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天庵伏击战

 马水焕 2021-04-07

向天庵伏击战

1941年,日本鬼子发动了浙赣战役,国民党政府闻风而逃,浙东的宁波、绍兴等地陷入了侵略者的魔掌。日本鬼子占领了余姚之后,又派出部队驻扎在庵东、周巷等集镇,日本鬼子以周巷、庵东为据点,经常出来向四周烧杀抢掠,残害老百姓。一天,驻扎在庵东据点的日本鬼子又从据点里出来,窜到东边十几里地的相公殿为非作歹,祸害老百姓,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四处逃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三五支队得到情报,决心要消灭这股日本鬼子,为老百姓报仇,但是打仗以前,首先必须摸清敌人的情况,于是三五支队的指挥员找到了小学校长许申祥先生,让许先生帮忙弄清日本鬼子的情况,许先生就叫一个叫胡金潭的年轻人,上相公殿街上侦察敌人的情况。

这个叫胡金潭的年轻人来到了相公殿街上,按照许先生的叮嘱在乡公所找到了许先生的好友乡长陈庭辉,推说许先生担心家人的安危,让他来了解鬼子的动向。陈庭辉正忙于应付鬼子和翻译,就递给胡金潭一只乡公所接待人员的红袖章,让他自己去街上摸清情况。胡金潭戴上红袖章后,就变成了乡公所的接待人员,他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了几趟,摸清了鬼子人数和武器装备,然后又在乡长陈庭辉的口中弄清了鬼子回庵东据点的时间。

中午,胡金潭从相公殿街上侦察敌情回来了。他告诉三五支队的指挥员蔡群帆和林有璋,相公殿街上的鬼子是从西边的庵东据点过去的,一共有36个鬼子和一个翻译,除了短枪和步枪外,还带了一挺机枪和一个掷弹筒。这伙鬼子在相公殿街上吃完午饭后,还在相公殿勒索了8担酒和2担鸡,准备在下午两点返回庵东据点。蔡群帆和林有璋听完胡金潭的汇报后,心中有了底,两个人交换了一下意见,决定埋伏在鬼子回庵东的半路上,狠狠地教训一下这帮鬼子。

三五支队打埋伏的地点叫向天庵,向天庵的南边是六塘,六塘是一条用泥土筑成的,用来抵御潮水的海塘,六塘高约四五米,塘顶宽约两三米,六塘筑成后,塘顶就成了横贯东西的六塘路。沿着六塘路往东3里多是相公殿街,往西8里就是庵东据点。鬼子从相公殿沿六塘返回庵东据点,向天庵是必经之地,三五支队就在向天庵附近设下埋伏,打日本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向天庵的东边是姚家、向天庵的西北边依次是胡家和许家。姚家、向天庵和六塘平行,均在塘北60米左右,胡家和许家离六塘稍远,约在百米之内。房舍周围是一块块盐民用来刮泥淋卤的白地,白地上分布着一个个圆锥形的泥蓬堆,一个个堆满生泥的漏碗基。伏击的阵地选择在姚家和许家之间,一支部队隐蔽在西边打敌人的头部,一支部队隐蔽在东边打敌人的尾部,在近500米的伏击线上,战士们充分利用盐场的地形地貌,埋伏在泥篷堆,漏碗基,高舍基后边,架起了三挺机枪和一百多支步枪,一双双冒着复仇怒火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百米开外的六塘路。

许先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许中恵,那时候他只有十三岁,也就是和你们小朋友一样大,但是他长得机智勇敢,三五支队的指挥员就叫他爬上一棵高大的苦楝树,站在树上担任瞭望哨,仔细观察鬼子的动静。战时等啊等啊,太阳西斜的时候,站在大楝树上的许中惠从树上滑下来,向指挥员报告说鬼子已经走出了相公殿西街,战时们顿时精神抖擞,一个个做好了战斗准备。过了一会儿,酒足饭饱的鬼子终于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只见鬼子成两路纵队走来,一个翻译领头,接下来是一面膏药旗和六个尖兵,尖兵后面100米又是30个鬼子,10个挑着老酒鸡鸭的民夫跟在队伍后边。这队鬼子身穿黄皮,头戴钢盔,脚踏长筒马靴,行走在高出平地四米多的六塘路上,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黄色的毒蛇。当这条毒蛇接近许家舍头之时,只听啪的一声信号枪过后,泥篷堆、漏碗基、高舍基后面突然冒出了了一队神兵,哒哒哒的机枪声和呯呯啪啪的步枪声一瞬间打破了寂静的天空。傲慢的鬼子做梦也没有想到,两个月来由他们肆意妄为的浙东大地,竟然会突然冒出这样一队神兵。等他们回过神来,第一波火力已像一根无情的大棒,早已撂倒了十几个鬼子。剩下的鬼子见势不妙,一个就地十八滚,干紧躲到六塘南面负偶顽抗。可是不等鬼子找到还击的目标,第二波子弹又呼啸而来,鬼子只好趴在塘腰上一动不动。无计可施的鬼子小队长晓得碰到了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一面命令手下架起掷弹筒向对方乱打,一面命令手下拖着伤员,沿着六塘南脚向庵东逃窜。六塘上丢下了两具被割去右臂的鬼子尸体,抢来的鸡鸭老酒乱七八糟地丢了一地。

三五支队的指挥员见鬼子逃窜而去,就集合部队迅速向东北转移了。 相公殿伏击战当场击毙鬼子两人,后来拖回庵东的14个伤兵又死了6人,这次战斗以我军无一伤亡的代价,取得了击毙鬼子8人,击伤鬼子8人的战果。三五支队首战向天庵,狠狠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使鬼子再也不敢轻易出来骚扰祸害老百姓了。更重要的是大大鼓舞了三北人民的抗日热情,人民扬眉吐气地传诵“海北来了支纪律严明,专打东洋人的部队。”“向天庵东洋矮子死了木佬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