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占小义 | 洞上之行

 麻城文学微刊 2021-04-08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占小义,男,麻城木子店人,曾憧憬能成为一个作家,后因家境原因,迫于生活压力,只能外出务工,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业余爱好写点文字记录身边事。曾在企业公司上班期间在多家内部期刊发表文字30余篇,也散在麻城文学港发表过几篇。

洞上之行

占小义

    我喜欢爬山,闲暇之余带上儿子,去后山洞上(位于木子店邱家当村)呼吸大自然的气息,观赏绿水青山的清奇俊秀,只为享受那份繁忙过后难得的宁静与悠然。 

——题  记

01

难以忘却的记忆

    后山在村子的后面,这里大山连绵起伏,山高林密,面积甚广,故而概之为后山。洞上位于后山的腹地,之所以称之为洞上,据说山间有一密道,直通数十里之外的名山之巅,因此而得名。

    我和儿子顺着蜿蜒曲折的山林小径轻装简行。林间小道多被荆棘杂草所覆盖,爬过几座山峰,越过两道山谷,然后沿着陡峭的山脊向上俯首前行,便能走向洞上的丛林深处。真正感受和体验如同隐士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静谧丛林游览生活。

    洞上地势高,三面陡峭,背靠高山,中间平坦,放眼望去松风竹海,挺拔入云;山风丽景,依然保持着古朴风韵,宛若群山环抱中的新生宠儿。由于位置甚好,下山直达村镇主干道路,山后丛林深处还有多个自然村庄院落,在交通不是很发达的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乡亲们出行重要的交通枢纽,山里的村民走洞上下山比走乡村道路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路程。加上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因此不管拾柴火、打猪草、挖草药、下山赶集办事,纵然闲暇无事观赏山景都喜欢来这里歇肩。曾经洞上的热闹程度和辉煌历史由此可见一斑,它已然成了老一辈人心中难以忘的记忆。

02

时光荏苒驻足迹

    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曾带我来过这里:洞上还有四间土坯青砖瓦房分成两排相对而建,中间的大堂正厅已经颓废,在风雨中飘摇,摇摇欲坠。对面的入口是一个老式的破旧木门,上面简单的铺搭着一些茅草,旁边都是用剩余半截的青砖参杂着黄泥土坯筑起的一米多高的围墙,犹如四合院一般,这里有一位年长的老哥居住并且负责照看山林。

    农村人多是忙时不出门,闲时喜欢走亲访友或下山赶集,路过的乡亲宁愿绕路也都喜欢来洞上老哥这里坐一坐,讨碗热水解渴,遇到熟人算是常有的的事,也总有聊不完的家常和说不尽的趣事。那时的洞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直到现在只要提起过去洞上的事情,乡亲们脸上仍然洋溢着欢心的笑容,似乎那些过去的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随着时间推移,道路交通四通八达,愿意走山路的人也少了,加上老哥的年龄也逐渐老迈,也只好下山跟随子女一起生活。时光荏苒,老哥走后,短暂热闹过后的洞上又逐渐复归于宁静,留下只剩醉美的的自然风光和游客观赏山景偶尔停留的足迹……

03

些许期望

    我和的儿子边走边聊,这是我第一次带他走这么远的山路。他如出笼神兽,尤其听说山上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异常兴奋,期待早点到达目的地,一路上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有时我都答不上来。面对儿子的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问题,我只好默不作声,闭口不言,迈开脚步加速前进儿子却紧跟其后,崎岖坎坷的山路在他的脚下如履平地,时左时右,时前时后……

    山林茂密,洞上的入口是原本连体的山脊,被人为开凿的凹形,宽不过2米,长不足10米的人工峡谷,入得谷中一片开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坐小型水库,波光粼粼。父亲曾说这也是七八十年代人工开凿的,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来参与过,没有机器设备,全是肩挑背扛徒手作业。我也将这些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说那要多长时间?要多少人?那有多困难?我也回答不上来,只能换成给他讲铁杵磨针、愚公移山的故事了!希望坚韧、勤劳、刻苦、奉献的精神在他的身上散发光芒,也能代代相传。

04

洞上的前世今生

    继续前行,竹海挺拔入云,原有的林中小径被壮硕翠绿的楠竹包围,但隐约中还能记起曾经的方向。自从老哥走后,几间青砖瓦房年久失修,饱受风雨侵蚀,正厅已经坍塌成一片废墟,保存尚好的几间偏房也开始摇摇欲坠,院落中长满杂草,阳光透过林间枝叶折射下来,异常斑驳,俞显冷僻和静谧。

    据年长的村民讲,这里曾是一座寺庙的原址,坍塌的正厅是寺庙的大堂宝殿,供奉着很多菩萨罗汉金身,殿前曾有一颗需3人手拉手才能合围的参天桂花树,桂花四季常开飘香数十里。寺庙曾经香火很旺,鼎盛时期,还有数十个和尚长期居住在这里,并且开垦了大量的荒山良田,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逐渐没落,桂花树也被无知者偷盗砍伐,寺庙也逐渐损毁,和尚们也苦于生计奔波弘扬佛法而去……

    再后来村委为防止自然资然再次遭到破坏,此地逐渐被集体组织发展开垦成为农场,由老哥看守保护了几十年。

05

遥远的传说

    来到屋后,成片的茶叶未曾修剪,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看上去显得有些雍肿或者肥胖似的,而茁壮的食用油茶树已经遍地生根繁衍,极目而望秋冬季节中仍在盛开着茶花,连成一片一片的:白色的花儿,浅黄的花蕊,有的含苞,有的盛开,有的待放,有的收敛,给秋冬的盎然平添了几分色彩和趣味。山脊中还有几颗碗口般粗壮的油茶,满树的茶花一片雪白,非常的壮观,经过的时候茶花的香味浓烈,令人陶醉。

    山间的景色宜人,一边观赏一边和儿子快乐的交谈,站在屋后,回首房屋前后景观,一种敬畏之情肃然而生,一种遗憾之感油然而起,转身之间错杂的心情又随风飘散,风语中似乎依然诉说着洞上的传奇故事。

    相传洞上的寺庙因各种原因逐渐没落后,原有的僧侣走的走,散的散,剩下年长老体衰的圆寂以后,于寺后长伴青山,护佑一方平安。村里还有很多长辈,清晰的记得小时候上山祈福目睹寺庙日渐败落的经历。流传最广的传说是,洞上寺庙与相隔10多公里外的名山寺庙原是一家主持。名山寺庙在洞上之后,山势最高(如今寺庙依然香火旺盛)村民们常说洞上寺庙之下有一密道与名山寺庙相连相通,在动荡的年代,即使避难场所,也是御敌工程。只要在洞上密道口点燃烟火信号,名山寺庙便能看见,故有“洞上点火,名山冒烟”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

06

山中的自由

    听说有密道口儿子非要去寻找,执拗不过于是顺着山脊顺势而下,道场旁被尘土和风雨倾蚀,裸露在外尚保存完好的巨大圆形石碾吸引了儿子的目光,好奇的他跑去瞧了半天也不肯走,索性我也在旁边席地而坐欣赏风景。

    道场是山脊上挖出来的一块宽敞的平地,由于地势高,左边是山谷,右边是山坡,山坡下是水库:前方是山脚,一眼望去整个大山和村落的美景尽收眼底,甚至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坐在在山顶俯瞰远景,令人胸怀顿觉开阔,山之博大,厚德载物。泉水潺潺,阳光下波光艳影,亦感水之灵性养人,有山有水畅游其中乐此不疲。

    难得的自由,我的心情只有林间欢呼雀跃的鸟儿知道;平躺在草丛中空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泥草花香气息,顿觉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全身轻松舒坦。耳畔时而传来各种不知名的鸟儿悦耳的鸣啼,似乎奏起优美的旋律,隐约中还传来泉水穿岩,漱石潺潺的叮咚水声,犹如天籁之音余音袅。顿时心中纵有千般烦恼全无,万般杂念全消。

07

顽皮的儿子

    儿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他又跑来坐在我的身边,催促我去查探传说中的密道。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我都感觉有点累了,儿子却一点都感觉不到,我说“坐下来休息一下等会再去”。儿子也很听话,坐在我的身边又开始问起了莫名其妙的问题。

    其实,关于洞上有密道的传说由来已久,是真是假无人证实;至于“洞上点火,名山冒烟”的说法,未必是空穴来风,不然此地为何叫洞上呢?洞上也许是取自洞口之上的意思。有村民说洞上密道入口就在水库堤坝的下方,为了印证这个说法,在儿子一再纠缠之下我决定探查一番。

    我们下得山脊,穿过竹海,绕过松树林,行至水库堤坝上,只见水库被两山夹在中间,坝缇很高,表面裸露和铺设着巨大的石块,梯形平整的铺展开来。站在堤坝上向水中央看去,水的正中央有一颗巨大的水杨柳树,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想要把整个水库遮住似的,它的生长和出现无不令人称奇。此时两只白鹭正栖息在树顶,顽皮的儿子却捡起一个石块扔向了水面,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扰了栖息的白鹭,他们展翅高飞,跃到了山顶的松树林顶端驻足,左顾右盼的回首俯视着荡漾的涟漪,也似乎是在寻找那个不懂事顽皮的孩子。我感觉此时的白鹭心里定是满满的莫名其妙和疑问。它回首的眼神好像再说:“你这顽皮的小孩,我又没招惹你,干嘛要吓唬我呢?”

    对儿子无端的打扰我进行了制止和批评,告诉儿子应该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若每个人都能做到“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环境”,那么绿水青山必能长存永固。

08

未完成的探寻之路

    我和儿子站在大坝上向下看去,有一种万丈深渊的感觉,底下杂草灌木丛生,尤其是芭茅,一团一团,密密麻麻的,铺满坝底,我想从侧面下去探查,看洞口是否真的在下面。我让儿子在上面等我,他却非要跟随在我的身后,环顾四周左侧的大山坡度较小,似乎更容易行走,扒扯着树木杂草,我和儿子顺势而下,小心翼翼的向前移动,各种荆棘杂草牵绊着衣服和头发,我们开启了探险之旅。

    坝底是没有道路的,我们只能勉强在杂草荆棘的缝隙里作乌龟一般移动,越往前行越困难,最后基本走不动了,手还被芭茅划伤,视线范围也被阻挡。抬头向上看去芭茅草遮蔽了天空,幸好天气晴朗,太阳的光斑参差不齐的照了下来,隐约中可以看见大坝如同石墙一般高高的耸立起来,脚踩在松软潮湿的地上,总担心遇上毒蛇之类危险。突然,我感觉有一丝的胆怯了,潮湿阴暗的坝底杂草荆棘丛生蔽日,儿子跟在后面总是拉拽着我的衣服,让我备感烦躁和胆怯,我于是当即决定原路返回——还是安全第一。我们最后无功而返,徒增了更多的好奇和遗憾。

09

尾    声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半天光景很快就过去了,渐感腹中饥渴,儿子也嘟囔着要回去。回到大坝上,休息片刻,我和儿子开始准备下山回家。

    山间空旷冷寂,偶有鸟语虫鸣,儿子归途中欢快的声音给整座山峰平添了几分热闹……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