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砾斋笔记(421—440)
周公太
421、尊胜陀罗尼经幢又名唐幢,共二座,原立于虞山北麓兴福寺山门外寺路街西首两侧。用青石镌刻,均通高4.06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共九层。底座及幢身呈八角形,各层纹饰依次为:底层覆莲,二层四狮,三层莲花,四层如意云龙,五层云龙,六层素面,七层幢身八面陀罗尼经文,八层云龙,九层顶盖。其幢身上分别有唐代大中和宋代题记。解放后,曾于1957年8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损坏,1974年迁至县文管会保护,后按损坏程度合并成一幢,基本保持前幢面貌。1988年,仍置立于兴福寺门前破龙涧南畔空地。1991年,住持释妙生据原拓本,延请邑中雕刻家俞明宝重建后幢,与前幢并峙。系境内唯一仅存的唐代石刻经幢。上世纪八十年代,余曾住北门大街文管会后院,与唐幢相伴三年。
422、清王时敏《仿古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一开:仿宋赵伯驹《江皋秋色图》,工笔青绿山水,线条绵密;二开:仿南唐董源,水墨清淡,用细长圆润形似披麻皴法;三开:仿元倪瓒,墨色清润,浅水遥岑,萧疏简逸;四开:仿元赵孟頫《夏木垂荫图》,设色大青绿;五开:仿元黄公望,浅绛山水,林峦浑秀,多用披麻皴;六开:仿宋赵令穰《村居图》,青绿平远小景,云气蒸腾,优雅清丽;七开:仿南唐巨然,以破笔焦墨点苔;八开:仿元吴镇,用巨然法山顶多矾石,墨气沉郁;九开:仿元黄公望,设色清绿,草木华滋;十开:仿宋米友仁,峰峦起伏,山石草木均以水墨点染,为典型的“米点皴”。此册入载《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为国家一级文物。1968年8月由苏州过云楼后人顾榴兄妹捐赠。现藏市博物馆。
423、乾元宫兴造记碑,旧在致道观弥罗宝阁壁间,今藏市碑刻博物馆。据邑志载,宫址原位于虞山东南岭辛峰亭下侧,系宋元祐中海陵徐神翁弟子申元道所建,初名竹林庵,庵前有雪井。绍兴17年,道士喻抱元增葺,改名招真庵。淳熙间,邑人请于郡,用致道观旧额改为乾元宫。历史上屡有兴废,一度规模壮观,为江南著名道家宫观,咸丰时毁于兵火。此碑为宋崇宁五年(1106)郡人沈泂撰文并书,姑苏申屠宗震镌刻,内容记述乾元宫历史,涉及常熟山水地貌,社会民间风俗等,是研究常熟古代道教源流之重要资料。
424、瞿启甲((1873—1940),字良士。铁琴铜剑楼主人,著名藏书家、书法家。其三十年代初书法润例为:中堂、楹联分别为三尺三元、二元,四尺四元、三元,五尺五元、四元,六尺六元、五元,八尺八元、七元。屏条三四尺三元,五尺四元,六尺五元,八尺七元。横幅全幅同中堂,半幅同屏条。匾额一尺以内每字二元,二尺以内每字四元,四尺以内每字十元,四尺以外另议。横直幅同例。册页每方尺二元。团扇每柄二元。折扇每页二元,十六方为限,大者三元。双行不书。金笺加半,寿屏、碑版另议。
425、西门大街原常熟城隍庙前有庆历井一口。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曾氏之撰曰,城隍庙于明洪武中就东灵寺基改建,则此井在宋时实在东灵寺门外,且题字多佛教中语”云。今存栏系青石质,正八角形,每边长0.35米,孔径0.46米,内则有绳痕20余道,古朴异常。其上镌有题记六行,部分已泐不可辨。文曰:“常熟县积善乡居住信士沈谅并妻曾氏三娘男言与家眷等同舍钱开义井壹舍日用报四恩三有时庆历八年六月日题记”等。系常熟唯一有宋代题记之井栏。后填废,井栏移文管会收藏。
426、文庙元代圣旨碑,碑首正中镌“圣旨”二大字,旁对称浅雕四爪游龙各一条,四周绕以双线宽边框,框内满镌如意云霓纹,刀工精湛。内容一刻中统二年(1261)所颁禁止诸官、使臣、军马等驻扎于宣圣庙内,并不得在庙中进行审理词讼和聚众宴饮等。其二为至元二十五年(1288)所颁蠲免秀才一切杂泛差役,允许在籍秀才从事商业活动,并再次严禁使臣等官入庙非礼骚扰等。据《元史·选举志》载,元太宗六年(1234),在灭金取得燕京后,即采纳宣抚王楫之建议,将全国的枢密院改为宣圣庙,以示尊重孔子。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又多次下令保护庙学,以示重视地方教育。此碑高达2.09米,全文楷书。旧位于邑学宫戟门右侧。
427、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建成于咸淳间。历代屡修,但基本保持宋代面貌。清光绪中修塔,曾发现有铭文之砖,惜未见注录。抗日战争初1937年秋,日军飞机轰炸塔前小学,震坏方塔底层之副阶。河东镇镇长陈某借整修为名,擅自将副阶木构悉数拆卖,所震塌无用塔砖则倾堆于塔基之旁。1946年春,邑人沈迟偶从金石家庞士龙先生处闻知塔砖上可能有铭文,遂与朱瑞庵同往塔下寻觅数天,果然获得铭文砖二三十块。经统计,有三类题记。一:正面楷书“崇教宝塔”四字;二:正面楷书“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侧面有边款某乡某人发愿施财舍砖多少片等。如一残砖上书“×××乡嵎山里清真宫土地界县衙东街北××,×××妻李氏大娘施己财造宝塔砖三千片保扶身位”等字;三:正面书“募众造塔祝延圣寿保国民安砖”等。
428、倪瓒(1301—1374),元代名画家。因出生于无锡地区富豪之家,雄于资财,故喜与三吴名士往来。后社会动荡,遂卖庐散资遁迹于村舍寺观间,有“倪迂”之称。其之《丛篁古木图》,系为都司刘元晖旧作,明洪武二年(1369),其69岁高龄时,又与刘元晖、乡教授张德机等人雅集于高士良常家,应元晖之请,复题七言诗一首及跋记于画上,以寄友情。画面以秃笔绘枯木一枝,丛篁相伴,充溢秋冬萧瑟苍茫之气,风格特异。另有梅隐叟诗跋一篇。此画在清晚期为工部郎中常熟曾之撰所得,并请苏州怀米山房摹刻于此石,真迹则在解放后为南京博物院征集。石刻旧在曾氏虚廓园。今藏市碑刻博物馆。
429、程慈(约建国前后卒),字焕慈,号遁林。邑画家。毕业于苏州美专,留任国画教授。擅花鸟山水,1925年夏返里后闭门不出,以笔墨自娱。其三十年代初润例为:翎毛果品、花卉草虫和山水走兽三种,堂幅三、四、五、六尺,分别为每尺四元、三元、五元。屏条均每条照堂幅减半。炕屏再照屏条减半。册页每尺四元、三元、五元。折扇同上。手卷每尺四元、三元、五元。琴条同上。
430、市碑刻博物馆藏《太平天国报恩牌坊碑序》石刻,宋体楷书,首行为“报恩牌坊碑序”6字,全文17行,足行41字,共391字。其内容记载太平军入城后所采取“平租庸之额赋,准课税之重轻”之赋税政策,及市集上呈现的人民安居乐业繁荣景象等。系国内仅存数件太平天国珍贵碑刻之一,对研究太平天国苏福省政权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按:现存其碑为青石质,右上角略损。无撰书者姓名,然据民国间金叔远先生考证,系太平天国举人唐市谭小石撰文并书丹。为国家二级文物。
431、清道光十九年(1839),苏州曹载奎氏将其所藏商周秦汉青铜彝器60件,按图镌之于石,世称《怀米山房吉金图》。咸丰初,原器售归张云岩,太平天国陷吴,器物及石刻俱散。民国十一年(1922),南陵徐积余以石之拓片重新印行,后又为苏州卞钟铭尊汉阁翻刻成条石。1930年,常熟收藏家沈彦民请表兄庞北海作缘,向卞氏购得原石后置于其新构“澄碧山庄”。该石所摹刻铜器均记尺寸、铭文并加释文,上有清代学者张廷济、阮元、叶志诜等人作序或跋记,历来为金石家所重视。著录于《前尘梦影录》、《中国美术辞典》等书籍中。该石刻原套共35块,今尚存33块。1986年秋由余从山庄旧址市第三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征集至文管会保护。
432、《天文图碑》,系明正德元年(1506年)常熟知县计宗道在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刻天文图遭到严重磨损的情况下,重新命工摹刻而成。分图及跋文两部分。上部为天文图,四周布以云霓纹。图上线条、星点、十二层次及部分星名至今仍清晰可辨;下部为计宗道手书杨子器所撰跋文,内容为论述天体起源、介绍普天星象中星官数与恒星总数,说明图翻刻自苏州府学之宋代天文图并据《甘石巫氏星经》订正了原图星位缺乱之处。该图是继敦煌星图、新仪象法要星图和苏州天文图之后的又一重要石刻星图,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碑原在邑学礼门东侧,一度遗佚,1973年7月发现于学前小学内,现藏市碑刻博物馆。
433、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人,王士桢甥婿。清康熙18年(1679)进士,官至翰林院赞善,28年因在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长生殿》演出而被革职。其擅诗,作品主张严肃峻刻,为清代六大家之一。其虽罢官家居,诗名盛海内,但一日偶见冯班所著《钝吟诗稿》,却为冯诗所折服,竟专程至常熟虞山脚下穿朝服下拜于冯班墓前,焚刺称私淑门人。后乾隆间其孙赵頵出任昭文知县,于冯班墓前立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高山仰止”,明柱上镌“不忘奕世师门,仰承祖志;幸得此邦学道,肃拜兄型”楹联一副,传为艺林佳话。
434、《五代彭城钱君义亡妻殷氏夫人墓志铭》,石质。1973年11月虞山东北麓出土。志文载夫人其先汝南郡人,祖代兴隆,蔚为盛族。大父皇雅,不仕。祖皇庻,中吴罗城四面巡捡使累充镇遏使。父皇诠,金马都队将。年二十归于彭城钱君义,不幸以开运二年(945),岁在乙巳五月二十九日遘疾终于长洲平原私苐,居炎凉三十一载。以其年六月二十日,附葬于常熟县隐仙郷翔鸾里。有子二人:长曰昊八,年八岁。次曰郑九,四岁。虑寒暑易改,桑田或迁,请志贞碈。按:此志亦可证五代吴越国奉中原正溯,使用后晋开运年号。按:墓主应卒于长洲(今苏州),归葬于故里常熟虞山北麓。
435、常熟莫城黄土山及张桥嘉菱荡良渚文化遗址先后发现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出土过玉琮、玉璧等礼器。而练塘之罗墩遗址则科学发掘于1993年,不仅出土了以神秘玉龙等玉器为主的数百件随葬品,并通过碳14测定距今为5250年左右,为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良渚文化高台墓葬遗址之一。按:此高台墓地,绝类土筑金字塔,均是由人工堆土经过层层夯筑而成,在当时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良渚古人要完成如此浩大之工程,其艰巨当可想而知。
436、邑志载,泰昌元年八月,为避光宗朱常洛名讳,曾将常熟县名改为“嘗熟”,天启即位还原名。《明史—地理志》载:苏州府领州一、县七,常熟属之。又云:万历末,避讳改曰嘗熟。按: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1620年8月28日),皇太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但九月初一即驾崩,史称一月皇帝。后泰昌年号延用到年底。关于常熟改名嘗熟,似昙花一现,仅见于文献记载,是否有实物可证,尚须进一步考古研究。
437、1993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分册之“历代文物收藏”类中,共收录自宋代米芾至现代赵万里26人,常熟有清代瞿镛1人。在“古绘画”类中,共收录自西汉《马王堆帛画》至清代罗聘《人物山水册》99件,常熟有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王翚《重江叠嶂图》卷、吴历《静深秋晓图》轴3件。在“古写本”类中,共收录自唐代写本《切韵》至清乾隆内府抄本《四库全书》计10种,而常熟则有明代赵用贤脉望馆抄《古今杂剧二百四十种》及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东家杂记》2种。常熟在历史上号称江南收藏半壁江山,从此书可证。
438、跨城南朱泾村斜泾有照山桥 ,又名下斜桥。清康熙钱陆灿《常熟县志》载:“下斜桥,崇祯间祭酒许士柔建。”清代曾修。抗日战争中,桥栏被国民党军队拆毁。今存桥系东西走向,单孔拱形,用13节花岗石拱板构成,中宽3米,矢高3.65米,全长20米,拱梁上镌“照山桥”额,两侧明柱上均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联。桥堍北侧有明代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之墓。
439、流传至今的近代民间商户代价筹、券以民国时期居多,清代者甚为稀见。市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仇智远曾于1999年3月捐赠市博物馆两枚清代常熟地区制作的钱筹。其一为东周市镇郑合顺竹筹,正面阳刻“当制钱贰伯文”、“郑合顺”,背面下部镌“东周市镇”。在近顶端部打一圆眼,用于穿绳,正面眼之上端又有墨书“庚子”(1900),背面有墨书“三十九号”等字。二为东唐市永春典当竹筹,正面阳刻“东唐市永春典当钱贰文”,背面下部钤印墨书“永春典”三字,近顶端部亦打一圆洞。按:从其款识及形制,当为清代民间商号所行用。
440、《唐故渤海吴君故夫人殷氏墓志铭》,1984年11月虞山北麓桃源涧出土。其志文载墓主“大中十四年,年卅有六,无何遘疾,八月初四日而终,十一月九日葬于虞山东北海坟陵西北五百步先贤墓之次”,此语当值得研究。按:志文称其墓东南五百步处虞山之东北有“海坟陵”,而旧志均无有关海坟陵的记载,且只有具有帝王地位的墓始可称陵。唐时一步为长度五尺,据此推算,其方位正约当在辛峰亭一带。按齐女临终前曾说“妾闻虞山之巅,可见东海,乞葬于此,倘魂魄有知,庶几一望齐国也。”少姜为齐王之女,墓当称陵。海坟陵所处的山峰方位在虞山诸峰中正距海为近,“海坟陵”或即“海魂陵”之吴语转音。

兴福寺前唐幢

文庙元代圣旨碑

太平天国报恩牌坊碑序

照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