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新的学期又开始了。 经历了2020年的风风雨雨,同学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回到学校,开始新一个学期的学习。 在新学期我们“知愠课堂”继续推出“以字育人”教程,讲解汉字。 和大家一起发掘汉字的智慧。 为什么要推出这个课程? 因为现在的字典对汉字的解释意义项太多了,而且每个意义零散独立。 如果我们仅按照字典解释理解文字,就会发现同一个汉字的现在意义与古代意义没有关联;此用法意义与彼用法意义大不相同。 这样就有可能使阅读出现困难,交流产生歧义,降低语言文字交流的效率。 所以,我们潜心研究,从汉字的基本数据结构和表意原理为基础, 以《论语》、《老子》等古代经典中出现的常用字与现代日常交流常用字为素材, 从新的角度分析讲解汉字。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讲解协助大家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疑惑:文字和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 其实,文字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思维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 思维和语言的结合是因为抽象思维的基础元素——“概念”在思维中主要以语言的形式存在。 离开了语言,大脑无法系统、大量记忆“概念”。 思维也就无法大量使用“概念”。 (少量简单的概念以感性认识等非语言形式存在是可以的) 以语言形式存在的概念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 也使大部分抽象思维提升为以语言为材料的运算。 当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与语言的基本单位——(字)词结合在一起, 以词的形式存在,思维便和语言结合在一起。 语言便通过(字)词(也就是概念的语言形式)影响思维。 如果我们把人的记忆看做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存储的主要数据就是概念(思维内容)和算法(思维方法)。 其中,绝大部分概念是以语言(字——词)的形式存在的。 概念的语言形式(字——词)就好比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结构能大大提高数据库使用效率, 反之将降低数据库使用效率。 所以,概念的语言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大脑的运行效率——思维的效率。 但是,现代的人们大部分仅仅自发地使用语言这个人类思维长期积累的数据库。 并没有自觉去理解这个数据库的特征,提高使用效率。 现代的语文教育“小学”(文字训诂)缺失, 没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汉字,认识汉字, 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地利用汉字提升思维能力。 使得现代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候普遍处于懵懂的自发状态。 这就好比给你一个图书馆的书,却没有教你如何将图书分类存放。 尽管你拥有很多资料,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出来, 甚至压根不知道自已原来拥有那么多资料。 我们分析讲解汉字就是为了弥补现代语文教育里的这方面缺陷。 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讲解, 帮大家理顺汉字这个蕴藏丰富知识智慧的“数据库”。 自觉地提高理解汉字,使用汉字的能力,提升智慧。 掌握将大脑图书馆里的资料分类存放的方法, 将资料有序存放,以便随时调用。 通常的汉字讲解都只是将汉字每个意义分别列出,各个阐述。 尽管有个别联系,但没有系统地关联起来梳理清楚各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的讲解不止将汉字具体意义、文化内涵一一介绍给大家。 更重要的是发掘所有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的启迪。 以系统的眼光梳理每个汉字的使用意义, 归纳总结每个汉字深层的本质意义, 找出使用意义与本质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用这种方式去学习汉字,理解汉字一方面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也就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习了课程的朋友能穿透文字理解文章或话语背后深层意义, 透过信息把握真相。 另外一方面,也培养大家用联系的眼光看零散的世界, 找到事情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整体的思维观。 ![]() 把每个汉字零散的意义联系起来, 其实就把我们接收到的零散信息联系起来, 把世界上零散的事情联系起来。 这是从最基础的语言元素,也就是思维元素去培养。 这样锻炼虽然不会立竿见影,快速见效。 但是,一旦开启了这种思维模式,对思维的锻炼和提升是长久而且深刻的。 因为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 或者在交流,或者在思考。 这是我们课程和其他汉字讲解课程最最根本的区别, 也是我们学习这个课程最终的目的。 我们并不是单纯展现汉字的各个意义,传播相关的文化知识。 而是要通过分析汉字梳理思维的“数据库”, 建立一种更高格局,更有智慧的思维模式。 学习一种全新的提升思维的方法。 例如: “好”的使用意义有: 美、貌美,指女子貌美、善、优良、良好、交好、友爱、便于、完成、完毕、宜于、以便、喜好、喜爱等,意义非常丰富。 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意义。
而要找到最恰当那个反过来就要求我们先了解它的所有意义。 这实际上就提高了人们学习理解的难度。 现在,我们把“好”所有的意义归一为“积极的因素”。 “好”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所描述的事物包含了“积极的因素”。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好”所有意义之间的关联就一目了然。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文字的意义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本意; 第二,本质意义; 第三,意义分类; 第四,具体意义。 文字具体意义和统一(本质)意义是表象和本质的关系。 这样去理解文字不但能提高语言能力; 还能让大脑从本质到表象,从表象到本质不断思考, 帮助我们建立更清晰严谨的思维习惯。 每次用语言交流的时候我们的思维都得到深度锻炼。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就从“学”字开始。
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 子,弟子。弟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的本质意义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学习、模仿、讲述、说、讲学、学校、学问、学科等。 ![]() 我们要如何学习? 学字的上半部分就告诉我们答案: 学习就是要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学习是通过观察、语言交流或实践感知等途径从外界(教育者、外部客观环境或者书本、图画等信息载体)获取信息进行处理(通过语言表述或实践的等方式)并发展创造新信息的过程。 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需要获得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 除了书面学习和学校学习,还要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生活实践、兴趣探索、运动锻炼等等多方面的实践。 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习丰富多彩,保证我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什么人需要学习? 学字下半部分的“子”告诉我们:学习的主体是需要成长发展的学子。 学习不仅仅是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的任务; 也是所有希望成长发展之人的任务。 “学”是成长发展的唯一途径。 要成长发展,就要“学”。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争取在成长过程中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增强自己的能力。 能在踏出校门后立足社会,获得好的发展。 家长们同样要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提升,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 所以,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面所有人都需要学习提升,不断的发展成长。 中国的社会,历来重视学习。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自汉朝以来,就以儒家文化为主导。 而儒家文化异常重视“学”。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东亚汉文化圈内所有国家都普遍形成了重视学习的社会文化——这种重视的程度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孔子儒家与其他学派最大的区别并不在文化思想、理论著作或政治成就, 而在于他与弟子四十多年“学”与“教”的生活实践, 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这正是儒家文化思想的生命力所在: “学”与“教”的实践使儒家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学派, 也使孔子与其他学者的思想有了本质的区别。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派把“学”与“教”实践得如此深入。 “学”与“教”在其他思想体系中也从来没有此重要的地位。 孔子给自己的评价是: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 除此之外孔子只用“好学”赞扬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先进第十一) 在孔子看来: “好学”甚至比“仁”、“智”、“信”、“直”、“勇”、“刚”等优秀的思想品格更重要: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 “好学”是“仁”、“智”、“信”、“直”、“勇”、“刚”的基础, 也是儒家思想的根基。 所以,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 《论语》里孔子讲的第一个字也是“学”。 正是因为儒家从一开始就如此重视学习,所以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保持了很好的重视学习,尊师重教传统。 使得我们的文化得到极好的传承和发展,历久长青。 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分享“学”的智慧,希望给同学们以启迪,继承发扬中华文化里最精华的好学传统。 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好,这一节就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