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的“放养教育”,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亲子学乐 2021-04-06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水色模样       编辑|Star

1

前不久,一段采访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关注和讨论。

9月份上海财经大学新生尹同学及其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父亲对尹同学是“放养式”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允许上网,高三时因完不成作业倍感压力,父亲写信向老师申请允许女儿自主完成部分作业。

父亲面对镜头说:“女儿是班上唯一一个作业想做多少就做多少的学生。”脸上有抑制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视频一出,引起了很多家长对“放养教育”的讨论,有很多家长表示这是“一种符合意向的教育方式”,认为“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放养教育”与近几年来出现的“快乐教育”“宽松教育”“佛系教育”类似,都主张“释放孩子的天性”,“还给孩子纯真快乐的童年。”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认为“放养”就是让孩子自由,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无需人为矫正,更不应逼迫,他们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归之为“天性”。

但是,所谓的“放养”,释放的真的是孩子的天性吗?

2

朋友敏敏,曾是“放养教育”的忠实践行者,在我们忙着研究各种育儿宝典的时候,她便把一岁的儿子送回了奶奶家,美其名曰“让老人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儿子快6岁了,敏敏把他接回来上学,仍然把“放养教育”贯彻到底。

儿子不爱看书,她说随他去,反正也认不得几个字;家里玩具到处乱扔,她就跟在后面收拾;儿子边吃饭边打游戏,她说肯吃就行;

家里的包包、柜子总是遭贼一般被翻得乱七八糟,她说那是孩子的好奇心,不该阻止……

她认为:“孩子就是要放养,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长大的,孩子还小,快乐就好,那些小毛病嘛,长大就好了。”

有一次家庭聚会,敏敏儿子看中了另一个孩子手里的玩具,孩子不同意,他伸手就把那个孩子推倒在地,把玩具抢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敏敏尴尬不已。

上小学后,老师隔三差五地找她“问责”:儿子上课扯女同学的辫子,体育课不听老师指挥,跟同学打架被家长投诉,作业写得一塌糊涂,成绩也惨不忍睹。

因为屡屡受挫,儿子的性格也慢慢变得自卑、沉默,而且极易发怒。

面对儿子的种种表现,敏敏对她一直秉持的“放养教育”开始陷入了焦虑和怀疑之中,她不明白,明明是“释放孩子天性”,让孩子快乐自由、健康成长,为什么就长成了这样?

也许敏敏一直不愿承认,她所谓的“放养教育”,就是为自己的懒惰,为逃避教育责任而推出来的一个挡箭牌。

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放养”确实是最容易做到的,听起来还很高大上。可事实上,这不是教育,这是“放羊”。

看过《变形记》的一定还记得那个叫杨桐的“保险男孩”,他也是被“放养”的孩子,家境优渥,父母一心忙于事业,对他少有管教,从小自己吃饭、睡觉,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他应该很幸福,什么都不缺,还没人管。

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了让父母“管管”他,故意逃学、泡夜店,小小年纪甚至说出“人生就是一个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这样悲观厌世的话,“怕什么,老子有保险”就是他的口头禅。

在节目中,他来到了四川甘孜农村的贫困家庭互换生活,成为了一个残疾妈妈的“儿子”,第一次尝试到“被人管”的温暖。

通过这次互换,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开始转变,亲子关系也变得和谐。节目后不久,杨桐选择了出国学习,后来成为歌手推出了自己的专辑。

很多父母认为,“放养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然而被“放养”的孩子,真的一定快乐吗?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长期放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一个回答莫名戳中泪点:

“我经历的放养总的来说就是不关心,没有人会为你负责,所有一切,好的不好的,都是自己选择。我基本上是抱着这种觉悟生活的。”

所谓的放养,带来的常常不是成长的快乐,而是被忽视的痛苦。

3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足够努力的父母。

被称为“气质才女”的徐静蕾,集演员、导演、书法家于一身。在《非常静距离》中她坦言,父亲从小的严格要求,对她有很深的影响。

她从两岁多就开始写大字、背诗文,不仅如此,她的许多事情都受到父亲的限制,她怕父亲就好似“老鼠怕猫”一般。

而在另一个采访中,徐静蕾父亲说:“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是引导+强制。”

著名钢琴家郎朗3岁开始学习钢琴,从第一天起,爸爸就设计、安排了时间表,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他定下新的目标。

有一次,郎朗跟父母一起到舅妈家吃晚饭,饭后他和几个孩子正玩得开心,爸爸突然对他说:“你到时间练琴了!”

可舅妈家没有钢琴,于是爸爸就让郎朗用手指在地板上敲,练习指法。

郎朗9岁的时候要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爸爸毫不犹豫地向单位领导递了辞呈:“我必须去北京培育我的儿子!”

正是父亲的一路坚持和严格要求,才有了后来惊艳世界乐坛的钢琴家郎朗。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能力是靠“释放天性”顺其自然而得,孩子的任何成就,都离不开父母亲的细心引导和用心栽培。

没有一定的规则指引和良好习惯的制约,“放养”只是一种盲目的“放任”,最终无法“养成”优秀的孩子。

就像开头那个被采访的“放养教育”成功的爸爸,申请免写作业只是因为女儿主动提出需要时间思考和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

作为一个高三的孩子,我们看到了她的成功,却没有看到她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是如何从小养成的,背后的努力,决不是一句“释放天性”那么简单。

4

很多父母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都是在“放养”中自由生长的,由此认定这种“不关注、不参与、不干预”的教养方式就是“放养教育”的精髓,并趋之若鹜,却不知这是“东施效颦”。

“放养型教育”最初来源于美国著名儿科专家斯波克博士所出版的书籍《Baby and Child Care》,书中提出:

父母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不要提前制定周密的教育计划。

但同时书中也强调了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并且态度要坚决,特别是在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上。

规则是自由的基础,管教是为了放手。这才是“放养型教育”的真正内涵。

有人说过:“真正的放养,放的是个性和思维,养的是习惯和规则。”对此我深表认同。

我们对孩子的习惯和规则养成,正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放手,如同黑夜中我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仍能准确地找到方向,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对它的每一道门槛每一处障碍都了然于胸。

规则就是这些通往光明的障碍,只有经过多次练习,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

父母的教育,就是推着孩子的人生扁舟向前行驶的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才能让这叶扁舟平稳地朝着光辉的彼岸前行。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待放的花,与其静待花开,不如用心浇灌,让它开得更美、更久。愿每一朵花,都能遇上最好的园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