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金色年华554 2021-04-07

汉末群雄系列之张杨(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到张杨,属于三国群雄里配角中的配角,很少会有人深入了解他。大多数人知道张杨,基本都是因为与吕布关系要好,因为这层因素才顺带着知道有这么个人。其实呢,虽然张杨实力并不强,但作为汉末诸侯中少数得到《三国志》立传的一员,他的经历也很有意思。本期开始,汉末群雄系列便轮到张杨登场了。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张杨重大事件之一——并州武勇,西园军司马

张杨(?-198)字稚叔,并州云中人。根据其本传记载,张杨因为武艺高强而闻名当地,被并州刺史任命为武猛从事。从事这个官职很常见,是从属于州郡长官的幕僚、助手,所以顾名思义,武猛从事便是帮助刺史处理军务的助手。

能够成为刺史的助手,说明张杨大概率并非寒门出身,至少应该具备一定文化水平。

中平五年(188)二月,以郭太为首的白波军起兵,进攻河东、太原等地。三月,匈奴部落之一的屠各胡也趁乱进攻并州,刺史张懿战死,丁原继任并州刺史。

自黄巾之乱起,东汉的战乱就接连不断。想要平叛当然要依靠军队,所以大将军何进权势不断增加。为防止外戚权力过大,汉灵帝于中平五年八月创立西园八校尉,向各州郡征集精兵强将,建立了一支直属皇帝本人的军队。

汉灵帝自封无上将军,但皇帝当然不可能亲自带兵,所以把这支部队交给小黄门蹇硕带领,封其为上军校尉。另外七校尉里,最有名的当然是袁绍和曹操了,这段历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汉灵帝虽然昏庸,但对东汉帝国仍然具备有效控制,所以命令一下,各地也只能按照分摊指标向朝廷派兵。其中并州刺史丁原派出的就是张杨。张杨带着一支并州兵来到洛阳接受蹇硕的指挥,并被任命为假司马。能够得到在皇帝直属部队任职的机会,显然张杨是被丁原相当器重的。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驾崩,失去靠山的蹇硕很快被何进杀掉。关于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与蹇硕、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之间的恶斗,在何进篇笔者已经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且说蹇硕死后,西园军自然落入大将军何进掌控。何进对于其余的宦官怎么处理却举棋不定。犹豫良久,何进采纳袁绍等人建议,派人到各州郡集结军队,再让这些军队开进到洛阳外围,营造舆论声势迫使垂帘听政的何太后来诛杀全部宦官。

何进的下场大家都知道,因为自己的昏招最终使得张让等宦官狗急跳墙,以自己身死的代价引发了十常侍之乱。

《三国志·张杨传》载:杨复为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馀人,因留上党,击山贼。

当张杨受命回并州募兵时,十常侍之乱还未发生,张杨募集到一千多人后,正逢上党郡出现山贼,于是张杨先带兵征剿山贼。就在这期间,何进死了。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何进

张杨重大事件之二——丁原之死

何进死后,董卓随即进入洛阳。需要注意,董卓向洛阳进军正是因为何进的命令,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几路人马也在向洛阳进发,其中并州刺史丁原也是其中之一,而他之前已经被何进拜为执金吾。也就是说,当张杨前往洛阳时丁原在并州;当丁原向洛阳进军时,张杨则被留在并州。这绝非巧合,应是丁原为确保并州安全而进行的安排,可见张杨在丁原军中的地位很高。

丁原的并州军显然是董卓专权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为铲除丁原,董卓收买了吕布,后面的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

丁原死后张杨做了什么呢?

《三国志·张杨传》载: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

张杨为什么攻打上党太守?史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如果直接看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成丁原既死,并州大乱,张杨在趁火打劫扩张势力。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原因很简单,天下大乱是有个过程的,并非董卓上台第一天起各诸侯就开始互相攻伐,至少直到讨董联军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名义上关东各州郡还是联合在一起,没有发生内斗。更何况此时的张杨只是个假司马,官职太低,就算他打下地盘,也不可能得到董卓掌控的朝廷任命,反而还会落得叛军的名声。

在这种情况下张杨却还是发动了进攻,原因只可能有一个,这个上党太守是亲董派。想必因为丁原被害、吕布投董的原因,并州内部会有一场撕裂,在亲董与反董之间,会发生激烈冲突。

不过张杨毕竟才一千多人,壶关又是有名的险要,所以并没能攻下,张杨又转而攻略其他各县,募集到数千人,等待时局变化。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丁原

张杨重大事件之三——关东联军,背叛袁绍

初平元年(190),关东联军成立,各地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进军至河内郡,张杨率兵投奔,同时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也来联合,于是张杨同于夫罗一起驻扎在漳水。

南匈奴当然不可能因为董卓乱政这种理由参与联军,他们在乎的只是自身利益。眼见关东联军畏缩不前,于夫罗看透了这帮乌合之众,便把刀锋一转,挥师攻向盟友袁绍、张杨。

匈奴人倒也没把袁绍怎么样,却在混乱中把张杨给劫跑了。

《三国志·张杨传》载: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麴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渡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这段记载非常怪异。先说绍、杨不从,结果匈奴单于却“执杨与俱去”,袁绍派麴义追击,在邺城南部击败匈奴叛军,可是于夫罗竟然继续带着张杨一路逃到黎阳,还跟渡辽将军耿祉打了一仗。经过这些,董卓又任命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相比之前的区区假司马简直天地之差。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当时的张杨连个像样的官职都没有,司马还是代理的,有什么重要价值让匈奴人一路劫持着不放,就算吃了败仗逃跑也不离不弃?我们看不到这种必要。那么换个角度去想,“执”这个字非常值得推敲。表面来看是绑票,可作为人质却没什么价值,那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绑架、劫持,就值得怀疑了。

笔者认为,张杨并非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被绑架,而更像是被于夫罗威胁着一起背叛了袁绍。类似于马腾、韩遂做叛军的起点,他们也是被胡人绑架之后被迫加入叛军,却越做越大最后反客为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张杨也是如此。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于夫罗

以此看来张扬似乎是个没有底线,在大家讨伐董卓时背后捅刀的小人?非也。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载: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浮等闻馥欲以兾州与绍,自孟津驰东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己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馥不从,乃避位,出居赵忠故舍。

这段史料讲的是袁绍逼韩馥让出冀州牧,韩馥的部将赵浮、程奂先是领兵与袁绍对峙,然后为韩馥分析形势,苦劝其不要放弃,但韩馥最终还是让位给袁绍的经过。

需要注意的是,这件事发生在191年,距离关东联军成立已有较长时间,而且追击于夫罗、张扬的袁绍部将正是韩馥军叛将麴义。也就是说此时的关东联军内部早已互相争斗起来,袁绍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光芒万丈的诸侯领袖,他的真实面目已经展露无疑。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于夫罗背叛发生在袁绍夺取冀州牧之后,所以并不存在讨董联军前线拆台的情况,充其量是各为其利而已。见识到袁绍对待韩馥的手段,张杨对袁绍必定心怀疑虑。所以,当南匈奴单于发动叛乱后,张杨也半推半就地加入其中。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张杨重大事件之四——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背叛袁绍后,于夫罗与张杨先被麴义击败,但随即又在黎阳击败了渡辽将军耿祉,力量得到恢复。这时袁绍也无暇顾及张杨,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幽州的公孙瓒身上,两人新仇旧恨交织一起,正打得不可开交,于是张杨得到了喘息机会。

张杨脱离袁绍,很快就得到董卓的橄榄枝,被任命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相较于之前的假司马,毫无疑问是火箭提拔,这背后的原因,无非因为张杨手里有兵,又跟袁绍作对。虽然张杨之前参加过讨董联军,但白捡的官职谁不要呢,毕竟有朝廷任命,腰杆才硬得起来。

河内郡的位置很有意思,此地属司隶校尉部辖区,却在黄河以北,北面与并州、冀州接壤,南面又与河南尹、洛阳隔黄河相望。董卓将张杨安置在此,显然有把张杨当成与袁绍之间缓冲地带的意图。

这倒不意味着张杨从此成为董卓的附庸,毕竟关东各地已经没有董卓的市场;至于讨董也只是一句口号,大家只求面子上过得去就好,至于实际,还是靠拳头,各说各话。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上)

也就是说,得到将军名号、太守地位的张杨此时才真正以一方诸侯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