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藏来说,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的输入与西藏的赞普松赞干布相关。当时松赞干布为求政权稳定,积极与邻国联姻,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已经与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各自带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西藏,修建了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陆续修建寺庙、翻译佛经。松赞干布去世后,王室权力之争影响了佛教发展,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佛教才又得以兴盛起来。为巩固王室的统治,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剃度了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此后,历任赞普都大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激化了与苯教大臣的矛盾。公元842年,苯教徒将国王赤祖德赞谋害,拥戴其兄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朗达玛灭佛不久,又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整个社会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从此时,被称为“前弘期”的佛教阶段就此结束. 公元10世纪初,西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又积极开展兴佛活动,西藏佛教复兴。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前弘期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它在与苯教进行的长达300多年斗争中,互相吸收和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形成既有独特地方色彩,又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的地方性佛教。历称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阶段。西藏佛教后弘期是佛教在西藏、青海以至整个青藏高原恢复发展的阶段。经过赞普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的发展中断了一百多年。到宋大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佛教在西藏再度兴起,分别从青海和西藏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 在帕拉艺术传入西藏之初,正是后宏前期佛教复兴之时,百废待兴,其时的造像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西藏分治地域分别以模仿周边外来风格为主,甚至佛造像的脸型也照搬无误。再加上阿底侠等高僧带入的东北印度匠人开始在西藏地区制作帕拉风格的造像,这一时期西藏地区出现的造像很难精确区分是由帕拉本土带入的,还是印度匠人在西藏制作的,抑或西藏匠人经由印度师傅指导模仿帕拉风格的作品。通常传世的帕拉造像作品尺寸都比较小,做工精美、比例协调、神态生动。11世纪开始,陆续出现大尺寸的帕拉风格造像,说明此时的造像工艺已经发展十分成熟。帕拉艺术风格融入西藏文化之中,对后期的西藏佛造像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