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培养感动?

 广院孺子牛 2021-04-06

对每一届的学生,我都会非常着重的培养他们对于“感动”的理解,进而把这份理解转化为一种能力,再用有声语言去表达出来。

我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当然是因为遇到了大量的、类似的问题,才诱发了我开始有这些思考,并开始进行教学上的尝试。

什么样的问题呢?在于学生太把这场考试当成考试了。正因如此,艺考生们在这个事件中开始慢慢的失去对自我的思考,开始逐渐的放弃去表达自我,开始变得“去情感化”。

举个例子,在艺考即评中常会遇到一些正能量的话题,像是路人勇救溺水儿童等等,尤其是在传媒大学复试中,这种题目更是常见。那么,你觉得这件事能感动你吗?肯定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你思考过吗?

如果你觉得无法感动你,请剖析原因。如果你觉得被感动了,那么请你把这份感动表述出来,传递给观者。

这就是我在这些年的课堂上,和所有年纪的学生们都会提到的一句话:“如果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你凭什么去打动别人呢?”

艺考也好,二学位也罢,甚至是说你已经进入大学了,你是否能做到靠一己之力去营造某一种情绪氛围?这是语言表达的高级能力。或者说,在即兴口语的考试项目中,你已经脱离了所谓“背模板”“背套词”的低级趣味,高分也就款款而来。

日本知名演员高仓健去世时,NHK在节目中第一时间播发了这个消息。介绍高仓健生平的短片播放完毕后,镜头切回演播室,主播却没有说话,而是仍在看着监视器的短片回放画面,顿了几秒钟的时间,他才把头转回来,对着镜头说:“多好的一个演员啊,就这么永远的离开了。”

这是情之所至,这是成功的情感传递。我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我能够产生有关感动的共鸣。

参加艺考的孩子们太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与锻炼。因此,这也是我这些年在艺考生的即兴口语教学中一直在致力扭转的事情之一。

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能让观者触摸到你柔软内心的准传媒人,而,不是 考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