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8年算起的话,今年刚好是我教书的第十年,年纪也即将从三字头变为四字头。今年和以往不同,我和学生们一样我也踏上了自己的求学之路,远渡重洋来到英国攻读自己的第二个硕士学位,而心里却还是满满的牵挂,时刻关注着我那些在艺考“前线”战斗的学生们。 普遍的,艺考生的心理往往都需要经历从自信到挫折再到奋起最终面对结果的过程,可是这个过程真的合理吗?我却觉得对于后来者不妨把这个顺序颠倒一下,先去思考如果你的艺考一败涂地你会怎么办,你给自己设计的退路有什么?我们常说的置死地而后生,又有几个人真正的在艺考大幕拉开前把自己置于死地了呢? 学生们常说以后等到了我这个年纪了如果能活成我这样那简直太棒了,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不仅洒脱、自由,而且还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此时我总是笑而不语,当然,偶尔我会接上一句“还是不要吧,因为太累了”。每个阶段的人生都有必须要去完成的任务,那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机遇,在将来我们恐怕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重新回到当初这个命运的岔道口,重新选择重新上路。这里想和同学们分享的是,一帆风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的很难实现,我常常被学生问起“老师你看去年的谁谁谁只学了几天专业最后就去了哪哪哪”,在学生们眼中,幸运不过如此。可真的只是幸运吗?就像我在之前某篇发文中所述,一方面,你不能忽视他从小家庭因素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看上去的确没去所谓的机构学习,可是父母却是他最好的专业老师;同时,别忘了这句话“多数时候,表面上,人们只是让你看到他希望让你看到的样子”,不信的话,脱下他华丽的伪装,你才会看到他的伤痕累累。 我几乎成了“老大难”专业户,我的学生们普遍有着不寻常的学习背景。复读数载的,自己从大学退学的,最终辗转和我结识走到了一起。他们无一例外,都走过了人生的挫折,在他们眼中他们“败得一塌涂地”,他们比应届考生更加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可又必须表现出小心翼翼表现出云淡风轻,这又何止不是一份煎熬。 失败过,方才明白机遇的可贵;被否定过,也才能清楚自己一路走来做出的诸多选择是对是错。就像是我题目中想表达的:失败,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不由得让我突然联想到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每年的艺考教学从7月正式开始,当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时,7月,我提醒你要引起注意;8月,我提醒你要引起注意;9月,我提醒你要引起注意;10月,我提醒你要引起注意;11月,我提醒你要引起注意;12月开始,我不再开口,因为——既然你大步奔向失败,那就索性败个彻底,让现实告诉你“为什么要坚持练声”“为什么普通话固有问题的改善需要至少三个月时间并且得做好脱掉半层皮的准备”“为什么评述必须得刷题”“为什么绝不能以为只要把白天六小时大课上好就能拿到一本名校的合格证”。 你以为你是开挂人生,过得顺风顺水,那只不过是在你习惯的小环境里你的父母老师给你盖上了一层层密实的保护罩。一旦你打开这道门走进世界,“秒杀”“爆头”“团灭”“Double kill”——你的存活时间只有三十秒,因为 “敌军还有三十秒将抵达战场” 败,那就索性败个彻底;输,那就索性把底裤都输掉。然后方能知耻而后勇,方能让我看到一个面对人生际遇学会了“谦卑”的你。 孺子牛推荐 视频主人公有着非一般的学霸人生。1976年,21岁的他从哈佛历史系毕业,3年后,又从哈佛法学院毕业。1979年,成为法官助理,1981年,进入美国司法部工作,一年后,调至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1986年,毅然决然离开白宫,选择成为一名律师,曾39次在美国最高法院出庭辩论。2005年,出任美国第109位大法官,不久后,首席大法官去世,他被提名出任美国第17位首席大法官。 如此完美的人生却有着遗憾的家庭,他的家族有癫痫病史,为了不把疾病遗传给后代,他和妻子决定不再生育而是收养了一双儿女。 去年,他的儿子从中学毕业,学校请他代表学生家长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一反常态的,他并没有祝年轻人“前程似锦”,而是希望他们能经历挫折、失败、背叛。《华盛顿邮报》评论说:罗伯茨首席大法官本年度最好的作品,不是某个案子的判决书,而是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败,索性败个彻底。4分50秒起,前方高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