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哲学中的感性、知性和理性

 老顽童的收藏馆 2021-11-20

康德哲学主要是为了调和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同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独断论在认识论方面的对立,康德的认识论是为认识找起源、划边界。康德哲学是先验哲学,比如在感性中,康德主要是挖掘感性的先天成分、感性的形式,形成了这个先验哲学的起点。

康德认为,在感性阶段,现象是感官借助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使质料或杂多得以架构。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直观形式,也是先验的直觉,其中时间是人的内感官形式,与算术对应,空间是人的外感官形式,与几何对应,它们使得纯粹数学成为可能。(关于数字及算数的先天性,从古希腊时代就能寻到渊源,苏格拉底认为,人计算能力潜藏在人的心灵中,通过外在的引导而使其发挥出来)所以感性就是人在时间和空间形式中感觉外部现象的能力。
在知性阶段,康德提出了“纯粹概念和范畴”,这些纯粹的概念和范畴,独立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是“先验的自我意识”,也即先验的统觉,它的功能是将时空中的感性对象(孤立的、混乱的、个别的、偶然的),加以改造,然后使其成为具有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成为可能。所以知性就是将现象中的杂多(各式各样的感觉材料)通过概念、依据先验的范畴(分为四大类即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模态的范畴,每一类有三种范式,它们为人的认识和表述提供了框架),转化成表象,使其具有可以描述和验证的能力。
康德认为,感性和知性是人心灵具有的二种能力,来自心灵的时空能力和范畴能力决定着外在世界的经验知识,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认识现象的革命(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我们关于物先天地认识到的东西,其实只是我们自己放进去的东西;不是认识依据外部的事物,而是事物依据我们的观念)。人的认识能力再往前走就是认识的彼岸——“物自体”了,我们不能认识它,这是理性的地盘,它在人的心灵中高于感性和知性。康德的下面这句话观点也非常鲜明:“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过直觉的能力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