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了这么多,怎么还是不幸福?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李志阳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我们身处物质主义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及市场营销人员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你拥有越多,就越幸福。

于是我们努力工作,拼命挣钱,企图累积更多金钱和物质财富;广告商、市场营销售人员等物质主义的支持者们更是发展出蛊惑人心的消费文化,推出种种策略,推动社会没完没了地消费。

然而,研究一再表明:金钱和物质财富并不能使我们更加幸福;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诫我们:对金钱和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及其背后的物质主义是我们一次又一次陷入危机的根源。

内观己心

《牛津英语大辞典》(OED)将“物质主义”的一般词义定义为:“热衷于物质的需要和欲望,忽视精神需求;一种完全基于物质利益的生活方式、观点和倾向。”

我认为物质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获取和花费的兴趣,对物质崇拜,给物质财富赋予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外察世界

奢侈品是幸福的来源?

我们通过我们消费的产品来界定自己的身份,我们拥有的财富成为我们身份的延伸,这叫过度延伸的自我(overextended self)。

物质主义者往往通过财富的质量和数量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成功。

在顽固的物质主义者看来,财富的首要价值是给其主人赋予地位,展示出主人希翼的某种形象。他们仅仅通过一个人对能帮助塑造其理想形象的产品的占有程度,来判断他是否成功。

美国曾做过统计,虽然超级富豪表示感到幸福,但是马赛人过着缺乏消遣设施简朴生活,他们住在简陋的草棚里,既没有电也没有水,也感到同样的幸福。

所以,奢侈品并非是幸福的来源。

启迪多元思维

伊斯特林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的:

一国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在跨国比较中,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

而贫穷国家的民众,一旦基本需要满足后,额外的收入和财富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极其有限。

所以,钱多不一定幸福,相反却提高了人的欲望。

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区分了三种不同存在层次:拥有、作为、存在。

“拥有”是存在的最低层次,处在这一层次的人们,热衷于积累财富。

处在“作为”层次的人,热衷于生活方式和活动,而不是热衷于物质财富和金钱。

处在“存在”层次的,也就是最高层次的人,从他们的真实自我而不是“拥有”和“作为”中获得满足和宁静。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自我接纳、形成和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参与社会是心理健康的基石,赞同人们会需要一些基本水平的食物、居所和衣服,但同时认为,持续改进这些基本需求需要的努力,会影响心理健康。

正心正举

正心:购物不是享受 更填补不了欲望

鲍德里亚说,在消费社会的时代,人们对物的消费并不止于“对物的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在物的象征价值层面,进入“对符号的消费”,就是品牌、技术为商品带来的价值经常远高于它的真实价值,物的“真实”被物的“符号”取代了。

“消费行为”远不像媒体和电商联手鼓吹出的那样——人们可以在私领域享有个人自由、正视人的欲望。

相反地,消费对人们形成了某种精神驯化,人们难以遏制的欲望被商品的象征价值不断激发着。

于是,资本便可以把“生产时代”慵懒的、被动的生产力通过人们的欲望调动起来,成为新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经济秩序。

其实买到什么都不能真正填补内心的渴望,因为,消费从来就不是一种享受,全民狂欢购物的表象背后,实则体现了消费社会的符码操纵。

广告等大众媒介通过无意识地诱劝制造了消费欲望;而看似自主的消费行为反映了消费意识形态对人的驯化。

正举:内心丰盈是快乐之道

幸福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很难准确描述,但是我们看到幸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就是幸福。

对于许多人来说,幸福是一种与愉悦体验有关的稍纵即逝的情绪——“温暖的情绪反应”。

哲学家罗素认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

也就是说从心出发,给予人们和自然深切的关爱是最主要的幸福之源,如此才能让人们在这个物质化如此浓郁的世界里得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虽是一种比较,更是一种知足。在人生的道路上,人要有所追求,又要有所满足,所以说知足常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只有心灵安定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高情雅致,这是超出世俗的幸福,不以物使,不为物役,天地何可不乐?

正如布雷默所言:“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拨迷见智

罗兰说: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开启自在之门

身富不如心富 心贫甚于身贫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要重构健康的幸福观。

我们要以思辨的理性思维为指导,既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快乐,更要重视精神的幸福,以中道的原则来平衡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与不及。

其实幸福是更持久的东西,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始终存在的深沉情绪,而不是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

正如白岩松所说:“当下的时代,平静富足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