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互惠?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鹿彬

主播/风尘

问题的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来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该理论认为,世界现存的多个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等)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冲突的,尤其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最近,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斯金纳的一席话,让“文明冲突论”又火了起来。斯金纳在华盛顿一论坛上谈到与中国的关系时称:“这是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之间的斗争,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这种美国决策层“与差异巨大的文明作战”的思想或许是基于西方世界内部冲突不断的现象做出的结论。  

西方世界的文明形态天生具有扩张性、征服性与内部不稳定的性质。从西方世界的文明进程来看,通过战争、贸易、宗教等手段实现对其它国家的资源掠夺、精神同化与殖民是其一如继往的作派。其优点是,可在动态的冲突中激活内部性能,使国家力量迅速状大。其缺点是,需要对外输出其内部不稳定因素,以防止被自身撕裂与瓦解。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从西方文化进程与历史进程看待文明冲突论

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众所周知,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文明,而城邦之间的冲突构成的历史传统也延续到近现代,它成为欧美国家的文明形态的主要性质。不断地在本国以外挑起事端、制造冲突,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对手,从而达到资本与贸易输出的目的,内部的不平衡因素因此得到缓解,从而避免出现通货紧缩、膨胀等经济危机。在此过程中,国家力量得到增益。

从文化进程上来看,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奥林匹斯众神需要弑父才能避免被父亲吞食的厄运,从而从父亲手中夺得王位。惊恐、愤怒、痛苦、乱伦的情绪与现象充斥在整个神话传说之中。而西方哲学家也多具有批判前人的行为作风,在陈述自身的学术思想之前,通常会侧重于批判前人思想的不足之处,并从其它角度开辟新的领域,对自己学习继承前人思想的部分却是忽略的。在此过程中,哲学思想得到增益。

启迪多元思维:汲取中华文明中注重互补与平衡的文化因素

中华文明天然具有和谐、自足与安顿的性质,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建立在中庸思想的基础之上。在美国重温“文明冲突”理论的同时,笔者认为 “文明互惠”的理论才是国际交流、贸易应该遵循的原则。文明互惠的理论,源于中华文明中阴阳互生的原则,该原则可见于多种文化典籍,为了便于理解,可粗略地按照现代学科的分类进行罗列。

哲学:《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社会学:《礼记》——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医学:《黄帝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音乐学:《周礼》——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

军事学:《孙膑兵法》——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

由此可见,阴阳互生的原则,是中国学术思想体系的普遍内涵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学术思想认为主张冲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的理论,属于较为低级的思想理论。例如:《道德经》中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兵器(代表冲突)不是祥瑞之物,所以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只有万不得已才使用它。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透过现象看待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

反观世界的各种现象,两个对立面的互生,是起支配作用的,决定生态健康发展的原则,而两个对立面的互克、冲突是不得已的,是导致生态毁灭的原则。

电能的利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而电能的产生,正是由于构成物体的原子中的阴离子、阳离子的相互作用,那么,基于阴阳互生原理的而产生的电,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生活电器的主要动力来源。

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这也符合阴阳互生的原则,由0(阴)和1(阳)这一看似简单的数理结构,现在已逐渐发展到极为复杂的人工智能科技。

开启自在之门:“文明互惠”的原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华礼尚往来、构建大同世界文化理念的重要核心。

阴阳互生的原则,建立在质量不对称的基础之上,其本质上是为了建立一种双方或多方健康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

同样,中国古典学术思想注重的是社会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的互补与均衡,也就是说从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方面去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不是基于单一的弱肉强食的立场放任丛林法则的博弈。比如说儒家学派“仁”的概念,“仁”的古代写法是人字加上两个长短相同的横杠,表示人人相等,同情包容。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对等性、互动性,以及对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上,这种关系同时也作为蕴含着创造力的生命内核而存在。

现代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动机的”理性”的人。市场经济就是利用人人都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过程的一种“自动均衡”的经济机制。

但“经济人”的社会,必须由富有“同情、互爱、友助”精神的“伦理人”主导,如果一味任由“唯利是图”之人主导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不可避免的会失去平衡,产生倾覆的危机。

以“仁”为根本内涵所构建的道德理论学说、社会伦理范式,是中华政治经济学说的底层逻辑,它主张提炼出人性中正向的价值与他人进行互动、互惠,营造共同发挥价值的生存空间,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制造冲突,忽视他人的生存权益。“文明互惠”的原则是社会建康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华礼尚往来、构建大同世界文化理念的重要核心。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