你认为合理的解答,不妨试试这个提问方法。

03.坦诚相告,允许孩子拥有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有的孩子有主见,能保持独立思考,而有的孩子却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论蛊惑和煽动?

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拥有批判性思维。

此“批判”并非叛逆,而是能客观地审视言论中的逻辑关系,理性地判断是否要认同对方的观点。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在社会上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都能保留自己的决策,而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被流言蜚语击溃。

所以当孩子问及你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时,你需要坦诚相告,把你所知道的如实告诉他们,并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

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别忘了加上一句:“这是我对这件事的理解,并不一定很正确,你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去寻找更好的答案。”

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可以防范个人偏见的可能。

对世界不抱有偏见的孩子,才不会被偏见伤害。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问题总是很多。

但心中有爱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比问题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