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璎:身为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侄女,更以设计越战纪念碑而一举成名

 佳易博览 2021-04-07
作者:山佳
民国才女林徽因,是我最欣赏的美女类型,气质脱俗,品位卓越。岁月从不败美女,但林徽因年过半百,还是因病于1955年过世,墓碑上面写着“建筑家林徽因之墓”。
冥冥中自有天意,与姑妈相同之处,在于林璎也是一位建筑家,21岁那年,她因设计美国越战纪念碑而一举成名。


01
1959年,林璎出生在俄亥俄州,父母都在当地的一所大学——俄亥俄大学任教。
老爸林桓,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母是老爸林怀民的第三任妻子程桂林。
林桓小林徽因11岁,在他眼里,姐姐林徽因就是女神般的存在,聪慧灵秀,博闻强识。
尤其老爸带着姐姐从欧洲考察归来,姐姐的谈吐、风貌更是别具一格,就像一股清澈的山泉,荡涤着周围每个人的心田。
1948年,林桓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习教育。
张明晖,一位美丽的上海姑娘,出生在中医世家。1949年5月24日,解放军进驻上海之日,她接到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8月初,在老爸的帮助下,她悄悄离开上海,毅然远赴重洋。
其实,张明晖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1928年出生,手足四人,她是老二。在小明晖七岁那年,就亲眼所见母亲吞食消毒水自杀身亡。
当时的小明晖,想要夺走消毒水,但母亲还是走了。究竟是何样的极痛,能让一个四孩母亲毅然决然地前往另一个世界?对此,多年后的林璎回忆:是不可言传的家丑……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小明晖虽然不缺吃不缺穿,但在战争的笼罩下,缺乏亲生母亲的庇护,内心终究还有黑洞。好在,她努力向学,期待有朝一日改写命运。
林璎有时会调侃:“如果没有史密斯大学,就意味着母亲不会遇见我父亲,那我就不存在了。”
1951年12月,林桓与张明晖结婚;1957年,公子林谭出生。男孩随妈,长大的他也从事文学工作。
张明晖是文学系教授,林桓则专注于艺术研究工作。他们两人,就仿佛是人的左脑与右脑,文学与艺术,搭配得天衣无缝。


02
在林桓心中,一直希望有个女孩,像姐姐林徽因一样,秀外慧中。没想到,心想事成。一男一女一枝花,家中四个人,相亲又相爱。
林璎的童年,是在一片林子和小山的怀抱中度过的。从小到大,家中到处都是老爸制作的各种艺术品,吃饭用的瓷盘,瓷碗到桌椅屏风。可以说,艺术品就是林璎每日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
林家,是当地惟一的华裔。但在她心目中,却以为自己一直是白人。老爸老妈从来就没教过两个孩子中文,他们日常说的就是英语。这是林璎的第一语言,也是唯一的语言。大概,就是林爸林妈希望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社会吧。
在林璎的童年记忆中,最爱的就是老爸的制陶工作室。每天放学后,她总会与哥哥一起去那儿看老爸制陶。
老爸先把一块黏土拉到自己的手臂那么长,然后轻轻触碰这块土的边缘,无生命的黏土,顿时被老爸注入了生命气息,变成一只大大的盘子或是其他什么物品。
就是老爸这种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对林璎以后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


03
作为父母,林爸林妈对孩子们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寻找生命乐趣,然后将这种乐趣变成人生的目标去追求。
林璎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她选择了耶鲁大学的建筑系。
机会的垂青,总是飘然而至。当美国国会同意越战老兵的要求,决定建一座越战阵亡者纪念碑,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林璎寄出了她设计的方案:黑色的花岗岩墙体,既像两面镜子一样,又像打开的书向着两边延伸,就仿佛用小刀在地面上用力划了个“V”型,一边指向林肯纪念堂,另一边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两墙相交处,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三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
设计稿寄出后,林璎就把这件事置之脑后。直到一天,同寝室友把她从课堂上叫出来,告诉她,别太激动,有个华盛顿来的电话找你。
林璎想当然认为,对方是问她一些技术问题,没想到是她的设计稿拔得了头筹。
可在林璎心里,那只是一次练习啊,那年她21岁。
就在那年,林璎第一次听老爸谈起了她的爷爷林怀民,她那个著名的姑妈林徽因及姑夫梁思成。
翻开姑妈好友费慰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一书,林璎惊喜地发现,原来姑妈也在耶鲁大学念过书,读的是舞台设计。
对于姑妈林徽因,林璎这样评价——
我看过她的很多作品,其中充满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对建筑学的热情,以及对现实冷静的思索。我从她的作品看到了她的内心,我想她一定是个对待现实非常敏感,对待艺术极端细致的现代女性。
 


04
言归正传,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嘲讽,你可真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拿了冠军。还有人将她的华裔身份上纲上线,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在亚洲发生的战争纪念碑,那对我们美国人岂不是太讽刺了吗?
林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超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
为了平息争论,全体评委再次表决,大家仍然一致认为林璎的作品是最好的。
1982年10月,纪念碑落成。竣工的日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在典礼上,没有任何人提到设计者林璎的名字,而且在典礼的节目单上,也只印着他人设计的“三个战士铜塑”。
争论的热潮,还未平息,林璎就回到了母校继续学习。要知,没有内在强大的力量,她根本就无法阻止自己心绪难平。好在,一切都过去了。1984年,林璎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就是美国建筑方面一个很权威的奖项。
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只有坚守自己的心灵,其作品才能感动世人,超超时代。
一次,林璎去科罗拉多休假时,结识了一位艺术经纪人兼收藏家丹尼尔.沃尔夫先生,信是有缘。1996年,两人结婚,有了两个千金。
林璎本人,不会说中文,但却把两个千金都送进了中文学校。难舍的中国情节,依然流淌她的血脉中。


2021年1月25日,夫君在家中去世。三周后,林璎就一头扎进史密斯大学图书馆的新项目中。
泰戈尔有句诗——
长日尽头,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受伤,也曾痊愈。
我们会受伤,但也会痊愈,经历过风雨后,我们会更加柔韧、坚强,送给正在阅读的你,感谢~~


长日尽头,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受伤,也曾痊愈。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