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蹄欣看拓荒牛” ——梅玉宝古体诗欣赏

 杉乡文书阁 2021-04-07

读梅玉宝先生的古体诗,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力求以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新时代的思想风貌,感受到其人文内涵底蕴的丰厚、诗意眼光的独到、生活触角的深远。他的古体诗或咏景、或状物,或寄情山水、或家国亲情,乃至于遇到一树梅花、一次邂逅、一片秋叶、一座雪山,均可落笔成诗,浑然天成。堪称物象千万,清新可赞,字节韵律,传递出天籁之音,令人击节赞叹。

最打动人的诗句,往往是信手拈来、布韵而成的诗。难得的是,玉宝先生于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提取心灵的触动和人生的经历,平中见奇,闹中取静,于大俗处发掘大雅,往往发人所未发,独出机杼;见人所未见,诗眼烁烁,特别是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人生的哲思感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融注到字里行间。其独到之处更在于他“用眼睛去发现山水的秀美,用灵魂去感知人文的深邃,用诗歌去吟唱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印象深刻。如这首《深圳之晨》:

晨光熹微启远舟,

雄鸡报晓唱不休。

莫教春梦空误我,

奋蹄欣看拓荒牛。

该诗从深圳的早晨写起,晨光熹微的清晨寓意年轻的深圳正如朝阳冉冉升起,雄鸡报晓,催人奋进,而“我”自当像拓荒牛一样,努力向上,全诗充满了画面感的意境和动感。朗朗上口的诗歌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染力,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深圳、热爱改革的赤子情怀。

追求诗的内涵、质地固难,但对于古体诗的创作来说,同样难、甚至更难的还在于平仄韵律的严格要求。人们对此常望而却步,难窥门径,更难登堂入室。纵观梅先生作品,我惊喜地看到,其诗了无以词害意、拘谨枯燥之感,而是发自内心地领受到其浓淡相宜、浅吟低唱、挥洒自如的万般情态,一副副平仄得体、动静得宜、韵律得当的美景诗歌顷刻呈现,能臻此境,实属不易。如这首《京西古道》:

山瘦桃花灿,树高鹊巢纷。

古道来客少,故居避世深。

迷路无人问,叩门有犬声。

蹄窝石上见,雄关壮精神。

一条古道,诗人在描述所见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自己内心之路,瘦山、桃花、高树、雀巢,诗人捕捉着经历古道时身边所见所闻的瞬间,“古道来客少,故居避世深。”用下意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寻求宁静的朴素情怀。行走在古道上,他试图从宏大的题材里,通过心灵过滤的场景依次展开,在这条古道上上找到心灵的归宿。“迷路无人问,叩门有犬声。”最后“蹄窝石上见,雄关壮精神。”诗人通过经历和体验,将场景幻化为诗性之源,实践了写这首诗的初衷:骏马踏印留痕,而“雄关壮精神”!雄关漫道,带来的是精神的升华,令读者为之一振。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执着于表象的古道描述,而是通过行走表达了一种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将一种风景升华成为美好的精神追求,令人感佩不已。这种类型的诗玉宝先生写了很多,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如《谒香山双清别墅》:

久伫双清墅,遥见香炉峰。

静翠听泉语,清幽不闻钟。

庭前万竿竹,堂后百代松。

推门音容在,遗韵自宗风。

此诗是诗人在参观香山双清别墅时所作,与一般的凭吊和怀念革命先辈诗不同的是,此诗并没豪迈激扬的表达,而是通过所描绘的宁静美丽的图景,如静翠、清幽、竹松,以静制动,反而激起了读者对风云历史的回忆和缅怀。“推门音容在,遗韵自宗风。”这种似淡实浓的情感表达,在婉约的描述中,更加体现了一种虔诚的深情,不仅表示对革命先辈的感恩和怀念,更表达了一种对党风血脉和优良传统的继承。由小及大,由表及里,展现了诗人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这是梅玉宝作为一位优秀诗人很重要的基因。

梅玉宝的旧体诗大体遵循格律,却不以格律束缚性情。他把人人皆熟悉、人人皆经历的平常生活落笔成诗,把生活诗化,也就是艺术化,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诗中感触到自己,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点燃了读者心灵的火花。特别是他的旅游诗中,对景物的意象有着深刻的情感投射,擅长在对自然的刻画中,用诗歌意象来透射出主体人生态度,使纯自然的景物就有了特定深刻的思想涵蕴。如《甘肃平凉崆峒山》:

千秋禅净地,嵯峨仰崆峒。

缟衣藏剑气,玄观聆松风。

丹崖道门近,赤壁古寺空。

天梯揽霞去,愈攀愈从容。

当下,旅游已越来越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诗人梅玉宝却能从旅游中的每一片景色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以景状物,融情于景,融情于物,情景交融,达到了一个审美的艺术境界。此诗十分贴合“崆峒山”之奇峻险,“天梯揽霞去,愈攀愈从容。”而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英侠和豪迈之气,从容地面对生旅途中的山高水长,展现了诗人的从容和博大的情感胸襟。这种旅行生活的日常也在美丽的修辞意义上得以延展,这也是梅玉宝的景物诗值得反复吟咏的魅力所在,日常的风景和乐观的襟怀,在诗中平衡于他试图抵达的意境,体现了诗人人生经历的丰富和高度的人文素养。又如作品《香屯野长城》:“民心筑得长城在,阶颓路断又何妨? ”在这种发问式的慨叹声中,我们感受到了“民心”的巨大力量,更体会到了诗人深厚的民本思想和平民情结。

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玉宝先生对人民大众的热爱、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对藏族同胞的热爱不时见诸笔端,令人感动于他的悲悯襟抱,仁者情怀。如这首《为援藏十周年纪念而作》:

流水十年间,不觉已苍颜。

忆昔身犹壮,回首诗欲燃。

出门绕圣殿,推窗见红山。

今宵情难禁,我心在高原。

诗人曾经从事援藏工作三年,离藏十年后,回顾十年前在西藏工作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时光流逝如水,从青年到中年,从满头黑发到两鬓斑白,想必在那片热土留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和回忆。“忆昔身犹壮,回首诗欲燃”,十年过后,此身不老,诗情燃烧,简单的一句诗,已然交代了一部心灵史,令人遐想无限。“出门绕圣殿,推窗见红山”,更是表达对祖国西藏的热爱,也表达了自己追求灵魂高洁的情怀。“今宵情难禁,我心在高原”,令人动容!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容颜有改,痴心不变,乐于奉献,甘作涧松,矢志不渝,全心躬耕,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是诗人对自己当年援藏事业的真实写照。梅玉宝先生的诗正是这样,既很好地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敏锐地表达了我的潜在意识、我的瞬间感受,又很好地处理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做到了生活心灵化与心灵生活化的辩证统一。如这首《亚东卓木拉日雪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峦披云彩峰著冠,

真容难现为哪般?

只因身在最高处,

足踏河山面朝天。

这无疑是我非常喜欢的梅玉宝作品,信手写来,自然流畅,充满新意,无论是意趣还是意境,无论是语言还是韵律,堪称上乘。诗人慕雪山之名而来,但看到的景象却是“峦披云彩峰著冠”,瑰丽的景象之下,雪山隐藏了它的真容,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寻隐者不遇”,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山为什么“隐”,“只因身在最高处”,由山到人,由人至心,由心外形于相,就是“足踏河山面朝天”!对立的因素融合在富有内涵的表达当中,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生命在追寻和仰望中体悟到一种至高之美的存在,大气和内敛浑然一体,每一个字中,都体现出诗人智性的思索和对人生的观照。

多年来,梅玉宝先生正是这样,醉心于精神的探索,醉心于纯净的高度,醉心于生活的体悟。如他诗中所说:“奋蹄欣看拓荒牛”,正是这种根植于深圳的“拓荒牛精神”滋养着他在诗歌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中耕耘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歌田园,我们期待先生写出更多精彩纷呈的好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