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他抄我的讲义,不是我抄他的书啊 |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

 热带咖啡 2021-04-08

编辑=现代君

国学大师任继愈自述《中国的文化与文人》

真性情、大学问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 ,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34 年我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蔡元培校长已离开北大多年,我只间接地感受到了他的影响。现在零星地追记几件事。

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听罗膺中(庸)教授讲起北大首次招收女生的事。罗庸先生与冯沅君教授都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是同学。当年封建思想浓厚,冯沅君报考北大时北大第一次遇到女生报考,教务部门不敢做主,建议蔡校长向教育部写个报告,请示一下,免得日后受批评。教务处的负责人并不是无知,因为女生报考只招男生的大学,不但北大无此先例,全国也无此先例。

蔡元培在北大演讲

蔡先生回答说,教育男女平等为时代潮流,北大招生章程报名条件中没有说女生不能报名。只要符合报考条件,即可报名。考试后,只要符合录取标准即可录取。这是北大职责范围内的事,用不着请示教育部。

蔡元培画像

从此,北大开始招收女生,也是中国大学接纳女生之始。今天人们司空见惯,认为平平常常,在七八十年前,这可是引起学界轰动的新闻。听说冯沅君开始上课时,教室内外,观者甚众。

1919 年五四运动已载入史册,北京大学游行过天安门的照片已存入档案馆。大事早已有各种详细记载,这里不说。我在北大读书时,曾听得当年在校长办公室的工人老李说过一件小事。当年校长办公室在沙滩景山东街,时称马神庙(北京有几个马神庙,这是其中之一)北大二院内。现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地址,是原乾隆皇帝的四公主府旧址。有荷花池,有松竹点缀。

校长办公室院内有一丛竹子,当年北京天气比现在冷得多,竹子不易成活,皇家园林偶然见到,很珍贵。游行队伍出发前,蔡先生不同意,担心与军警冲突时,学生手无寸铁,要吃亏。学生执意要去,蔡先生也不再阻拦。游行白布横标大书“国立北京大学”。临时找不到合适的竹竿,挂蚊帐的竹竿比较短小,支撑不起。蔡先生说你们到校长办公室院里斫罢。这竹竿支撑的北大横幅大标语,也有蔡元培先生的一份心意。

游行队伍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北京军警赶到现场制止,捕去的学生中有杨晦、许德珩等。周炳琳穿一件纺绸长衫,当时大批同学已陆续散去,军警见他从容不迫,像是过路的,没抓他(据周炳琳回忆)。

蔡先生主持北大时,知道爱因斯坦休假将去日本讲学,打算在爱因斯坦日本讲学后,过北京,留他讲学一个月,但需筹措经费两千元银圆。北大没有这笔钱,蔡先生到处筹集(《蔡元培集》有筹办这件事的记载),后来未能实现。蔡先生也知道爱氏学问很专门,未必有多少人听懂,但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接触最新科学前沿,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识度。如果当年爱因斯坦能来华讲学,在学术界罗素、杜威以外,又多一件国际学术交流的盛事。蔡先生主持北大,极力主张开拓学生视野,提倡美育活动,北大学生会下有“摄影学会”,我在北大读书时,这个学会还在活动。

后来听贺麟先生说,他在柏林留学时,倾慕爱因斯坦的大名,想看看这位大学者的风采,花十马克买票去听讲演。演讲内容是相对论,贺听不懂,随便问了问邻座的听众,他们也是慕名而来,也说听不懂。尽管听不懂,还是感到满意,得到另外一种满足。爱因斯坦弟子甚多,前后护拥,很神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遭纳粹之祸,背井离乡,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不像在德国时那样矜持。早上在校园散步,遇到人老远就打招呼(大喊How do you do),抢先握手。一位中国学者向另一位中国学者谈到爱因斯坦如何对他尊重,有得意之色。后来看到爱因斯坦遇到任何人都热情招呼,遇到附近农场送牛奶工人,赶着大车经过,爱氏也跑过去打招呼,才知道爱因斯坦在异国他乡有他的难处(听数学家闵嗣鹤、颜道岸口述)。

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只看学术,不重学历。梁漱溟只读过中学(他在顺天高等学堂读书,据我所知,当年梁的同学有张申府、汤用彤、李继侗、郑天挺等)。他写了一篇《究元决疑论》,蔡先生看过很欣赏,决定请他到北大教书。学生们也是看重他的学问,听者甚众,在第二院大教室讲,总是座无虚席。他与胡适、陈独秀等同时讲学,他们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一律受到欢迎。梁漱溟先生离开北大,推荐熊十力先生自代。熊先生幼年当过兵,经过商,35 岁以后才专事读书,论学历只当过中学教师。蔡先生把他请到北大。今天人们都知道熊十力是中国现代有卓见的少数几位哲学家之一。

熊十力

蔡先生离开北大多年,他树立的重实学不重虚名的学风仍保持着。30 年代,北大中文系“目录学”缺人讲授。系主任马裕藻(幼渔)听说北京有一位湖南籍的老先生在一绅士人家教家馆,学问渊博,便约钱玄同先生两人共同访问这位老先生。交谈了一个下午,意犹未尽,相约第二天继续晤谈。两天后,北大中文系决定聘他到北大教书。这位老先生就是后来蜚声学林、著有《四库提要辨证》的学者余嘉锡先生。他在北大教授《目录学》,治学严谨,言必有据。一次南方某大学一位教授来访,虚心请教有关目录学问题,借阅他的目录学讲义。当时他认为还不完善,有待补充,未公开发表。不料这份讲义被那位教授改名换姓,抢先出版。余先生为此事很伤心,上课时,对班上的学生说:“你们都是见证人,是他抄我的讲义,不是我抄他的书啊!”

现在余先生和那位抢出书的教授均已作古。当年班上听过余嘉锡先生讲课的学生王玉哲教授(现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还健在。本来与蔡先生轶事无关,只是有鉴于当前假冒伪劣、市侩习气甚炽,假烟假酒外,学术界假主编、假教授、假博导所在多有,故连类及之。

 

蔡元培、宋庆龄、鲁迅等欢迎来华访问的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左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