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唯一传世的真迹,他用460套四合院的价格买下,如今价值多少

 838528296 2021-04-06

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说起唐朝的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李白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意境幽深的《静夜思》,千口传唱,是古今诗坛的一首绝唱,诗仙李白,不仅仅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剑术了道,其“十五好剑术”,无师“剑术自通达”,诗、剑、酒之外,李白在道经上的研究及其深入,除此之外,李白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其有《上阳台帖》流传于世,这幅《上阳台帖》,是目前唯一认可的李白真迹。

《上阳台贴》通篇只有二十四个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这二十四个字一气呵成,收放自如,同时又雄健流畅,将李白的书法成就,展示得淋漓尽致。

《上阳台帖》的流传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这幅书法作品中,有宋徽宗的题词、有宋末权相贾似道的盖章。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年龄最长寿、写诗最多的皇帝,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收藏大量的古董珍宝,而这幅李白的《上阳台贴》无一例外,最后被藏于清宫,是乾隆非常喜爱的藏品之一。

到了1911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逊位,带走了清宫中的大量珍宝离开紫禁城,而途中也导致了大量的古董流落民间,而这幅《上阳台贴》最后存于收藏鉴赏家郭葆昌手中。

《上阳台帖》这件国宝的命运转折点,与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分不开的,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对于古董收藏有着深入的研究,张伯驹早年,收藏过很多珍宝,后来,张伯驹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不让国宝流失海外,他提出了“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理念。

1937年,张伯驹在郭葆昌家中,看上了一批古董,尤其是这幅《上阳台帖》,而郭葆昌也是识货之人,他见张伯驹有意买下这批古董,要价20万大洋,当时20万大洋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张伯驹考虑再三,咬咬牙买下了这批古董,而且是分期付款,张伯驹先给了郭葆昌6万大洋,然后再陆陆续续支付剩下的14万大洋。

就在张伯驹买完这批古董后,七七事件爆发,时局动荡,而张郭之间的交易也作罢,剩下的14万大洋无法支付,张伯驹只能退回其它古董,留下了这幅《上阳台贴》,也就是说张伯驹用6万左右的大洋,买下了这幅《上阳台贴》,这个价钱,在当时能够买下整整460套的四合院。

日本文化受古代唐朝的文化影响颇深,李白在日本文化中,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当时日本人得知张伯驹藏有李白真迹后,曾经出了很大价钱要向张伯驹购买,然而无论日本人起价多少,张伯驹就是不肯卖。在1941年,日本人甚至绑架了张伯驹,囚禁了张伯驹整整八个月,而张伯驹为了保护国宝不流失海外,不屈不挠,斗智斗勇冒着生命危险,将《上阳台贴》保留了下来

到了50年代,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张伯驹将部分藏品送给国家,其中就包括李白的这幅《上阳台帖》、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如今《上阳台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是无价之宝。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