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诊   临床运用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4-06

临床运用】

(一)诊舌质

1.舌神 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就是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故谓之有神,虽病也是善候。“枯”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故谓之无神,乃是恶候。

2.舌色 指舌质的颜色,临床分为淡红、淡白、红、绛、紫、蓝、青七种,除淡红舌为正常舌色外,其余均为主病之舌色。

(1)淡红舌 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红活鲜明,此乃气血上荣之象,说明心血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古人认为,舌为心之官,红为心之气,浅者胃之气,应本红而泽,为平人之候。若见红光外露,即使为淡红舌,亦属主病之色。

(2)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由于阳气不足,生化阴血的功能减弱,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亦衰,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中,故舌色浅淡而白。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若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墩,多为阳虚寒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亏。

(3)红舌 舌色较淡红舌深,甚至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主热证。因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故色呈鲜红。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者,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舌质红,苔白糙而涩者,多属温燥伤肺之象;舌质红,苔黄糙者,多属燥邪耗伤胃阴,不能上润于舌之故;舌质红而干涩者,乃血虚生热之征。

(4)绛舌 绛为深红色,如舌色较红舌更深浓,称为绛舌。为温热之气蒸腾于膻中之候,主热极之证,并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或胃肾液竭;若舌绛而燥,苔黄厚者,多为津液已亏;舌绛而燥,无苔者,属津液极虚之候。另外,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

(5)紫舌 舌质色紫,即为紫舌。临床有淡紫、绛紫、青紫几种情况。其成因总由血液瘀滞之故,或因于寒,或因于热,或因阳虚气弱,或因酒毒、食积、痰结、停饮、湿热等,以致血行不畅,瘀而为紫色。故紫色主病,不外乎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或血蕴湿热,热邪入血,营热夹瘀;或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或酒后伤寒,酒食湿滞等。若舌青紫干晦如肝色,多为气血分离,内脏败坏之象,为不吉之兆。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点或瘀斑,多为血瘀之证。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6)蓝舌 舌色如靛蓝,犹如染布之蓝色,谓之蓝舌,属病情危重之舌象。蓝舌有苔,是心、肝、肺、脾、胃为阳火内攻,热伤气分,以致经不行血之故,脏腑虽伤未甚,犹可治;若光蓝无苔,不论何脉证,皆属气血亏极,势难延年。此外,瘟疫病因湿温热邪不解,可出现微蓝而不满布全舌之舌象;若湿邪痰饮为患,可出现蓝色仅见于舌中而质滑腻之舌象,为阴邪化热之候。若舌质由淡转灰、黑转紫、紫转蓝,是邪毒攻心已甚,难治。

(7)青舌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舌,古人形容如水牛之舌。由于阴寒邪胜,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

3.舌形 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胖瘦、老嫩、胀瘪以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等。

(1)老嫩舌 老是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都属实证。嫩是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都属于虚证。

(2)胖大舌 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者,称胖大舌。多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若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以致积水停饮;若舌淡红或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

(3)肿胀舌 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血络热盛而气血上壅,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二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邪热夹酒毒上壅,多见舌紫而肿胀;三是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亦有因先天舌部血络郁闭,以致舌紫而肿胀者,如舌血管瘤患者便是。另外,舌肿大满口,而舌之苔质俱黄,色鲜明亮者,为酱黄舌,多为湿热蕴于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之象;舌肿硬失于转动则为木舌,乃心经有热,心血灼损之候。

(4)点刺舌 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又称红星舌;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点、刺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若舌面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点,并不突出于舌面,则称为瘀斑。

无论红点、黑点和白点,皆因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之故。一般来说,红点多主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或湿热蕴于血分;白点多为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是将糜烂之兆;黑点多是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

舌见瘀斑,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斑;在内伤杂病,多为血瘀之征。

舌生芒刺,是热邪内结所致,无论热在上焦、中焦或下焦,也无论在气分或营分,总属邪热亢盛。芒刺而兼焦黄苔者,多为气分热极;绛舌无苔而生芒刺者,则是热入营血,阴分已伤。据芒刺出现的部位,还可分辨热在何脏,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

(5)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因此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无论新病久病,凡见瘦瘪之舌,更兼枯萎无津者,多预后不良。

(6)裂纹舌 舌面上无苔,而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为裂纹舌。有深如刀割剪碎者,有横直皱纹而短小者,有纵形、横形、井字形、爻字形以及辐射状、脑回状、鹅卵石状等,统属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故其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二是血虚不润;三是脾虚湿侵。红绛舌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淡白舌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若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者,则属脾虚湿侵。

(7)光滑舌 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称光滑舌,也叫镜面舌或光莹舌,主要是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以致毫无生发之气,故舌面光洁无苔。不论何种舌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淡白而光莹,是脾胃损伤,气血两亏已极;若红绛而光莹,是水涸火炎,胃肾阴液枯竭。

(8)齿痕舌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齿印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常与胖大舌同见。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舌体胖大,因此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9)重舌 舌下血络肿起,好像又生一层小舌,故曰重舌。若二三处血脉皆肿起,连贯而生,又称为莲花舌。主要是由于心经火热,循经上冲所致。故其主病为心火,或外邪引动心火。在小儿较为多见。

(10)舌衄 舌上出血,称为舌衄。多由心经热甚,迫血妄行所致,但亦有肺胃热盛,或肝火,或脾虚不能统摄所致者。所以其主病是心火、胃热、肝火、脾虚或阳浮。

(11)舌痈 舌上生痈,色红高起肿大,往往延及下颏亦红肿硬痛。一般也是因心经火热亢盛所致;若生于舌下者,多为脾肾积热,消津灼液而成。

(12)舌疔 舌上生出豆粒大的紫色血疱,根脚坚硬,伴有剧痛,称为舌疔。多由心脾火毒引起。

(13)舌疮 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称为舌疮。若由心经热毒上壅而成,则疮凸于舌面而痛;若为下焦阴虚,虚火上浮而成,则疮多凹陷不起,亦不觉痛。

(14)舌蕈 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好似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似蕈故名。多由心脾郁火,气结火炎而成。溃烂者,多属恶候;若生长极慢,不溃不痛者,预后较好。

(15)望舌诊伤 舌的边缘有红色或黑色痰点,可作为报伤舌征。若伤征显于舌尖部示心肺有伤;在舌中部示脾胃有伤;在舌根部示肾有伤;在舌两旁示肝胆有伤。

4.舌态 是指舌体的动态,包括软、硬、颤、纵、歪、缩、吐弄等。

(1)强硬舌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其成因有二:一是外感热病,热入心包,扰乱心神,使舌无主宰;并且高热伤津,使筋脉失养,因而舌体失其灵活与柔和,呈现强硬。二是内伤杂病,肝风挟痰,阻于廉泉络道;或肝阳上亢,风火上攻,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舌体强硬失和。因此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因热盛者,舌质多见深红;因痰浊者,多舌胖而有厚腻苔;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

(2)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由气血虚弱,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故其主病有三:一是气血俱虚;二是热灼津伤;三是阴亏已极。久病舌淡而痿,多是气血俱虚;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津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

(3)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亦称舌战。其成因不外虚损和动风两个方面。由于气血两虚,亡阳伤津,使筋脉失于温养和濡润,因而抖颤难安,或为热极津伤而动风,于是颤动不已。久病舌颤,蠕蠕微动,多属气血两虚或阳虚;外感热病见之,且习习煽动者,多属热极生风;或见于酒毒患者,肝脏热毒,内结化风。

(4)歪斜舌 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病在左,偏向右;病在右,偏向左。主中风或中风先兆。若舌紫红势急者,多为肝风发痉;舌淡红势缓者,多为中风偏枯。若舌见瘀斑者,为瘀血内阻;舌淡红胖嫩者,为气血受损。

(5)吐弄舌 舌常伸出口外者,称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称为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心热则动风,脾热则津耗,以致筋脉紧缩不舒,频频动摇。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往往全舌色紫;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6)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其成因有四:一是寒凝筋脉,则舌多淡白或青紫而湿润;二是痰浊内阻,多舌胖而苔黏腻;三是热盛伤津动风,舌多红绛而干;四是气血俱虚,则舌多淡白胖嫩。

(7)舌纵 舌伸长于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收缩者,称为舌纵。多由舌的肌筋舒纵所致。若舌色深红,舌体胀满,舌形坚干者,为实热内踞,痰火扰心;若舌体舒宽,麻木不仁,是气虚之证。凡伸不能缩,舌干枯无苔者,多属危重;伸而能缩,舌体津润者,病情较轻。

(8)舌麻痹 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者,称舌麻痹。总因营血不能上荣于舌所致。其主病是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夹痰。

(9)自啮舌 凡不由自主地自咬舌头,称为自啮舌。为热毒上扰神明或动风所致。自啮舌而舌苔白腻神昏者,责之风痰上扰;舌红苔焦黑起刺,而牙关紧闭者,责之热极生风;舌黑烂者,责之脏腑热极兼受秽毒。

(二)诊舌苔

1.苔色 主病的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其他少见的还有绿苔和霉酱苔等。现分述如下。

(1)白苔 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且最为复杂的苔色,各种苔色皆由白苔转化而成,多主肺经病变的表证、寒证。

①薄白苔:苔薄色白,颗粒均匀,干润适中,舌色淡红而清爽,称为薄白苔。此为正常舌苔。薄白苔亦可见于感受风寒湿等六淫之邪,病犹在表,尚未传里,脏气未伤之时。

②薄白干苔:舌苔薄白,而津液较少,非常干燥,称为薄白干苔。常为风温袭表,燥气伤肺,肺脏气津两伤之故;或为气虚不能化津上润,苔失濡养所致。

③薄白滑苔:舌苔薄白,如涂米汤一层,非常湿润,称为薄白滑苔。在外感病中,为寒湿邪盛所致;在内伤病中,则系水气上溢,痰湿为患。

④白润略厚苔:苔白稍厚,平布舌面,颗粒均匀,润泽如常,为白润略厚苔。属邪气较盛之候。外感病见之,或为风寒邪盛之表证,或主表邪渐入半里之少阳证。苔由薄变厚,是表邪渐入里之征;杂病见之,则主寒湿滞中之里证。

⑤白厚腻苔:舌苔白厚,如水调米粉状涂布全舌,或尖边较薄,中根部略厚。此乃水湿之邪上溢于舌所致。见于脾胃阳气不振,饮食停滞,或湿浊瘀积之证。

⑥白厚腻滑苔:苔白厚腻,水湿较多,如稠厚豆浆抹舌一般,称为白厚腻滑苔。系脾阳不振,水饮停留,甚或寒湿痰饮停聚,致使水湿泛溢于上而成。

⑦白厚腻干苔:苔白厚腻,水津甚少,干燥异常,是为此苔。由胃燥津伤,兼有湿滞热郁而成。

⑧白黏腻苔:此苔为白厚腻苔上罩一层浑浊黏液,如鸡子清样涂抹舌面,颗粒相互粘连,融合成片,多为有痰、有湿之征兆。若兼见口甜,则为脾胃湿热,浊气上逆之脾瘅病;若外感病见之,为湿邪滞于气分之征。

⑨白糙裂苔:苔白或薄或厚,燥裂如沙石,扪之粗糙,称白糙裂苔。皆因温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⑩粉白苔:白苔满布,颗粒疏松,如白粉厚厚铺堆于舌上,扪之涩而不燥,称粉白苔,或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或内痈。

⑪雪花苔: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其形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此乃脾阳衰竭,寒湿凝闭中焦之象,为恶候,预后多凶。

⑫偏白滑苔:舌苔纵分左右两半,一半是薄白苔,一半是白滑苔,左右偏见,主病不一。因右半属气,左半属血,故右半白滑,为邪气浅,病在半表半里或肌肉;左半白滑,其病深,邪气入脏,为脏结之征,较难治。

⑬半截白滑苔:舌苔横分为前后两半,一半白滑,一半则无。白滑苔仅在外半截,是寒湿在表;白滑苔仅在内半截,为寒湿在里,或寒湿滞于下焦。

(2)黄苔 大多见于舌面中央及舌根部,亦有满布全舌。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在伤寒为阳明病,在温病为气分证;但是苔薄淡黄,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①淡黄苔:薄白苔中带淡黄色,称为淡黄苔。此苔往往是由薄白苔转变而来,表明病变已开始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临床多主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苔色淡黄较厚,并见脘闷不畅,常为邪入胸脘,热中夹湿,气滞不宣所致。

②黄滑苔:苔呈正黄色而略厚,颗粒分明,湿润光滑,常见于热邪入里的初期,尚未伤津。若舌苔润滑,好像涂抹一层鸡子黄似的,称水黄苔,多见于湿温病,或湿热病而兼有水饮者;黄疸病也可见此苔,同样为湿热熏蒸所致。

③黄浊苔:苔色深黄,颗粒不清,垢浊胶结,浑成一片,称为黄浊苔。多见于湿热秽浊内盛者;若苔黄浊光滑而不甚厚,为邪热散漫,尚未积聚之征;若苔暗黄而厚,如铺上碱粉,是湿热秽浊之邪已与胃肠中陈腐宿垢相结合的表现。

④黄黏腻苔:苔色黄而黏腻,颗粒紧密胶粘,有如黄色粉末调涂舌上,称为黄腻苔。主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为患。如黄色浅,黏腻程度稀薄,是湿重于热,痰涎之邪亦轻;如黄色深,黏腻程度稠厚,是热重于湿,痰涎之邪亦甚。

⑤黄干苔:苔色黄,干而少津,称黄干苔,总属邪热伤津之病变。疾病的初期,苔由白转黄,由润而干,是外邪入里化热、邪热伤津之象。若见于疾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是邪热虽退,津犹未生的反映。若苔色干黄,满舌厚积,则为实热里证。

⑥根黄尖白苔:舌尖部苔薄白,中后部苔黄而厚,为表邪逐渐入里化热之征,表邪少而里邪多。如果苔已干而无津,又无恶寒表证,则为里热证。

⑦尖黄根白苔:舌中根部为薄白苔,惟舌尖呈黄色之苔象,为热在上焦之征。

⑧双黄苔:舌的两旁各呈一长条形的黄色苔,其余都是薄白苔,称双黄苔。外感病见此苔,是表邪入里、表犹未罢之候;杂病见此苔,是邪热聚于肠胃,肠胃不和之征。

⑨半黄半白苔:舌苔纵分两色,一边苔色白,一边苔色黄。无论色之深浅、苔之薄厚,多为邪热郁于肝胆之候。

(3)灰苔 灰苔即浅黑色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主实证、热证,亦见于阳虚和寒湿证,总之均属里证,病情较重。当观察苔之润燥,以辨别病之深浅和寒热虚实。

①灰润苔:苔色灰而湿润有津,多主痰饮内停、寒湿中阻之象。始病初见,不变它象,为中寒夹食;若苔灰色兼面黑、神志狂乱者,为蓄血证。

②灰干苔:苔色灰而乏津,甚或干燥,为灰干苔。见于外感病,多为传经热证,热炽伤津;见于杂病,多为阴虚火旺所致。

③灰晕苔:苔色灰而圆晕套叠二三层,为灰晕苔。见于湿病热毒传变三阴之危候。毒邪内传一次,苔即灰晕一层,毒盛故有重晕。一晕轻,二晕重,三晕预后甚差。

④灰黄苔:苔色灰中夹黄,不同的部位主病各异。如夹灰根黄,为热转厥阴;若杂病见此,为里热实证。如中灰边黄,则为脏腑本热,毒疫复中脾胃所致;若灰中生刺,多是感受疫邪或实热人误服辛燥温补所致;若根灰中赤尖黄,多为胃肠燥热所致。

⑤灰滑苔:苔色淡灰,中间有滑苔如墨,称灰滑苔,此为邪热传里夹宿食未化之象。

(4)黑苔 黑苔较灰苔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临床上寒、热、虚、实的证候都可以出现,每属疾病的严重阶段。由白而黄,或由黄而黑,是顺证;由白而灰,由灰而黑,不由黄而黑者,此谓黑陷苔,是逆证。故见到黑苔,了解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逆顺。

此外,临证时还须将灰黑色与浅黑色加以区分:灰黑色是黑中带紫,为邪热在三阴经;淡黑色是黑中带白,多属寒湿在里。

①薄黑苔:舌苔极薄,呈浅黑色,如煤烟所熏,隐隐可见,为薄黑苔。若见四肢发寒、不渴等症状,为中焦阴寒所致。

②黑燥苔:苔色黑而干燥,或薄或厚,多属邪热伤津之故。若舌中黑燥,四周无苔,为津液受伤,虚火用事;若燥生芒刺,为热极津涸之实热证。

③黑滑腻苔:苔色黑且满布于舌,或出现于舌的中部或根部,较厚重润滑,为湿浊之邪停于胃肠的反映。若黑而滑润,为阳虚寒湿内盛;若厚腻而黏,是痰湿挟热,伏于中焦;若中暑见到此苔,则属湿痰兼有郁热。

④黑刺白苔:白苔之中满生黑芒刺者,称黑刺白苔。若苔刺均润,摸之不碍手,剥之即净,为真寒假热;反之舌上无津,苔刺粗糙,摸之碍手,多为寒邪化热之象。

⑤中黑边白滑苔:此苔可见舌中部苔灰黑滑润,边夹均为白滑苔,乃虚寒夹湿,多为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

⑥双黑苔:此苔可见黑苔两片,分布舌之左右,其余均为白苔,舌色正常,干湿适中,多为中焦虚弱,寒湿入胃,饮食停积所致,属寒实证。另外还可见于寒邪入里化火,热逼脾胃。二证之鉴别点为前者可见手足厥冷、胸中结痛,后者则无。

⑦黑点白苔:即舌现白苔,其中散布黑色小点或黑斑者,多为邪热在里,或为邪入里化热,或为湿热内盛。

⑧半黑黄半白滑苔:舌的左右或黑黄或白滑,为邪热内结肝胆之象,反映病变主要在黑黄苔方面,右为胆,左为肝。

⑨黑腻黄边苔:舌的边尖部分都着黄苔,惟舌心部呈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中焦之象,嗜酒之人亦可见之。

(5)绿苔 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无论浅绿、深绿,其意义皆与灰黑苔相同,但却主热不主寒。《辨舌指南》曰:“邪热鸱张,肝阴焦灼,逼其本脏之色外现。”若满舌滑腻,中见绿色,为湿热痰饮,属阴邪化热之候,因湿热郁蒸之故。常见于瘟疫、湿温病。

(6)霉酱苔:因苔色红中发黑,又带黄色,类似霉酱而得名。往往是由于胃肠先有宿垢湿浊,积久化热而成。《舌鉴辨正》云:“霉酱色者,有黄赤兼黑之状,乃脏腑本热,而加有宿食也。”因此,霉酱苔主病是湿热久郁,常见于夹食中暑,夹食伤寒传太阴者,或内热久郁者。

2.苔质 即苔的形质。主要观察其形成变化,包括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等。

(1)厚薄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者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者则为厚苔。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

薄苔本是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若有病见之,亦属疾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盛,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

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如苔白而厚,主中焦虚寒、痰湿不化;苔黄而厚,是内有湿热;苔厚如湿粉所涂,两边不能逐渐匀薄,无论苔白苔黄,多是胃气交绝。

(2)润燥 舌面润泽,是干湿适中的正常舌象。若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为滑苔。望之干枯,扪之无津,此为燥苔;甚者颗粒粗糙如沙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若质地板硬,干燥裂纹,称燥裂苔。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

润泽是津液上承之征,说明病中津液未伤。滑苔则为寒为湿,因三焦阳气衰少,不能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饮,随经脉上溢于苔,故舌苔水滑,临床上常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者。

干燥是津不上承所致,或由于热盛伤津,或由于阴液亏耗,也有因阳虚气化不行而津不上承或燥气伤肺者。因此燥苔的主病是: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或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糙苔则属热盛津伤者为多。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湿邪苔反燥而热邪苔反润者。如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则舌苔反燥;热邪传入血分,阳邪入阴,蒸动阴气,则舌苔反润,均宜四诊合参。

(3)腐腻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若苔色晦暗垢浊,则称浮垢苔;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若舌生一层白膜,或出现饭粒样腐点,称霉腐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黏液,称为腻苔。若颗粒紧密胶粘,上有垢浊滑腻者,称黏腻苔;若颗粒不清,垢浊胶结者,称垢苔或浊苔。察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也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一般病程中,舌苔由板滞不宣而化腐,由腐而渐退,渐生浮薄新苔,这是正气胜邪的苔象,为病邪解尽;若肺痈、胃痈、肝痈以及下疳结毒等,见有脓腐苔,则是邪盛病重;霉腐苔亦因胃脘腐败,津液悉化为浊腐上泛所致。

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其主病常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凡苔黄厚腻,多为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以及湿痰内结、腑气不利等;若苔白滑腻,则为湿浊、寒湿;若厚腻不滑,白如积粉,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若白腻不燥,自觉胸闷,多是脾虚湿重;若白厚黏腻,口中发甜,乃脾胃湿热,气聚上泛所致。

总之,腐苔为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4)偏全 苔布舌面,薄而均匀,或中根部稍厚,这是正常现象。

所谓全,是指舌苔布满全舌。全苔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

所谓偏,是指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局部,如偏于前,或后,或左,或右,或内,或外等。因所偏部位不同,其主病亦各有所异。偏于外者(舌尖为外),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先伤;偏于内者(舌根为内),是表邪虽减,胃滞依然。舌苔偏于左右一侧者,为邪在半表半里,因为舌边属肝胆,故以半表半里病变为多,或为肝胆湿热等。若中根部少苔,是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阴精气血皆伤;若只中根部有苔,多见于素有痰饮,或胃肠积滞。

另外,《辨舌指南》云:“偏左滑苔,为脏结,邪并入脏,最为难治;偏右滑苔,为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此说可供临床参考。

(5)剥落 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剥落苔的形成,为胃气匮乏,不能上熏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胃气胃阴俱亏损的原因和程度不同,临床上亦可出现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的剥落苔。

如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镜面舌,其主病已如前述。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为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若花剥而兼腻苔者,多为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更为复杂。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称为地图舌,此舌儿童多见,与阴虚禀赋体质有关。若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主久病气血不续。如舌中剥脱一瓣,称中剥苔;若舌中心苔全部剥落呈红路一条,称鸡心舌,主气血不足,阴血尤虚。若先天舌中剥落呈棱形,称棱形舌,为舌发育不良之遗痕,无临床意义。

(6)消长 消是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地消退;长是舌苔由无而有,由薄变厚地增长。苔的消长,反映着邪正相争的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凡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一般都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反之,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则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无论消长,都以逐渐转变为佳。若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征象。如薄苔突然增厚,说明正气暴衰,邪气急剧入里;若满舌厚苔,骤然消退,往往是胃气暴绝的反映。

舌苔的消退有真退与假退之分。

真退者,必由厚而薄,由密渐疏,退后则生薄白新苔,此乃胃气渐复,谷气渐进之佳兆。

假退者,一是骤然退去,不再生新苔,以致出现镜面舌,这是胃之气阴衰竭的恶候;二是多处剥落,形成花剥苔,亦非佳兆,仍属逆证,为胃之气津两伤;三是满舌厚苔,忽然退去,舌面仍留污质腻湿,或见朱砂点,或见发纹,一二日间,必续生厚苔,此为湿浊邪盛,邪正相持;四是全舌厚苔,先由中部剥落,舌面红燥,须防津液脱失,中气衰竭;五是厚苔骤退,舌光而燥,为胃气渐绝。以上均为苔之假退,属病情加重之象。

(7)真假 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凡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似从舌上长出来者,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辨舌苔的真假,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①真苔:凡病之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无根的为深为重,后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因为胃气尚存。若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其下却已生出一层新苔,此属疾病向愈的善候。有根之苔,是脾胃生发之气熏蒸,上聚于舌而成,主实证、热证。如有根的薄苔,匀铺舌面,属正常苔,乃胃有生气;有根的厚苔,四周必有均匀的薄苔铺之,虽有代表邪气的一面,但脏腑之气并未告竭。

②假苔:无根之苔,乃先有胃气熏蒸,舌生有根之苔,见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苔逐渐脱落舌面,以致不能与胃气相通而无根。假苔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此为无病;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二是有苔有色,刮之则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三是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上潮。多由过服凉药伤阳,或过服热药伤阴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