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识成智:让心灵从镜子变成水晶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冯瑞卿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鸭兔错觉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串连贯的影像构成的,在上面这张图中,假如你看到的是兔子,那么你的脑海中出现的下一个情景,会是一望无垠的草原。

因为以往的经验以及思维的逻辑会告诉我们,兔子通常在草原上活动,两者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假如你看到的是鸭子,那么你的脑海中出现的下一个情景,应该是在森林的湖畔,因为鸭子通常在湖中觅食。

但这张图在本质上既不是兔子,也不是鸭子,它在物理空间上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为构成的一幅画而已。

假如一个事件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表象,我们在该事件同一范畴内选择其中任一个表象都会引发更多不同的表象,即便它们都是有违该事件的本质的,这将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错谬,并让我们迷惑而不能自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跳出既定的思维范畴,回到原点去认知这件事的本质?

譬如法官断案,要火眼金睛,才能避免误判,鉴别案情。

譬如医生诊疗,要综合考虑,才能避免漏诊,查出病症。

譬如将军领兵,要知已知彼,才能避免失策,一击而中。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考量人的认知能力自身的性质:

1

人的感官具有一定的遮蔽性

2

人的思维先天具有一定的范畴

3

人的思维具有一种自我的演绎性

4

人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自省意识,即自我认知能力

先谈第一点,人的感官具有一定的遮弊性

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不能完整地认识事物的全貌。比如人的眼睛看不见光照不到的地方,人的耳朵听不到频率范围20~20000Hz之外的声音,人的鼻子闻不到氧气、水蒸汽、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的味道,人的舌头尝不到甜、酸、苦、鲜、咸之外的味道,人的身体感受不到磁场等。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仅仅依凭人类的感官,是不能够全面、真实、透彻地了解世界的。

第二点:人的思维先天具有一定的范畴

按照西方哲学家康德的说法,一共有四大类十二个范畴,那么人的思维活动通常情况下只能在这些范畴进行,它们分别是。

1.数量:统一性、多样性、整体性;

2.性质:实在性、否定、有限;

3.关系:实体、因果、互动性;

4.状态:可能性、存在、必然性。

这些范畴作为固定的样式,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人在思考时要通过这些范畴给定的样式进行,人类正是通过这些范畴构建知识体系,在这些范畴概念定义的内涵之中,其外延构成了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逻辑系统。

这个逻辑系统以时间与空间为依托,与人类感官能力相结合,并与物质世界进行交涉,从而构成了我们可感知的现实世界。

第三点:人的思维具有一种自我的演绎性

当人的心灵因为经验到事物引起感觉,并促动智力活动进行时,那么,心灵会由表象过渡到概念,若干个概念的组合则会形成一个具有自我形态的观念。

通常情况下,如同物理学表明的那些物理规律,该观念具有自身的本质、势能以及与其它观念互动,并不断壮大自我的能力,如果条件充分,它最终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观念的自运行与自生长,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它具有极其细微,不易察觉的特征。

具有自我演绎性的思维,更像是一个活体组织,而非上述第二点的较为机械化的思维范畴领域。那么这个具有自我演绎性的思维活体组织,可以称作是生命的导向系统。

支配这个生命导向系统的能力,则是下面我们要谈到的思维的自省意识。

第四点:人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自省意识,即自我认知能力

人的自省意识是较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镜子反照到自身的奇特的机能。

一般来说,镜子只能向一个方向反映世界,那么,它又如何能反映自身的面貌呢?这是作为高级生命体的奇妙之处,这是由生命的被动情态向生命的主动情态(意志自由)过渡的一个心灵机能。

只有意志自由才能打破思维自身的各种限制,只有意志自由才能回到事物的原点去认知其本质。

那么,如何进行意识的自省呢?

如何才能以心观心,从而拥有对心灵的绝对支配的权力呢?

那就需要有一种心灵自我超越的能力,心灵如果想要超越自我,首先需要否定自身已有的能力,然后才能建立起新的能力,并且,这个否定自我的能力也源于自身,如同斧头的柄,其建构自身的材料与其要破坏的对象,同样都是树木一样。

对于心灵来说,是一种自组织建设能力,是一种在同一质素机体内部发生的、自我解构、重新建构的形态演化。概括来说,就是调动心灵的自动化转型机制实现自我超越。

去除感官功能的限制性,打开被遮蔽的机能,是初级的必不可少的工作。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由它们构成的各种经验、感受和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推进,如同把人置身于不停转动的复合经验的漩涡之中,而这漩涡的转动如有不流畅、不连贯之处,内心便会觉得苦闷。

如我想看的东西看不见,想听的东西听不见了。心中便会失落,整个人的能量就提不起来。如我想看的东西,若有若无,模糊不清,却又不能丢弃想看的念头,心中便会发生困惑,从而使感官经验的漩涡停滞在某一处,产生抑郁。

看来必须保证感官功能的运作,而且是运用得恰到好处,才有释放它们潜能的可能性。

怎样才算是将感官的功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呢?

这就需要思维清晰,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到位,也就是充分调用思维在其先天范畴之中,精确地运行,并对思维的自我演绎有严格的控制,而不陷落在漫无边际的心灵黑洞之中。

最后,如同宇宙的星系般,思维的各项机能都能有秩序地运转,仿佛达到一种物体匀速运行的状态,那么这种心灵状态,就会如同立体的水晶一般,对自身的各个角落发生映射,也就是把心灵从平面状态转化成了立体状态,从平面的镜子,变成了立体的水晶或是钻石。

那么,经过转化的心灵,可以更加接近世界的本质与真相,参与到更高层级的生命活动之中。在转识成智的心灵转化过程之中,获得智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