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和我之间永远隔着亲切?

 正心正举 2021-04-07

为什么有的朋友离你很远,但每每想起,就可以轻易地问候。

而有的人即便与你同一个屋檐下相处,却说不上一句贴己的话。

这就好像有的人与你一见如故,而有的人就算擦破了肩膀都换不来一个回眸。

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不是因为年龄或社会阶层的差异,而是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必是甘愿交出自己,放下自我走进他人的世界,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之中了解他人的真实需求,这就是同理心。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它是情商(EQ)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商一般包含五个部分: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自我激励、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就是指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在别人身处悲伤、沮丧、绝望时的安慰,而同理心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

在亲密关系中,同理心表现得尤为突显,因为只有心与心的陪伴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开始。

在你深陷在悲伤、疲倦、无力改变的糟糕境遇中,那个人也许不能帮助你任何事情,但你哭的时候他也会难过,你笑的时候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明媚的,这属于深层的同理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感受到同理心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

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哭闹的小孩,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想:又是个熊孩子,他的爸妈怎么教他的?

而当你用同理心看待他,就可以理解到,也许你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也一样,小孩对情绪的爆发几乎是不管不顾的,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远远无法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有心理医生说过,婴儿的每一次啼哭都表示,此时的他正遭遇着他有生以来未有过的痛苦。

此时的你如果有足够的同理心可以摸摸他的头问他怎么了?

你心里的所想会通过眼神的流露和言语的表达传达给他,你的亲切也许会让他感到好奇,也许会让他感受到暂时的温暖而停止哭闹,这些都比你在一旁无声地诅咒或者嘟囔着抱怨要强得多。

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有理皆在人心,而人从心出发才能发现此理,人人通此理又能借此通心。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这里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指的就是同理心。见到小孩要掉入井中,就算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哪怕是仇人的孩子都会想着去拉住他。这是一种当下的反应,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共情心理。

启迪多元思维

同理心为什么得以可能?

从科学角度来看,同理心的神经机制是镜像神经元对外部情境提供一个内在的模仿,它们会经过人的脑岛,把讯号送到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提供所观察到表情、感受到的情绪感觉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部分,比如做出同样的表情和产生相同的情绪感受。

 镜像神经元 → 脑岛 → 边缘系统

这也就使「别人的痛苦成为我的痛苦」成为可能,即「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镜像神经元不仅仅帮助我们通过别人的外在表现了解别人的意图和情绪,同时,还可以执行「自我辨识」的功能。一个人不仅要与人共情,还要对自己共情,对自己要有同理心,才能宽恕自己,而宽恕自己才能宽恕别人。镜像神经元帮助加速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 这是同理心的开始。

正心正举

如何培养同理心?

1、不强加个人意志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要真正关心他人的心情和内心需求,这样才能成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一旦与人接触,就必须舍弃一切为己服务的想法,需将自己置于人际互动之中,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开启并维护良性的人际关系。

2、懂得克制

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发挥并应用理性解决问题。

因为一旦我们自己产生了恐惧、愤怒、焦虑,就无法将注意力分散到他人身上,或者正在进行的事件上,这时候他人的角色就消失了。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关注到事情本身,同理心在平静的心境中生成。

3、设置限制

同理心不是漫无边际的,因为真正发挥同理心是需要耗费我们的时间和心力的,而真正地更全面地去理解一个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需要适当地运用我们的能量,同理心也是一种向外传递的能量,如果随意挥霍,如果没有得到最初期望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妄的悲伤和气愤之中。

同理心不是乱放的慈悲,它是有伸有缩的,作为了解自己、发觉人生真谛的方式方法。

拨迷见智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说:「在理解别人、欣赏他们所处的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随着把同理心带入以别人为中心的观点,我们的问题就不会被夸大,或看来如此难以克服。我们的世界拓展了,变得更复杂,但也更有趣了。我们不受约束地探索这个世界,唯有深入别人的生活,才能产生自我改变的力量。这就是同理心的力量。」

开启自在之门

有同理心,真正的爱情才存在;有同理心,亲情才得以延续;有同理心,友情才可以被不断延展,吸引不同的与自己为友。

同理心是一种此在之所以存在的依据。

当我们追求各种外在的声名、荣誉、权力时,我们必须用同理心去回忆这些在我们过往的生命中是否是缺失的,那些缺失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心中的烙印?我们寻找与自己相似的朋友、伴侣的时候是不是因为他们能帮我们填补心中的缺失或空虚,而这些缺失和空虚是如何造成的,我们为何会需要另一个灵魂来弥补我们灵魂的缺失和空虚?

这些,皆可以借同理心的指引使我们更懂得自己,也让我们更懂得世界。

Q:为什么你和我之间永远隔着亲切?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