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望 舌】

 昊晟堂 2019-02-22

舌诊的临床意义 
  中医舌诊的临床意义,在于做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症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是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由此不难理解历代医家对舌诊的重视。舌粘膜上皮薄而透明,其血液供应极为充足,舌乳头变化极其灵敏,所以舌象是反映体内变化的非常灵敏的标尺。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遣药。兹分述如下:  
  (1)判断正气盛衰:《辨舌指南。绪官》引用徐炅胎的话说:“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察舌可占正之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但苔乃胃气所生,故验苔亦可察胃气之存亡。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2)分辨病位深浅:《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反映邪气之深浅轻重。如苔薄多为疾病初期,邪入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为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危重了.


  (3)区别病邪性质:不同性质的邪气,在舌象上都能有所反映。如黄苔多主热邪,? 白滑苔则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厚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为风邪,舌有瘀斑瘀点则是瘀血。 
  (4)推断病情进退:苔色与苔质,往往随正邪消长和病情的进退呈相应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外感热病中,变化十分迅速,就是在内伤杂病中,舌象变化也同样反映了病情的进退。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渐盛而津渐伤;若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 
  但是,临床上有时也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如有时病重而舌象无大变化,有时正常人而舌象异常。正如《辨舌指南》所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可见望舌时,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1)舌的形态结构:舌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其上面叫舌背,中医习惯称为舌面,下面叫舌底。舌表面有粘膜层,薄而透明;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即: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在后两种乳头内有味蕾,所以舌有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拌和食物等功能。舌的这种结构,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说:。夫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如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所谓红粒即指蕈状乳头而言,白色软刺,是丝状乳头,这是舌苔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舌的结构和脏腑气血有密切的联系。 
  (2)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舌和脏腑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联系起来的。例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等等。再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人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 
  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而舌苔乃胃气之所熏蒸。 
  舌质的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志的功能有关。因此,舌象首先可反映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心的功能状态反映了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可见脏腑气血的疾病,必然通过心而反映于舌。这是舌诊原理之二。 
  其三是舌的味觉,可影响食欲,与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的功能有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之化源,对全身各部分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舌象不单单反映了脾胃的功能状态,而且也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然而五脏六腑之精又都归藏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其经脉系于舌,因此说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后天脾胃和先天肾脏而与舌相联系,所以五脏六腑的病变都可反映于舌象。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中医积千百年的经验发现,脏腑不仅与舌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舌面上有相应的分野。具体划分方法有二:一是以胃经划分;一是以五脏划分。 
  以胃经来划分是: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胃病的诊断。 
  以五脏来划分,各家学说略有出入。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以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见图2.5)
临床上应与舌质舌苔合参,不能过于机械拘泥。 
    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望舌要获得准确的结果,除熟悉基本理论,掌握主要内容外,还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注意一些问题,兹分述如下: 
  (1)光线:光线的强弱,对颜色的影响极大,常常使我们对同一颜色产生不同的感觉,发生错误的认识。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如在晚上或在暗处,可用日光灯为好,但必要时,白天应再复查一次。此外还应注意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 
  (2)姿势:一般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要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紧张、卷曲,过分用力,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循环而出现假象。因此,有的患者,需反复训练几次,以使舌体放松,向两侧展平,舌尖下垂。 
  (3)顺序:要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往往是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情况,次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及动态等情况部位方面,可先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如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如饮牛乳或乳儿因乳汁关系,大都附有白苔;食花生、瓜子、豆类、桃杏仁等富含脂肪的食品,往往在短时间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好象腐腻苔;吃酸梅汤、咖啡茶、葡萄汁或酒、陈皮梅、盐橄榄等或含铁的补品,往往使舌苔呈黑褐色或茶褐色;食蛋黄、橘子、柿子及有色糖果等,或服用黄连粉、核黄素等药物,都可使苔呈黄色;服用丹砂制成的丸散剂,常常染成红苔。由于进食的摩擦,或刮舌习惯,往往使厚苔变薄;过冷或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变,张口呼吸或刚刚饮水,会使舌面润燥情况改变。这些情况,应注意鉴别。 
  (5)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 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 
  (6)年龄与体质:在正常人群中,随着年龄的不同与体质的差异,舌象也可呈现不同的情况。如老年人气血常常偏虚,舌多现裂纹,舌乳头也常见萎缩;小儿易患舌疾,出现白屑或剥苔等;肥胖之人舌多略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质偏红。诸如以上一些现象,在临床上应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辨别。


  (7)刮舌与揩舌:有时为了探察舌面的润燥以及苔的松腐与坚敛、有根与无根等情况,往往需配合刮舌与揩舌。具体方法是:用经过消毒的刮舌板或压舌板,以轻重适中的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慢慢刮,可连续三、五次;或用经过消毒的纱布一小块,卷在食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使其湿润,? 以适中的力量,从舌根至舌尖,连续揩抹四、五次。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检查舌苔是否易刮或揩去,露出的舌体色泽情况,以及以后苔的再生情况等,也可了解舌苔是否燥裂或粗糙如砂石。较薄的浮松苔,可用揩法;较坚实的厚腻苔,可甩刮法。  

    舌诊的内容 
  舌诊的内容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方面。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质又分神、色、形、态四方面;望舌苔则分苔质、苔色两方面。最后舌质和舌苔还要综合诊察,故以舌色为纲,舌苔为目,罗列一些常见舌象,其中包括正常舌象和危重舌象。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等。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1)望舌质: 
  ①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就是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故谓之有神,虽病也是善候。“枯”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故谓之无神,乃是恶候。 
  ②舌色:主病的舌色,约有五种,兹分述如下: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由于阳气不足,生化阴血的功能减弱,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亦衰,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中,故舌色浅淡。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若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多为阳虚寒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亏。? 
  红舌: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因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故色呈鲜红。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舌: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 
  紫舌:舌质色紫,即为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青舌: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由于阴寒邪胜,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 
  在上述各色舌中,若多少带些青紫成分,其舌色必偏晦暗,故偏暗之舌,多少总有些气血瘀滞之象,正如《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所说:“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色必紫而暗,扪之湿。”

   ⑧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胖瘦、老嫩、胀瘪以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等。分述如下: 
  老嫩: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都属实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都属虚证。 
  胖大: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的,称肄大舌。多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若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属脾肾阳虚,津掖不化,以致积水停饮。若舌淡红或红面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 
  肿胀: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白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血络热盛而气血上壅,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一是亲善饮酒;又病温热,邪热挟酒毒上壅,多见舌紫而肿胀。一是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亦有因先天舌部血络郁闭,以致舌紫而胀胀者,如舌血管瘤患者便是。 
  瘦薄: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因此主气血两虞和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自色、或黑色星点,《舌鉴辨正》叫做“红星舌”;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点、刺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若舌面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点,并不突出于舌面,则称为瘀斑。 
  无沦红点、黑点和白点,皆因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之故。不过红点多主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或湿热蕴于血分。白点多是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是将糜烂之兆。黑点多为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 
  看见瘀斑,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斑。在内伤杂病,多为血瘀之征。 
  舌生芒刺,是热邪内结庐,无论热在上焦、中焦或下焦卜也无论在气分或营分,总属邪热亢盛。芒刺而兼焦黄苔者,多为气分热极;绛舌无苔而生芒刺者,则是热入营血,阴分己伤。.据芒刺出现的部位,还可分辨热在何赃。如舌尖若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等等。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有深如刀割剪碎的,有横直皱纹而短小的,有纵形、横形、井字形、爻字形,以及辐射状、脑回状、鹅卵石状等等,统属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故其主病有三:一气骚热盛伤阴;一是血虚不润;一是脾虚湿侵。红绛舌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淡白舌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若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者,则属脾虚湿侵。 
  光滑: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称光滑舌,也叫“镜面舌”,“光莹舌”。主要是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以致毫无生发之气,做舌面光洁无苔。不论何种舌色,皆属胃气将绝的危候。若淡白而光莹,是脾胃损伤,气血两亏已极,若红绛而光莹,是水涸火炎,胃肾阴液枯竭。 
  齿痕: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成称齿印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常与胖大舌同见。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舌体胖大,因此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曰重舌。若二、三处血脉皆肿起,连贯而生,又称为莲花舌。主要是由于心经火热÷循经上冲所致。故其主病为心火,或外邪引动心火。在小儿较为多抛。 
  舌衄:舌上出血,名为舌衄。多由心经热甚,追血妄行所致,但亦有肺胃热盛,或肝火,或脾虚不能铙摄所致者。所以其主病是心火、胃热、肝火、脾虚或阳浮。 
  舌痈:舌上生痈,色红高起肿大,往往延及下颏亦红肿硬痛。一般也是心经火热亢盛所致;若生于舌下者,多为脾肾积热,消津妁液而成。 
  舌疔:舌上生出豆粒犬的紫色血癌,根脚坚硬,伴有剧痛,称为舌疔。多由心脾火毒引起。??? 
  舌疮: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称为舌疮。若由心经热毒上壅而成,:则疮凸于舌面而痛;若为下焦阴虚,虚火上浮而成广财疮多凹陷不起,亦不觉痛。 
  舌菌: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好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似蕈,故名。多由心脾郁火;气结火炎而成。溃烂者,多属恶侯,若生长极慢,不溃不痛者;预后较好。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一正常情况下;脉络不粗,也五分枝和瘀点。若舌下有许多膏紫或紫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疏,瘀血阻络;若舌下络脉青紫且粗张,其意义与青紫舌相似,或为痰热内阻,或为寒凝血瘀。总之,舌底络脉青紫曲张是气滞血瘀所致。
  ④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包括软、硬、颤、纵、歪、缩、吐弄等等。 
  强硬:盾休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其成因有二:一是外感热病,热入心包,扰乱心神,使舌无主宰;并且高热伤津,使筋脉失养,因而舌体失其灵活与柔和,呈现强硬。一是内伤杂病,肝风挟痰,阻于廉泉络道,或肝阳上亢,风火上攻,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舌体强硬失和。因此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因热盛者,舌质多见深红,因痰浊者,多舌胖而有厚腻苔;屑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届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由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故其主病有三:一是气血俱虚;一是热灼津伤;一是阴号已极。久病舌淡而痿,多是气血俱虚;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津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 
  颤动: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亦称“颤抖”或“舌战”。其成因不外虚损和动风两个方面。由于气血两虚,亡阳伤津,使筋脉失于温养和濡润,因而抖颤难安;或为热极津伤而动风,于是颤动不已。久病舌颤,蠕蠕微动,多肩气血两虚瓒阳虚;外感热病见之,且习习煽动者,多属热极生风,或见于酒毒病人。 
  歪斜: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多田凤邪中络或风痰蹬络所致。病在左,偏向右,病在右,偏向左,主中风或中风先兆。荐苦紫红势急者,多为肝风发痉;舌淡红势缓者,多为中风偏枯。 
  吐弄: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叫做“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心热则动风,脾热则津耗,以致筋脉紧缩不舒,频频动摇。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成正气已绝,往往全舌色紫。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其成因有四:一是寒凝筋脉,则舌多淡白或青紫而湿润;一是痰浊内阻,多舌胖而苔粘腻;一是热盛伤津动风,舌多红绛而干;一是气血俱虚,则舌多淡白胖嫩。 
  舌纵:舌伸长于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收缩者,称为“舌纵”。多由舌的肌筋舒纵所致。若舌色深红,舌体胀满,舌形坚干者,为实热内踞,痰火扰心。若舌体舒宽,麻木不仁,是气虚之证。凡伸不能缩,舌干枯无苔者,多属危重;伸而能缩,舌体津润者较轻。 
  舌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总因营血不能上荣于舌所致。其主病是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挟痰。 
  (5)望舌苔: 
  ①苔色:主病的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其他少见的还有绿苔和霉酱苔。兹分述如下: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在伤寒为太阳病,在温病为卫分证。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或称“粉白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温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绪。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在伤寒为阳明病,在温病为气分证。但是苔薄淡黄,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若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灰苔即浅黑色,《辨舌指南.灰色脾经》说:“如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 
  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 
  黑苔: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疫病严重阶段。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 
  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若苔黑而滑润,多属寒盛阳衰。 
  绿苔与霉酱苔: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无论浅绿、深绿,其意义皆与灰黑苔同,但却主热不主寒。《辨舌指南》曰:“邪热鸱张,肝阴焦灼,逼其本脏之色外现。”若满舌滑腻,中见绿色,为湿热痰饮,属阴邪化热之候,因湿热郁蒸之故。常见于瘟疫、湿温病。霉酱苔是苔色红中发黑,又带黄色,类似霉酱故名。往往是由于胃肠先有宿垢湿浊,积久化热而成。《舌鉴辨正》说:“霉酱色者,有黄赤兼黑之状,乃脏腑本热,而加有宿食也。”因此说霉酱苔主病是湿热久郁,常见于夹食中暑,夹食伤寒传太阴者,或内热久郁者。 
  ②苔质:即苔的形质.兹分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以及真假等几项叙述。 
  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 
.薄苔本是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若有病见之,亦属疾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盛。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  
  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 
  润燥:舌面润泽,是干湿适中的正常舌象。若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为“滑苔”。望之干枯,扪之无津,此为“燥苔”。甚者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若质地板硬,干燥裂纹,称“燥裂苔。”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 
  润泽是津液上承之征,说明病中津液未伤。滑苔则为寒为湿,因三焦阳气衰少,不能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饮,随经脉上溢于苔,故舌苔水滑,临床上常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者。 
  干燥是津不上承所致,或由于热盛伤津,或由于阴液亏耗,也有因阳虚气化不行而津不上承的以及燥气伤肺的。因此燥苔主病是:热盛伤津;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糙苔屑热盛津伤者为多。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湿邪苔反燥而热邪苔反润者,如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则舌苔反燥;热邪传入血分,阳邪入阴,蒸动阴气,则舌苔反润,均宜四诊合参。 
  腐腻: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若苔色晦暗垢浊,则称“浮垢苔”;若舌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若舌生一层白膜,或出现饭粒样糜点,称“霉腐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若颗粒紧密胶粘,上有垢浊滑腻者,称“粘腻苔”;若颗粒不清,垢浊胶结者,称“垢苔”或“浊苔”。察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也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一般病程中,舌苔由板滞不宣而化腐,由腐而渐退,渐生浮薄新苔,这是正气胜邪的苔象,为病邪解尽。若肺痈、胃痈、肝痈以及下疳结毒等,见有脓腐苔,则是邪盛病重。霉腐苔亦因胃脘腐败,津液悉化为浊腐上泛所致。 
  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因此其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凡苔黄厚腻,多为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以及湿痰内结,腑气不利等;若苔白滑腻,则为湿浊,寒湿;若厚腻不滑,白如积粉,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若白腻不燥,自觉胸闷,多是脾虚湿重;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乃脾胃湿热,气聚上泛所致。 
    总之,腐苔为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偏全: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内、外某.一局部,称为“偏”。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诊病变之所在。 
全苔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 
  偏外苔(舌尖为外),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先伤:偏内苔(舌根为内),是表邪虽减,胃滞依然。若中根部少苔,是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阴精气血皆伤。若只中根部有苔,也见于素有痰饮,或胃肠积滞。 
  舌苔偏于左右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因为舌边屑肝胆,故以半表半里病变为多,或为肝胆湿热等。但《辨舌指南》认为:“偏左滑苔,为脏结,邪并入脏,最为难治;偏右滑苔.为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此说可供临床参考,尚缺乏实践验证。 
  

  剥落: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镜面舌。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若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叫“类剥苔”。观剥落,可测胃气、胃阴之存亡,判断疾病预后。 
  光剥舌主病已如前述,花剥苔也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若花剥而兼腻苔者,多为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更为复杂。类剥苔则主久病气血不续。若厚苔中间剥落一办,或有罅纹,或有凹点,底见红燥,须防液脱中竭。 
  消长:消是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地消退,长是舌苔由无而有,由薄变厚地增长。苔的消长,反映着邪正相争的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凡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一般都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反之,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则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无论消长,都应逐渐转变为佳。若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征象。如薄苔突然增厚,说明正气暴衰,邪气急剧入里;若满舌厚苔,骤然消退,往往是胃气暴绝的反映。《察舌辨证新法}称舌苔逐渐消退为“真退真化”,即由化而后退,退后渐生薄白新苔,是“胃气渐复,谷气渐进”之佳兆;反之,骤然退去,多是“假退”。一种是骤然退去,不再生新苔,以致出现镜面舌,这是胃之气阴衰竭的恶候;另一种是多处剥落,形成花剥苔,亦非佳兆,仍属逆证;再一种是满舌厚苔忽然退去,舌面仍留污质腻湿,或见朱砂点,或见发纹,一二日间,必续生厚苔,此为湿浊邪盛,邪正相持。 
  真假: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凡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象从舌体长出来的,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象是从舌上生出来的,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辨舌苔真假,可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真苔:凡病之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无根的为深为重,后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因为胃气尚存。若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其下却已生出一层新苔,此属疾病向愈的善候。 看假苔应注意。一是邑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此为无病;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二是有苔有色,刮之则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三是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上潮。多由过服凉药伤阳,或过服热药伤阴所致。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人体的病理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变化,所以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舌质和舌苔的相互关系,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所谓舌质与舌苔既要分看,又要合看。 
  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的存亡。正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所说:。观舌本(即舌质),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此外血病观质,气病察苔。如《形色外诊简摩》说:。若推其专义,必当以舌苔主六腑,以舌质主五脏。。并且认为:。舌质如常,舌苔虽恶,胃气浊秽而已。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有阻滞,非脏气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痿,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这是说舌质与舌苔的区别,需要分看。但是二者又联系密切,必须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病变。如《伤寒指掌》说:。如舌苔白而厚或兼干,是邪巳到气分;? 白内兼黄,仍属气分之热。白苔边红,此温邪入肺,灼干肺津。。可见舌苔与质,如影随形,是非常密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其主病往往是两者的综合。例如,内有实热,多见舌红苔黄而干;病属虚寒,则多见舌淡苔白而润。这是学习舌诊执简驭繁的要领。但是也常有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的情况,需四诊合参,加以综合评判。如白苔一般主寒主湿,但红绛舌兼白干苔,多属燥热伤津,由于燥气化火迅速、苔色未能转黄,便已;进入营分阶段;再如白积粉苔,也主热邪炽盛,并不主寒,还有灰黑苔可主热证,亦主寒证,这些都需四诊合参才能诊断。有时舌与苔的主病虽属矛盾,但实际上也是二者的综合,如红绛舌而兼白滑腻苔者,在外感病,属营分有热,气分有湿;在内伤病,多是阴虚火旺而又有痰浊食积。这些都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具体分析,’灵活权变。为了举一反三,兹将临床常见的情况略述如下,以有助于对舌诊基本内容的理解。 
  (1)淡白舌兼各色舌苔:  
  ①淡白舌透明苔:舌色浅淡,苔薄白而透明i淡白湿亮,似苔非苔。此由中阳不运,水湿之气上滋所致,故主脾胃虚寒。 
  ②淡白舌白干苔:舌淡白,苔千而板硬,或苔糙如砂石。前者是阳虚津亏,邪热滞于中焦所致,故主脾胃热滞;后者是津液枯涸,邪热内结之故,主热结津伤。 
  ⑧淡白舌黄裂苔:舌淡而满布浅黄色苔,或厚或薄,却有裂纹,津液微干,偶见滑润。前者是素体衰弱,气津双亏,浮热上扰所致,主气虚津少,后者为气虚夹湿,湿浊上溢之故,主气虚津少夹湿。 
  ④淡白舌黑燥苔:舌淡白而苔灰黑,干燥如刺,刮之即净。此为阳虚不能输布津液所致,故主阳虚寒甚。 
  (2)淡红舌兼各色舌苔: 
  ①淡红光莹舌:舌淡红而嫩,光莹无苔,干湿适中。此乃胃之气阴不足,常见于胃肾阴虚或气血两亏之人。 
  ②淡红舌偏白滑苔:舌质淡红,左有白滑苔一条,余处光净无苔。此由肝胆湿热化燥伤阴所致,故主病邪入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湿浊化燥伤阴,或阴虚而胃停宿垢。 
  ⑧淡红红点舌白腻干苔:舌淡红而边尖有红点,苔白腻而干。此由血热内蕴,而外受风寒侵袭所致,故其主病为风寒外束,热蕴营血;或热盛伤津,而脾胄湿滞。 
  ④淡红舌根白尖黄苔:舌淡红,满布薄白苔,尖部淡黄色。此为热在上焦,或外感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将欲传里。 
  ⑤淡红舌黄黑苔:舌质淡红,外周为黄糙苔,中心为厚腻之黑褐苔。此为痰湿郁热,有化燥伤阴之势,或为脾胃湿热蕴结。 
  (3)红绛舌兼各色舌苔: 
  ①红舌浮垢苔:舌质红而有晦暗之浮垢苔。若见热病后期,是因邪热虽渐退,而脾胃之气尚未恢复,以致秽浊湿邪随余热上升而成。故主正气虚,湿热未净。 
  ②红舌白滑苔:舌鲜红而苔白滑润,津液甚多。若舌质苍老的,是热在里,而有水湿之邪,主里热挟湿。若舌质娇嫩浮胖,是虚阳上浮水湿内停之故,主阳虚湿盛。 
  ⑧红舌黑(灰)滑苔:舌红而质浮胖,苔灰黑带白,润滑易剥落。此因寒极之时,虚阳上? ,越,故舌红娇艳,非有形寒湿郁积,故苔滑易剥。主虚寒证。 
  ④边红中黑润苔:舌边尖鲜红,中心有黑润苔。舌边尖红是热象,而中部黑润又是寒象,故见于寒热兼夹的病变。其主病有三:一是里寒外热;二是外感暑热,内停生冷;三是肝胆热而胃肠寒。 
  ⑤舌根红尖黑苔:舌尖满布黑苔,中根部无苔面色红,此为里热内炽,心热最重的表现,主心热内炽。 
  ⑥红瘦舌黑苔:舌红不润,舌体瘦瘪,上布薄黑苔。此由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以致血燥津枯所致,故主津枯血燥。 
  ⑦绛舌薄白苔:舌深红,苔薄白均匀,不滑不燥。此属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其绛舌必出现在表证之前;或为表邪未解,热入营血,其绎舌必逐渐变化而成。 
  ⑧绛粘腻舌:舌质绛,望之似千:摸之觉有津液,此为津亏而湿热上蒸,或有痰浊。若舌绛而上有粘腻透明之一层粘液,似苔非苔。是热盛而中焦挟有秽浊之征,或为营热或为阴虚火旺。 
`
  ⑨绛舌黄白苔:舌初起绛色,上有白黄苔,此为邪在气分,未尽入营。但已开始入营,故主气营两燔。? . 
  ⑩绎舌黄润苔:舌深红,苔色黄,滑而光亮。此因热中夹湿,热迈水湿上潮的缘故。其主病有四:一是阴虚夹湿,阴虚火旺而胃肠积有湿热;二是血热夹湿,嗜酒成性,积久生湿,湿郁化热,蕴于血分;三是营热湿重,外感邪热入营,而胃肠湿重于热;四是热初入营,乃外感热病,热邪由气分初入营分。 
  ⑩绛舌黄粘腻苔:舌深红,上铺一层黄粘液,颇似鸡子黄。此为阴虚营热,又有痰饮停积,胶结难分,故主阴虚营热兼痰饮。??? , 
  @红绛舌黄办苔:舌鲜红,黄苔满布,干涩而厚,分裂成若干小块,裂缝可见红底,称为。黄办苔。.此由胃肠燥热内结所致,故主胃肠热结,唇舌色绎而有办苔,是胃肠热结且热已入营。 
  ⑩红绛舌类干苔:舌鲜红或深红,满布厚或薄白苔,望之似干,扪之湿润,称类干苔。其成因有二:一是湿热伤津,但湿邪却不断上溢;二是气虚挟湿。气虽不能布津,但湿气却源源上渗。舌绛而苔厚腻者,是湿热伤津;舌淡红而苔薄类干者,是气虚挟湿。. 
  (4)青紫舌兼各色舌苔: 
  ①紫舌白腻苔:舌紫而苔白厚腻,此多见于嗜酒成性者,致舌色变紫,或因外感表邪入里,或因酒积化生湿热,上熏而成厚腻苔。其主病有二:一是酒毒内积,风寒入里;二是湿热内盛. 
  ②青紫舌黄滑苔:舌色紫中带青,苔黄厚润滑。此因寒滞血瘀,故舌见青紫,饮食内停,热犹未盛,故苔虽黄而润滑。主病有二:一是寒凝血脉;二是食滞脾胃。
  ⑧淡紫舌灰苔:舌淡紫,苔色灰。或边尖淡紫,中铺灰苔;或中心淡紫,边有灰苔。此淡紫舌由淡白舌转化而来,因素体虚弱,又染温疫热病,以致湿中生热.热伤血分所致。故主虚弱病体,热入血分。
  ④青舌黄苔:舌淡白带青,上布淡黄苔。此因夏日感受暑热。又恣食生冷,以致中寒吐泻;或因阴盛于内,逼热上浮,而成真寒假热之象,故黄苔不作热论,而是寒湿蕴积,深陷于血分。主病为寒湿内盛。 
  ⑤葡萄疫舌:舌质青一块,紫一块,苔色黄一块,黑一块,舌上起疱,形如葡萄,泡内含水,或蓝或紫,故名。往往在口腔其他部分亦可出现,伴咽痛、唇肿、口秽熏人。此由热毒遏伏,秽浊郁结,熏蒸上涌所致。见于瘟疫病,称葡萄瘟疫。 
  (6)危重舌象诊法:
  病至危重,阴阳气血精津告竭,则舌质和舌苔,也有特殊的形色表现。
  (1)阻气将绝约舌象如:
  ①。舌上没有苔,好象去了膜的猪肾样,或如镜面的--危候。(多见于热病伤阴,或胃气将绝) 
   ②舌粗糙有刺,象沙鱼皮,而又干枯燥裂的一一危候。(津液枯竭)
  ⑧舌头敛缩有如荔枝干肉,完全没有津液的畸一一危候。(热极津枯)
  ④舌本干晦如猪肝色或舌红如柿色的一一危候。(气血败坏)
  ⑤、舌质短而阴囊缩--危候。(肝气将绝>  
  ⑥舌质色赭带黑一-危候。(肾阴将绝)
  (2)舌起白色如雪花片一一危候。(脾阳将绝)
  以上危候多属难治,但还要四诊合参,才不致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