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馥春,名兰,字馥春。生卒年月不详。河北省遵化人。“幼年体素弱,顾好治技,研习数年,迄无所成。后遇徐明德先生习连环绵掌,稍窥门径。”“民元以前,遇保定汤君士林,汤为许占鳌先生之弟子,于形意、八卦、太极均有独到。于是约吾友姜君容樵同学太极于汤君,并得汤君赞许,结为金兰……”(见<姚(馥春)序>)1928年,受李景林之邀赴上海,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中华国技学会。后又与姜容樵等人成立了尚武进德会,期间兼任中央国术馆教员。1929年,浙江省游艺大会任监察委员。次年,与姜容樵合作编著《太极拳讲义》一书出版发行。姜容樵(1891—1974),字光武。河北省沧州人。幼读私塾,曾执教于江苏省第十中学。他在自序中写道:“余之习太极,始于民元。”然“则因环境逼迫,辍练者再。(姜氏曾弃武从文,撰写武侠小说,以图大成,相继出版了<当代武人奇侠传>十二册。怎奈反响甚微,转而继续研习武艺)犹忆数年前遇吾师(李)芳辰(名景林,字芳辰)先生,日相过从,于武当剑、太极拳之道,循循善诱,不惮烦琐。……幸于本年得先生允许,收为门下。”后又“与遵化姚君馥春同习(太极拳),授者为好友汤君士林。”1928年,于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后又发起组织健康试验社和击技试验社。1932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他力倡国术,主编《国术丛刊》,主持国术赛事活动,组织裁判人选。曾先后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嵩山少林寺、湖北武当山和山西蒲州等地走访考查。抗日战争期间,辞去国术馆职务,赴皖南大学担任文学、历史讲师三年有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坚持著述授拳。1953年11月,被聘为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武术副总裁判长。1953年任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总裁判。晚年定居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原张之江寓所,致力于整理遗文、编述新作。双目失明后,依然口述手演指导后学。他著作颇丰,先后编纂出版《太极拳讲义》《写真迷踪拳》《写真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刊》《写真太师虎尾鞭》《写真太湿水磨鞭》《写真鞭枪大战》《写真青萍剑》《昆吾剑》《少林棍法》《八卦夺门枪》《八卦掌》等书计28部。主要传人有姜宗毅、姜宗陶、张文广、沙国政、季远松、曹恭、杨邦泰、邹淑娴、卢永才、葛天生、沈仲初等。 
(附图为姚馥春、姜容樵肖像照) 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一书先后出现两个版本:一为南京某书局印刷发行,该版本笔者不知出版于何时,只查阅到该版本所介绍的拳架使用插图形式;一为1930年由上海武学书局出版发行,该版本使用姚馥春拳照,个别拳照由姜容樵补拍,推手由姚氏与其子士余合演。武术名家、社会名流及当时的党政要员为该书题词作序。其中,蒋介石题词为“自强之道”。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曾校对再版“南京版”、台湾重印“上海版”。拙文是根据山西科技出版社“校对版”进行介绍,特此说明。《太极拳讲义》前附姚馥春肖像照和姜容樵剑照,姚氏、姜氏序言各一篇,接下来便是为正文内容。 

(附图为'南京版’内页照片) 数年前,资深媒体人王跃平老师曾约笔者校注《太极拳讲义》一书,被婉拒。为什么呢?因为此书有些怪异。如果单从理法上讲,不可否认有一定水准,但同时又存在硬伤,可用毁誉参半来形容该书,故笔者才婉辞了王老师。今不妨对此著做较为详细的解读。该书《太极拳之源流》一文中写道:太极拳发展到民国时期“其流派大别为五”,分别是“唐朝许宣平所传者曰三十七式”、“俞氏所传者为先天拳”、“韩拱月……小九天”、“殷利亨所传者为后天法”、“张三丰所传者为武当派,又名内家拳三丰之术”。其中,著者对张三丰所传之术的传承状况介绍最详,大致脉络为:北宋张三丰至“明初传关中王宗。再传温州陈州同,至嘉靖间,传张松溪、张翠山,是名'温台派’,俗称'太极十三式’。松溪传吴昆山”等五人。又传一代,至“清初传山右王宗岳,数传至河南蒋发、陈长兴。长兴传广平杨露(应为'禄’)禅、陈耕耘、李白魁诸人。禄禅传其子……陈耕耘之子某以友谊资格传定州许占鳌,许兼习形意,为郭云深弟子。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的等。”“余(指姜容樵。由此可见,<太极拳之源流>一文必为姜氏捉笔之作)与姚君馥春以友谊关系,皆从汤君士林学……”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姜容樵太极拳源流观是建立在许宠厚说基础之上,又杂取众说的重新编排组合。请注意上文介绍的两个人:“王宗”和“王宗岳”是不同年代的人士。《太极拳讲义》中写道:所谓太极拳“内功”就是“内劲”,“演式时,苟能牢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注丹田、提顶调裆,则无不日见功效,循序以进,虽不中不远矣!”所谓太极拳秘诀就是“演式时循入正轨之要窍也。或疑掤、捋、挤、按之十三式即秘诀,否则披、闪、担、搓二十字亦即秘诀无疑。”“其秘诀有三:一曰全不用力。”“即为由始至终,不许用力。偶失之刚,即入歧途,变为外家。”“二曰无定式。即演式时,始终进退循环,绵绵不断。一犯停滞,即落旁门。”“三曰专一意志。意志者,心也。太极拳演式时,每一动作,一心一意,专注此式手足所至,心与意无不赴焉。所谓不用力而用意。苟有丝毫拙劲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即不能圆活灵通,意志亦不能专注。故心意所至,能使气血贯输全身。久练不辍,虽不用力,而有真正内劲。”所谓太极拳魂魄“即十三式,十三式即掤、摅、 挤、按、採、挒、肘、靠,进、退、左、右、中是也。”所谓太极、形意、八卦统一说,即“形意、八卦、太极,名虽三派,实为一家,三派合一,甚为恰当,即统名内家拳亦无不当也。”所谓太极拳“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这些论述既有继承,又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太极拳架练习之“无定式”说等,极为中肯,读者可资体会其中三味。太极拳四忌,即“忌用力蓄气”、“忌挺胸踢腰”、“忌松肩缩颈”、“忌动作停滞”;八要,即练习太极拳要“沉肩坠肘”、“贯顶调裆”、“叩齿舐腭”、“含胸松腰”、“纯任自然”、“内外相合”、“阴阳相济”、“动中求静”。这些练功法显然继承的是杨禄禅一脉太极拳理法要领,与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相吻合。该书记述的太极拳式套路共计九十式。
(附图为'南京版’内页插图拳照) 从书中插图不难看出,所绘之人拳架态势与杨传太极拳风格如出一辙。《太极拳讲义》一节,讲述的是各拳式的练法,分“名解”、“变动”、“注意”、“功用”、“讲义”五个方面进行详解。很明显该拳式套路和陈微明所记录的练法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姚氏、姜氏所述必为杨禄禅一脉所传。至于书中介绍的四象五行八卦等与太极拳相合相套之论,笔者不感兴趣,故不做多解。该书第十章所附拳谱之论,后注:“以上原文相传为王宗岳著,余与姚君馥春得乾隆时之抄本,复得光绪初年之木版本,与近世所传者大同小异,其理与法则一耳。”此处所谓“乾隆时之抄本”和“光绪初年之木版本”纯系子虚乌有,为著者所杜撰。著名太极拳史论家徐哲东一针见血的指出:“如姜容樵所称乾隆旧本,书中有武禹襄之文,则其缪可知矣。”而二水兄的评价更为具体,他写道:“所谓的乾隆旧抄本,实则是拼凑着王宗岳、武禹襄等诸家太极拳论,及形意拳论,另也夹杂戚继光、苌乃周等诸家枪谱、拳经的大杂烩。”故笔者对于此“大杂烩”之谱不再评述。下面对姜、姚二君的太极拳师承做一些探究。姜、姚二人均称同学太极拳于汤士林,其从学关系非常特殊,并非师徒之传,而是“结为金兰”,“以友谊资格”所授。汤得自许占鳌,姚氏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许先生得自广平陈姓,亦受自河南。”而姜氏则纪录为:“陈耕耘之子某,以友谊资格传定州许占鳌……”两位同一师门的著述者对许占鳌的太极拳师承居然说法不一致,这是本书的一大怪现象。那么,究竟谁说得较为恳切呢?首先,姜氏所言得自“陈耕耘之子某”,以及“以友谊资格”所教授明显经不住推敲,因为书中讲述的太极拳式、套路、练法、理法均系杨禄禅一脉所传,和河南陈姓之传迥然有异,其后介绍陈氏著作时将会做做进一步探讨,暂不赘述。由此可知,蒋氏所言传自“陈耕耘之子某”显然为杜撰。那么,姚馥春所谓“得自广平陈姓”中的“陈姓”指的是谁呢?姚氏难道真的不知道“陈姓”之人的名讳吗?仔细分析,该书文字于有意无意间却透露出端倪来。且看书中收录的一篇《陈敬亭太极拳说》,这答案就隐藏其间。《太极拳讲义》为什么会收录“陈敬亭”拳论,这位陈敬亭是何许人也?对于当代人而言,恐怕对这位陈氏知者甚少,可想当年在民国武林那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陈敬亭(1836—1928),名秀峰,字敬亭。清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何营村人。杨班侯姨表弟。先后从杨班侯、郝为真学习太极拳。《永年太极拳志》一书《陈秀峰传》中记载:陈敬亭“常游江汉间,自题其门曰'交益者三友’。袁世凯闻其名,延至府中,教其子克定拳。时技击家多宗之。……”1931年影印出版的《永年拳术》记述更祥,写道:“何营村陈秀峰,字敬亭。清诸生,学击技于杨钰(字班侯),得杨钰之道。常游江汉间,自题其门曰'交益者三友’,入读武经七书。袁项城(即袁世凯,他是河南项城人,故称'袁项城’)闻其名,延至府中,为其子克定传,近时击技家多宗之。民国十七年卒,寿八十二。”写到此,读者可能发现其中的玄机了吧。对,这位“定州许占鳌”的太极拳“得自广平陈姓……”当指来自广平府的“陈敬亭”。若非如此,姚、姜二君为什么偏偏收录《陈敬亭太极拳说》呢?但是陈敬亭的“陈姓”和那位河南“陈氏”没有任何血缘以及拳术传承关系,陈敬亭的拳艺得自于杨班侯,那句“亦受自河南”是姚氏想当然的一厢情愿。陈敬亭有太极拳抄本传世,比如姜氏所谓“乾隆旧抄本”中的一段话:“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贤不肯忘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就出自陈敬亭太极拳抄本。由此可见,所谓“乾隆旧抄本”中的拳论有的还抄自于陈敬亭所传。姚氏将“陈耕耘之子某”和“广平陈姓”,不分青红皂白的合“二陈”为“一家”,从而草草得出“亦受自河南”的错误结论。也就是说,姚、姜继承的本就是陈敬亭所传之“杨家太极拳”,却将“太极拳”的高帽子戴在河南陈家头上,从而编造出一段可以拔高自己辈分的师承说来。但是,拨开云雾终究能看见太阳,从书中介绍的太极拳套路理法等,可知许占鳌的太极拳得自于“广平陈姓”陈敬亭,“占鳌传汤士林”,姚馥春、姜容樵“皆从汤君士林学”,和河南“陈耕耘之子某”不存在任何关系。所以,该书讲述的“杨家太极拳”不存在“陈家拳”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姚、姜这种模糊太极拳师承、张冠李戴的做法不甚地道,故而使得他们的著作尽管不失一定的水准却为后世学术界所诟病。由此可见,尊师重道该有多么的重要!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