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基础的舌诊入门

 摘文缘 2019-07-04

舌诊,又称望舌,它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由于它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诊法之一。铜人疗法也将其列为辅助的诊断方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舌象的临床诊断有了新的拓宽和发展。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1.舌的结构

舌是口腔中一个重要的肌性器官,它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舌的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舌背又分为舌体与舌根两部分,以人字沟为分界。伸舌时一般只能看到舌体,它是舌诊的主要部位。习惯上将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两边称为舌边。舌体的正中有一条纵行沟纹,称为舌正中沟。舌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粘膜,粘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覃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其中丝状乳头与覃状乳头对舌象形成有密切关系,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2.舌的主要功能

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

二、舌诊原理

1. 舌与经络相连
  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沿咽喉,分别挟舌本、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它们分别直接或间接联络脏腑。
    2. 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①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就能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②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适应,故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的生化状况。③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燥,反映脾肾的功能。
  总之,人体内部变化,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均可反映于舌象的变化。

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即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因此,还需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辨别。比方说,心火上炎多出现舌尖红赤或破碎;肝胆气滞血瘀常见舌的两侧出现紫色斑点或舌边青紫;脾胃运化失常,湿浊、痰饮、食滞停积中焦,多见舌中厚腻苔;久病及肾,肾精不足,可见舌根苔剥等等,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有一定的规律。

四、舌诊的方法

1.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望舌时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但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伸舌时必须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如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张、蜷曲或伸舌时间过长,都会影响舌的气血流行而引起舌色改变,或干湿度变化。

2. 诊舌的方法

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后舌根。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因为舌体的色、质位深而易变,舌苔浅表而容易观察。比方说,如果伸舌时间过久,舌体易随血管变形而色泽变化,而舌苔覆盖于舌体上,一般不会因观察的时间久暂而变化]。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一次。

除了望诊了解舌象外,还必须配合其他诊察方法。如清朝的梁玉瑜在《舌鉴辨证》里提出用刮舌验苔的方法进行舌诊,认为刮去浮苔,观察舌底是辨舌的一个重要方面。若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多为里有实邪;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刮舌可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后向前刮三五次;如需揩舌,则用消毒纱布裹于手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这两种方法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此外,还可以通过询问、了解舌上味觉的情况以及舌部的异常感觉(舌部的冷热、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灵活,同时借助闻诊,听其语言是否清晰以帮助判断。

五、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望舌体包括舌的颜色、形质和动态,以候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情况,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两个方面的变化。《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舌体和舌苔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对病情全面了解。

1.望舌神

舌神,即舌之神气。舌体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为有神之舌,诸病皆吉,预后良好;舌体运动异常,舌色晦暗,干枯无光,为无神之舌,诸病皆凶,预后不良。

2.望舌色

舌色即舌体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舌几种。

(1)淡红舌

舌象特征

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形成

心气充足,阳气旺盛,鼓动血液则色赤,而胃中甘淡 之气,亦上荣于舌,故色质颜色为淡红。

临床意义

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或表证初起。

(2)淡白舌

舌象特征

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舌。若舌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形成

气血亏虚,血不荣舌;阳气虚衰,运血无力,舌失血充,故舌质浅淡。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气虚衰。

舌质淡白而瘦小──气血亏虚,血不荣舌而致。

舌质淡白而胖嫩──阳气虚衰,经脉收引而成。

(3)红绛舌

舌象特征

舌色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舌色深红者,称为绛舌。

形成

阳热亢盛,气血上壅 ┓

热入营血,血热充斥 ┣ 热斥血络─→红绛舌

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

临床意义

实热证:苔黄燥或芒刺,多因邪热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血液浓缩而舌绛。

虚热证:苔少或无苔,多因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所致。

(4)青紫舌

舌象特征

全舌青紫或泛现青紫。(青紫舌有多种表现,如舌淡而泛现青紫色,则为淡青紫舌;红绛舌泛现青紫色,则为紫红或绛紫舌;舌上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一,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形成原理

热入营血,气血壅滞┐

阴寒内盛,气血不畅├瘀血凝滞─→ 青紫色

暴力外伤,气滞不通┘

临床意义

主气血运行不畅(即血瘀证、热证、寒证)

①舌青紫湿润,苔白而滑── 多属阳虚阴盛,气血不畅之证。

②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 多属热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

③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 多属瘀血内阻,络脉瘀滞之证。

3.望舌形

舌形,即舌体的形质,包括荣枯、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方面特征。

(1)荣枯

舌象特征
  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鉴别舌质的荣枯是衡量机体正气盛衰的标志之一,也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提示正气充盈,病轻。

枯舌——提示正气虚衰,病重。

(2)老嫩

舌象特征

舌质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舌质浮胖娇嫩,纹理对腻,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苍老舌━━ 多属实证。

娇嫩舌 ━━ 多属虚证。

(3)胖瘦

舌象特征

舌体胖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

胖大舌多属阳气亏虚,水湿内停。瘦薄舌是舌失濡养的表现。

          ┏舌色红绛者━━ 多属心脾热盛。
  肿胀舌━━属实证┫ 
          ┗舌色紫暗者━━多属瘀血阻络。

胖大舌━━属虚证━━ 舌边齿痕━━多属阳虚水停。

┏舌色淡白者━━ 多属气血两虚。

瘦薄舌━━┫ 

┗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者━━ 多属阴虚火旺。

(4)点刺

舌象特征

点刺是指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的病理特征。

点,是蕈状乳头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大者称星,小者称点。色红者称红星舌或红点舌;色白者称为白星舌。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脏腑热盛,热入营血而舌络充斥形成点刺舌

舌生点刺提示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

舌尖生点刺━━ 多为心火亢盛。

舌中生点刺━━ 多为胃肠热盛。

舌边生点刺━━ 多为肝胆火盛。

(5)裂纹

舌色特征

舌面出现形状各异、深浅不一、多少不等之裂纹,统称为裂纹舌。裂纹或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多属病理性变化;如沟裂中有舌苔覆盖,则多见于先天性裂纹。

形成

精血亏虚,阴津耗损,不充舌体而舌面萎缩从而导致裂纹舌。这说明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舌淡而裂者━━ 是血虚之候。

裂纹舌┫

┗舌红绛而裂者━━ 多属热盛伤津。

4.望舌态

舌态,即舌体运动时的状态。舌体活动灵便,伸缩自如,为正常舌态,提示气血充盛,经脉通调、脏腑健旺。常见的病理舌态有舌体痿软、强硬、歪斜、吐弄和短缩等异常变化。

(1)痿软舌

舌象特征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气血虚极,阴液亏损致使舌肌筋脉失养而出现痿软。

此舌象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所致。 
            ┏舌痿而红绛少苔━━多属热盛伤阴,或阴虚火旺。                               
         痿软舌┫         
            ┗舌痿而枯白无华━━多属气血虚衰。

(2)强硬舌

舌象特征

舌体失其柔和,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

形成原因:

┏热盛伤津━━舌脉失养┓

┃          ┃

邪热内扰┫                    ┃

┗热扰神明┓          ┃

┣舌失主宰┣强硬舌  ┃

┏蒙闭心包┛          ┃

痰浊内阻┫                    ┃

┗肝风夹痰━━上阻舌窍┛

此舌象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千金要方》指出:“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说明舌强硬一般不是局部病变,而是关系到内脏的病变。

舌体强硬而色红绛少津——多见于热邪亢盛;舌体强硬而舌苔厚腻——多见于风痰阻络;舌体强硬而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

舌象特征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称为歪斜舌,一般舌歪在前半部明显。

肝风内动,挟痰挟瘀阻滞一侧经络就会造成歪斜舌。多为肝风挟痰,或痰瘀阻络所致。

(4)颤动舌

舌象特征

舌体不自主颤动,动摇不宁者,称为舌颤动。

形成原因:
  阴血亏损,肝筋失养,舌脉挛急┓
                 ┣颤动舌
  邪热伤津,燔灼肝筋,筋脉拘急┛
  舌颤动是动风的表现之一。凡气血虚衰、阴液亏损,舌失濡养而无力平稳伸展舌体;或为热极动风、肝阳化风等,都可以产生舌颤动。

舌淡白而颤动者——多属血虚生风;

舌绛紫而颤动者——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苔而颤动者——多属阴虚动风。

(5)吐弄舌  

舌象特征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循者,称为吐舌;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均称“弄舌”。

心脾有热,热灼津伤而导致肝筋失养,引动肝风致使舌脉动摇而不宁。

一般属心脾有热。

吐舌━━ 亦可见于疫毒攻心或心气已绝的病人。

弄舌━━多为热盛动风的先兆,亦可见于先天愚型患儿。

(6)短缩舌

舌象特征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常与舌萎软并见。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舌短缩而色青紫湿润━━ 多属寒凝经脉。

舌短缩而色淡白无华━━多属气血虚衰。

舌短缩而色红绛而干━━ 多属热盛伤津。

舌短缩胖大而舌苔腻━━多属风痰阻络。

此外,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影响舌体伸出,称为绊舌。无辨证意义。

5.望舌苔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1)厚薄苔

舌象特征: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称薄苔,又叫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则称厚苔,又称不见底苔。故“见底”、“不见底”是衡量舌苔薄厚的标准。

薄苔── 胃气上蒸,胃津上潮,凝聚于舌面。
  厚苔── 胃气上蒸,挟有食浊、痰湿等邪气上聚舌面。

舌苔的厚薄变化,主要反应邪正的盛衰。
  病位在表,病情较轻,未伤胃气,可见到薄苔;病位在里,病情较重,可见到厚苔。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则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2)润燥苔

舌象特征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少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舌苔干而粗糙,如砂涩手,称为“糙苔”。

舌苔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属正常或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寒、主湿。[如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痰饮恋肺等症,都可能出现滑苔]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多属高热、吐泻伤津。[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滋润而干燥。亦有因阳气为阴邪(痰饮水湿等)所阻,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为津失输布的征象。]

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多属津伤已极。

总之,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反之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3)腐腻苔

舌象特征

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边中皆厚,刮之易去,似豆腐渣堆铺舌面者称为“腐苔”。苔质致密,颗粒较小,边薄中厚,刮之难去,似蜡浮涂于舌面者称为“腻苔”。
  苔质疏松,颗粒明显者,称为松苔,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
  腐苔── 阳热有余,蒸化胃中腐浊之气上泛于舌。
  腻苔── 湿浊内盛,郁遏阳气,湿浊停聚于舌面。
  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热内蕴。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松苔是湿浊之邪欲解的征象。
  霉苔提示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多见于重危病人或营养不良的小儿。

(4)剥落苔

舌象特征

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称为剥苔。

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者,称类剥苔。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称为地图舌。

胃气亏损,不能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

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镜面舌色红者,为胃阳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面光白如镜,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发育不良所致。

(5)真假苔

舌象特征:

舌苔中厚边薄,紧贴舌面,似从里长出者,称为“真苔”,又名“有根苔”;舌苔边中皆厚,四周如截,似物浮涂于舌,称为“假苔”,又名“无根苔”。

真苔提示胃气尚存,多属实证、热证。

假苔提示胃气衰败,多属虚证、寒证。

6.望苔色

苔色,即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需要同苔质、苔色、舌的形质变化结合起来,作具体分析。

(1)白苔

舌象特征:
  有厚(苔色呈乳白色或粉白色,舌边尖稍薄,中根部较厚,舌体被舌苔遮盖而不被透出者)、薄舌上薄薄分布一层白色舌苔,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者)之分,是最常见的苔色,其它各色舌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
  主表证、寒证。但不局限于表证和寒证,正如《舌鉴辨证》指出:“白舌为寒,表者有之,而虚者、热者、实者也有之。”故观察时应结合舌质、苔质等变化作具体分析。
  薄白苔
     ┌舌质淡红 ── 见于正常人,或表证初起。
     │质地干燥 ── 多属风热表证。 
     └质地滑利 ── 多属外感寒湿,或阳虚水停。
  厚白苔┌厚白而腻 ── 多属湿浊、痰饮、食积之证。 
      └厚腻而干 ── 多属湿浊内蕴,化热伤津之证。

(2)黄苔

舌象特征:
  黄苔有淡黄(也称微黄苔)、深黄也称正黄苔)和焦黄苔(又称老黄苔)之别。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于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腐腻等苔质变化。

黄苔主热证、里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主热轻,深黄苔主热重,焦黄苔主热极。
  黄白相兼苔,多为表邪化热入里;
  舌苔黄而腻,多属湿热内蕴、痰饮化热、食积热腐之证;
  舌苔黄而滑,多属阳虚寒湿、痰饮化热、或复感湿热之邪。

(3)灰黑苔

舌象特征: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多见于热极伤阴;阳虚阴甚或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等证。 
  舌苔灰黑而干 ──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 主里寒之重证 ──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湿内阻所致。

六、舌象的生理变异

(一)正常舌象

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的形成原理,文献记载的论述颇多[如《舌鉴总论》:“舌乃心苗,心属火,其色赤,心居肺内,肺属金,其色白,故当舌地淡红,舌苔微白。”“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说明舌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胃等脏腑功能有关]。正常舌象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二)生理变异

年龄因素:年龄是舌象生理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薄,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属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粘膜的角化度增加,舌色较暗红或带紫暗色,但均无明显的病变,故属生理性变异。]
  体质、禀赋因素:《辨舌指南》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不同,故舌质亦异也”。提示因禀赋体质不同,可以出现一些异常舌象。除上述外,尚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皆属体质、禀赋因素范畴。

(三)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人体是复杂的整体,舌象与机体的脏腑、气血以及各项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联系。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虽各有所侧重,前面已分而论之,但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却要注意舌质与舌苔变化的综合分析,整体审察舌象——即舌质的神、色、形、态和苔质、苔色的综合形象。

1.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

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如:
  舌质红,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多主热极津伤
  青紫舌与白腻苔并见,提示气血瘀阻,痰湿内阻等病理特征。

2.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

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
淡白舌黄腻苔者,其舌淡白多主虚寒,而苔黄腻为湿热之征,舌色与苔色虽有寒热之别,但是舌质反映正气,舌苔反映病邪,舌象表明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病变特征。脾胃虚寒而舌质淡白,复感湿热之邪而舌苔黄腻,因此呈现如此舌象。
  又如
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亦可出现“舌质红绛,苔白滑腻”之舌象。所以,当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往往提示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舌象的辨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因此临床诊疗要处理好标本缓急关系。

3.舌象的动态分析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象亦随之相应变化。如外感病中舌苔的变化。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邪由表入里;舌苔由白转黄,为病邪化热的征象;舌色转红,舌苔干燥为邪热充斥,气营两燔;舌苔剥落,舌质光红为热入营血,气阴俱伤等等。在内伤杂病的发展过程中,舌象亦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规律。如心血瘀阻所致的真心痛病人,发病初期一两天内,可见舌色偏暗,而苔无变化,此后大多数病人的舌苔由薄白变为白腻或黄腻,并且由薄变厚,如病情稳定,则在十余天后腻苔渐化,而生薄白苔,舌色由暗滞逐渐恢复成淡红色,舌象提示疾病趋向好转。若舌苔由薄白变为灰苔、黑苔或黄褐苔,或厚苔日久不退,提示病情日趋严重。若发病初期即见黄腻苔,或黄褐苔,多提示病情复杂,常伴有严重的合并症;若舌苔骤退,提示胃气将绝,预后不良。掌握舌象与疾病发展变化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疾病不同阶段发生的病理改变,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舌下络脉

望舌下络脉(舌下脉络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脉络,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脉络颜色为淡紫色。)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颜色、粗对、舌下小血络等变化。
  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是:先让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可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保持自然松弛,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粗对、颜色,有否怒张、弯曲等改变。然后再查看周围对小络脉的颜色、形态以及有无紫暗的珠状结节和紫色血络。
  舌下络脉异常及临床意义:舌下络脉对短、色淡红、小络脉不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胀,或舌下络脉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对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等改变,都属血瘀的征象。其形成原因可有不同(寒、热、气滞、痰湿、阳虚等),需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
  总之,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出现在舌色变化之前。故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七、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象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故对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以及判断疾病转归,分析病情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盛衰能明显地反映于舌。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津液充足则舌质舌苔滋润;津液不足则舌干苔燥。舌苔薄润,为胃气充盛;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为胃之气阴衰败。气血运行正常则色红活鲜明;气滞血瘀则舌色青紫或舌下络脉怒张。脏腑功能失常亦常见于舌。如脾失健运,湿邪困阻,每见舌苔厚腻;肝风内动,多有舌体震颤或歪斜;心脾郁热,舌生暗疮,红肿热痛或吐舌、弄舌等。

2.辨别病位浅深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如舌质红,是热在气分;舌质绛是热入营血。苔薄白,是疾病初起,病情轻浅;苔黄厚,是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浅深不同。

3.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象亦各有差异。如外感风寒,则苔多薄白;寒湿为病,舌淡而苔白滑;痰饮、湿浊、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热为病,则舌红苔燥;瘀血内阻,舌紫暗或有斑点等等。如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大多可从舌象上加以辨别。

4.推断病势进展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以外感湿热病而言,其病位可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层次。邪在卫分,则舌苔薄白;邪入气分,舌苔白厚而干或见黄苔,舌色红;邪入营分,则见舌绛;邪入血分,舌色深红、紫绛或紫暗,舌枯少苔或无苔,说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深浅的不同。
  同时从舌象的转化可以推断病势进退,从舌苔上看,舌苔由白转黄,由黄转焦黑色,苔质由润转燥,均提示热邪加甚而津液被耗。反之,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变润,为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从舌体观察,舌色淡红转红、绛,甚至转为绛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舌色由淡红转为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湿润,则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情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病势在进展。

5.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薄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之象,预后较好。 
  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八、舌象形成机理

1.淡红舌、薄白苔的形成机理

淡红舌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淡红舌:舌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十分丰富,使舌呈红色,但舌体表面有一层白色半透明的角化层遮盖,故肉眼所见为淡红色。
  舌微循环正常。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开放数目正常,粗对均匀,张力良好;
  蕈状、丝状乳头之比例约为7∶3; 
  血循环中的红血球数量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正常。
    薄白苔的形成与存在与下列因素有关:薄舌苔:是由丝状乳头分化的角化树与充填在其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对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特别是丝状乳头角化树表面呈乳白色,故肉眼所见为薄白苔。
  舌粘膜上皮生长与分化速度正常;  
  桥粒结构对舌上皮细胞脱落的影响正常;
  膜被颗粒内含物对上皮细胞的粘合作用正常;
  口腔内的pH值在中性范围。

2.红绛舌、黄厚苔的形成机理

红绛舌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舌的炎症,使固有层的血管增生扩张,管腔充血,舌血流量增加;舌微循环表现为,微血管丛中的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动、静脉臂口径粗大,异形微血管丛较多,血色鲜红,流速增快;
  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血浆粘度上升,丝状乳头萎缩,蕈状乳头增大(红点),进一步蕈状乳头萎缩出现光红舌;
  粘膜及小唾液腺萎缩变性;
  舌微血管炎症,直接影响乳头粘膜的营养供给,使组织细胞发生变性、萎缩、坏死等病理变化而致舌粘膜变薄变干,粘膜下血管易于显露其血色。
黄苔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丝状乳头增殖,口腔唾液分泌减少,使舌苔干燥变厚;
  舌面上微生物大量繁殖,某些产色微生物形成着色作用;
  舌的局灶性炎性渗出,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存在于舌苔表面。

3.淡白舌、腻苔的形成机理

淡白舌主要由于:
  贫血与血浆蛋白低下,血液粘度与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液稀释,颜色变淡;组织水肿,微血管周围渗出明显,棘细胞空化肿大,影响了微血管内血色透出度;

舌微血管收缩,如蕈状乳头内的微血管襻动、静脉臂口径纤对,部分毛对血管襻收缩或关闭,微血管丛中的管袢数目减少,固有层毛对血管数目减少,管径变对,导致舌微循环充盈不足,舌表面血流量减少。

腻苔
  是由丝状乳头增生,使舌面乳头密度增加,而且丝状乳头的角化树分枝也增多,各乳头的角化树呈柱状镶嵌,不易脱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食物颗粒、对菌、霉菌、渗出的白细胞等,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

4.青紫舌、剥苔的形成机理

青紫舌主要是由于:

舌静脉郁血,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血色变暗而见舌色青紫;
  舌微循环表现为异形微血管丛,瘀血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丛增多;
  血细胞聚集,流速缓慢,出血,血色暗红,微循环呈严重的瘀滞现象;
  红血球数量过多,血球压积升高,以及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增加,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液呈浓、粘、聚状态,影响了血流的速度;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剥苔
  是由部分丝状乳头萎缩变干,使舌质显露所致。剥苔还与过敏体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体内寄生虫有关。

九、舌诊注意事项

舌诊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依据,则必须注意排除各种操作因素所造成的虚假舌象。

① 光线影响: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光照的强弱与色调,常常会影响正确的判断,如光线过暗,可使舌色暗滞;用普通的灯泡或手电筒照明,容易把黄苔误作白苔;日光灯下,舌色多偏紫;白炽灯下,舌苔偏黄色。周围有色物体的反射光,也会使舌苔发生相应的改变。

② 饮食或药品影响: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如进食后由于口腔咀嚼的摩擦、自洁作用而舌苔由厚变薄;多喝水可使舌苔由燥变润;刚进辛热食物,舌色偏红;多吃糖果、甜腻食品,舌苔变厚,口味酸腻;服用大量镇静剂后,舌苔厚腻;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产生黑腻苔或霉腐苔。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以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如饮用牛乳、豆浆等可使舌苔变白;蛋黄、核黄素可将舌苔染成黄色。诸如此类,应予排除。

③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下齿印;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变干等等,这些舌象异常,不能作为机体的病理征象,应予鉴别,避免误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