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吗?

 正心正举 2021-04-07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南怀瑾的这句话一针见血,让人拍案叫绝。谁的人生不是如此?纵使秦皇汉武、英雄豪杰,概莫能外。

南怀瑾还说: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什么是自欺?

自欺是用令人愉快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看上去很美的「假象」去掩饰事物的「真相」,去逃避自己真实面目的行为。

例如某次考试,由于你的失误,把一道本来能做对的题做错了。于是你比第十名的总分少了仅仅一分,成了第十一名。

所以你就认为:「其实我应该是第十名,那道题我会做,不就是不小心做错了嘛!我的实力应该在第十名之上。」

这时,你就是自欺的。因为你的貌似合理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你仅仅看到了自己的失误,却没有想到他人也有可能失误。

说不定第十二名涂错了答题卡,才落在了后面。可能你的实力仅仅只能排第十二。

你通过自欺实现了自己的不太过分的期望,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仅仅是通过自欺消解了自身的焦虑。「掩耳盗铃」也是自欺很好的例证。

掩耳盗铃

人们习惯于用各种办法麻醉自己,逃避实相,逃避真实的自己,如: 幻想、希望、成功、心灵鸡汤、房、车、高学历、酒精、性、毒品、整容……还有些人把自己的人格寄生于某个权威,有意识地装作自己只是听命于权威的工具。

因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便可以轻松的推脱责任, 好像背后有一种外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支配着他,好像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所以说这类人「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启迪多元思维

人为什么会自欺?

人生有两种选择:

1.选择做一个真实的、空洞的、孤立而虚幻的、清心寡欲却无所作为的「真我」。走这条路的人属于「诚意正心」者。儒家经典《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选择用丰富的内容和经历——即私欲,来充实人生,美化人生,但必须以牺牲自我的独立性和「真我」为前提。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自欺之路」。

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或者无意识的选择后者。我们总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实,那些无量、无穷的希望,都只是欲望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让我们陶醉于其中。比如,我梦想当演员,但我不是个演员,所以,我是分裂的,我活在自己制造的「假象」之中。

从根本上说,自欺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的「劣根性」。

人在骨子里就是一种自欺的动物。人们总是要假装相信某些东西。比如,大部分人会认为名牌手机、奢侈品就是高品位的象征;考上公务员这辈子就高枕无忧了。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天真的以为只有把某个对象「当作自我看」时, 我才是「真正的自我」。

尽管我们或深或浅地能感知到对象并不是真正的我,自己也是有能力拒绝诱惑、反抗权威、直面真相的。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拒绝一切外物对我们的塑造束缚异化内心便会感到极大的空虚和无奈,感到自己犹如一个空壳,孤苦无依,有种失去全世界、与世隔绝的恐慌感这就是弗洛姆和汉娜阿伦特在那些平庸的纳粹追随者们身上所发现的逃避自由现象的人性根源。

自欺的面具

「自欺的面具」戴太久,便会与自身融为一体,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雨果

正心正举

如何从自欺走向真诚,把握自己的命运?

康德说:「自欺是人性中的根本恶。」

既然是根本恶,便意味着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少伤害」。能达到此功效的唯一的方法便是——忏悔。

忏悔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不断深入的无限过程,只有走一条不断反思、不断怀疑之路,人性才能越来越真诚。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亦是此意。

何谓不断反思?

反思分为「知性的反思」和「辩证理性的反思」。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晓芒在《自我意识的自欺本质》中说:

知性的反思是一次性的,他反思到自己当初的一次选择就止步不前了,但对这个选择本身是不反思的。比如说,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自己幼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但一个具有辩证理性的人,就能够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对这些天经地义的教条产生怀疑,把自己从这套道理中剥离出来。他意识到,尽管他长期认同于这套道理,甚至将其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套东西毕竟是由他人准备好灌输给自己的,未经检验,于是他选择反思它,检查它,怀疑它。

知性的人只知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而具有辩证理性的人却知道,当我「是」一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已经不是」这个东西了,因为它既然由我自己「是」起来,我也就可以不是」它,而且批判它。

但辩证的理性并没有先见之明,它不可能避免犯错误,而只能在犯错误中反思错误、纠正错误。站在一个超越当下现实的高度,反思和批判这个现实, 改造和重建自己的对象世界。

如果拥有梦想也是一种自欺,那是否要有梦想?

对于一个已经具备独立人格和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人来说,一切梦想都带有某种自欺的性质,一般来说,很难判断这种性质是好还是不好。

但梦想是一定要有的,只不过梦想不再是一个终点,而是怀疑之路上的暂时歇脚之处,是一连串的暂时的目标。

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人是否要有梦想,而在于对任何梦想都应该抱一种反思的态度、审查的态度,乃至于事后应有一种忏悔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并不妨碍我为之赴汤蹈火,因为我们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世俗的功利,而是为了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

真正的自我其实既不是欺骗者,也不是被欺骗者,而是自我的观察者,是永无止境的忏悔者。

所以,通过忏悔,人的自欺过程就成为了人寻找真我的无限的过程。这一过程永远不会有最后的结果,但能够使人格日益深刻,使人性日益深化,使人生日益真诚。

拨迷见智

自欺是人性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只有正视这一「自欺结构」,承认它、反思它、批判它,才能在动态中建立一种独立的人格模式,找回「真我」,走向自由!

开启自在之门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但我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要时时和自己战,一直拷问到死灰。」

他意识到,自己只是由旧时代跨向新时代的过客,发现自己身上同样背负着旧传统、旧道德这些古老的鬼魂,中了庄周和韩非的毒,于是便有了《狂人日记》里那一声撕心裂肺的高喊——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鲁迅毫不留情地对自己进行严酷的「精神苦刑」,他始终致力于突破旧的精神法则和世俗的功利主义,以及人自身的心理习惯,以期达到自我更新、日益真诚的目的,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识。

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症结所在,同时也在于他直面人性自欺的本质,认识到了人自身的局限与潜能。

人只有不断地在自欺中进行反思,认识自己,明心见性,方能开启自在之门!

Q:你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吗?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