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就是旧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大胯 · 主播丨苏木

如果你有观察过商业界中那些伟大的企业家,这些传奇的诞生虽说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有一条逻辑是相通的:他们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所谓的“不按常理”,只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的,但对于那些伟大的企业家来说,这些“不按常理”总是显得稀疏平常。

比如,人们通常认为,想要具有说服力,按照常理来说,必须强调优点忽略缺点。

然而事实是:当你想推销一个产品、服务或者方案时,听众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疑虑”或是“排斥”。因为当人们一旦意识到有人在试图说服他们的时候,往往会主动提高心理防御。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主动暴露出缺陷,人们会减轻这种防御。而且暴露缺陷能让你看上去更理性——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不会被冲动的表象所蒙蔽。

当然,这里的主动暴露缺陷,不是那种傻乎乎地陈述,而是一种精心准备之后有选择、有意识地暴露。

想想生活中的那些第一时间主动向你袒露风险的医生、律师、老师、顾问……总比那些拍着胸脯说“这事包在我身上”的人要靠谱得多。

回过头来看,很多人往往将这类的思考方式统称为:创新性思维——它是对既有事物、观念或现象的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

而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变革与推动,靠的就是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的不断创新而获得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创新”好像距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只要耐心观察,创新之路往往有迹可循。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这些“创新者”虽然看似离经叛道,但他们的创新思路往往都是反直觉的客观事实,是经过严谨推敲的科学总结,只不过我们不太了解罢了。

比如,下面三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常规观点:

一、创新就是抢先机,否则就会失去市场;

二、成功的创新者常常破釜沉舟,在多数情况下还会选择“All in”战略;

三、创新往往包含我们大多数人不熟悉的元素。

上面这三个“常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也是人们对于创新思维理解的“重灾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三个“常规观点”甚至是阻碍人们创新的绊脚石。

启迪多元思维

误区一:创新就是抢先机,否则就会失去市场

正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很多人都会把创新类比作一场比拼速度的游戏,但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者如何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是“鸟儿”还是“虫儿”?如果是后者,那这场游戏的就要换个说法了: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实际上,在创新的初期和中期,企业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开拓型企业和定居型企业。

开拓型企业就是指那些最先开发或销售某一产品的企业;而定居型企业指的是那些等到开拓型企业创造好市场后才进入的企业。

曾有报告对36个不同类别的数百种品牌进行过统计,发现开拓型企业的失败率为47%,定居型企业的失败率则只有8%。

很多商业传奇我们自以为了如指掌,却总是忽略它们背后的事实:

· 腾讯的QQ业务世界顶尖,但是忽略了它的前身是以色列的一家ICQ公司;

· Facebook业务布满全球,但是早在2002年,全球首家社交网站Friendster很早就拥有了300万用户;

· 任天堂公司是当今的游戏业霸主之一,但是家庭视频游戏机(奥德赛游戏机)早在1972年就由米罗华公司研发出来了;

· ……

腾讯、Facebook、任天堂都是定居型企业,而ICQ、Friendster、米罗华才是开拓型企业。

事实表明,风口来临的时候,能够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定居型企业——在更多的情况下,聪明的创新者不选择盲目出击,反而选择了伺机而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的问题,而是在等待社会等级或是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升级。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如果一家开拓型企业没有这种意识,本质上就是在为后来的定居型企业“修桥铺路、做嫁衣”。

所以,正确的创新观念应该是:

“创新并不一定都要事事抢先机”。

误区二:成功的创新者常常破釜沉舟,在多数情况下还会选择“All in”战略

太多的影视媒体为了传播效果和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的讯息告诉我们:

创新很难,要么破釜沉舟,要么不要尝试。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由于大多数人们的内心非常渴望成功,但问题是越渴望成功,就越害怕失败。当这种心态极度膨胀的时候,人们就更容易走极端——会错误地认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拼上全力。

实际上,环境给我们描述的创新者们是一副模样,而真实的创新者们又是另一副模样。

比如,媒体宣传比尔·盖茨是“辍学”创业,这里的“辍学”是一种模糊的说法;他的真实情况是办理的“休学”,并且他的父母还给了他一笔启动资金。

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也不是全职创业,而是一边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一边运营谷歌公司,按照他自己的规划——如果能够读研之后再获得一个博士学位的话,职业道路会比较稳妥。

数据显示:

继续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创业的企业家,失败的概率要比那些辞去本职工作再创业的企业家要低33%。

也就是说,正确的创新观念应该是:

成功的创新者不是不冒险,而是在关键节点上留后路。

误区三:创新往往包含我们大多数人不熟悉的元素

我们印象中的那些伟大的创新产品大多是新奇的、罕见的,甚至是让人尖叫的。而这背后藏着的往往是:不熟悉与陌生。

进而,你会发现市面上很多营销顾问总会引导你策划一场“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或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活动,来凸显他们的营销功底。

但实际上,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创新,往往不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相反,它们是基于人们熟悉的元素组合起来的。正如广告业泰斗大卫·奥格威所说的那样:创新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心理学上的纯粹接触效应指出:由于反复接触,人们对于一种味道、声音、视觉等元素越熟悉,就会倾向于越喜欢它。

也就是说,成功的创新者并不是那种极端的另类分子,而是那种“秉持着与传统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却采用温和的方式来陈述想法”的一类人。

比如,索尼公司曾经想要研发一款家用机器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拥有一款机器人就是为了帮助自己做家务、洗衣服或洗餐具等。

但是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还远远不够成熟,根本没办法制造出一款符合消费者预期的机器人。就算造出来了,也是功能有限,性能不稳定,这必然导致消费者不满意。

后来,研发团队决定设计一款具有一定智能特性的家用宠物狗。

这个宠物狗不能做家务,也没有任何实用性,而且还动不动就出问题,有时主人叫它它也不理,但是宠物狗的主人们却特别喜欢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研发团队打破了机器人和宠物的界限,家用智能宠物狗的这种重新定位,就把有瑕疵的产品变成了一个让人喜欢的产品。如果是家用机器人出问题了,人们会觉得机器人一点也不好用,但是一个智能宠物狗出问题了,主人会觉得,这个宠物还挺好玩的,有时候还故意不理自己,像真的宠物一样。

这里的“旧元素”实际上就是:家用机器人和宠物狗;而“新组合”就是:家用智能宠物狗。

也就是说,成功的创新往往来自于:那些我们熟悉的旧元素的新组合。

正心正举

原本,“创新”是少数人的“游戏”——比如,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等。

自从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也能够参与其中,比如,企业家们。

如今,“创新”如果真的要想实现“万众”这个目标,需要的是改变大多数人们世界观当中对于“创新”的固有认知。

拨迷见智

创新就是对既有事物、观念或现象的颠覆。

开启自在之门

大多数人把目光都放在了“颠覆”上,却忘记了前面还有一个“既有”——也就是“已经存在”的意思。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创新”距离我们普通人越来越远,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创新”的概念,当然也值得被这样“颠覆”一下——它并不神秘,而是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

那些伟大的企业家们,并不是真的比我们普通人拥有更多不寻常的思维,而是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且熟悉”的元素,然后用“耐心”和“理性”,拼凑出一个令我们“喜欢且意外”的惊喜。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