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砥砺耕耘一甲子 气象万千六十年(二十五)

 zjshzq 2021-04-08

王鹏飞教授气象学分科理论的学术研究

——纪念校庆60周年暨纪念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

作者:王坚红  程建军

作者简介

图片

王坚红(1956-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气象学院本科、硕士毕业。1992年-1993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气象系访问学者。1999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工学院海洋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2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2年-2005年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项目经理。2005年8月回国任教。

续上文 >>  点击回顾

图片
图片

二、气象史志研究的推进

世界气象学界对于气象科学史的研究非常重视。美国气象学会(AMS)早在1967年就设立了大气科学史委员会,是美国气象学会执行委员会的直属委员会,地位要高于美国气象学会所属的各分会。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在1983年建立了历史分会,主要研究气象学和物理海洋学的历史及遗产,目前是定期出版通讯以及召开研讨会和在网上出版专著。日本的气象学史研究会则成立得更早,日本在1957年(昭和32年)成立了气象学史研究会,对推动日本气象学史研究起着很大作用(日本气象学会,1957)。我国气象史志研究会的成立与英国同期,也是在1983年。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之后,研究会的名称有过几次调整:中国气象史研究会,这是最初的名称;大气科学史研究会,这个名称与国外大气科学史研究会一致;气象史志研究会,综合气象史学研究和气象地方志研究于一体,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特色,也有当代修志的时代信息,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后虽然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但是它在中国气象局和气象高等学校的热情支持下,积极活动,推动了中国气象史研究群体的形成与壮大,推动了中国气象史研究的系统性深化,确立了中国气象史研究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

01

筹备与组织中国气象史研究会

1983年国家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发展更为积极活跃的时代,中国气象学会酝酿发展一批次级分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当年是中国气象学会的第一副理事长,1982年他就与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王鹏飞先生讨论决定成立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王鹏飞先生是气象史研究知名专家,作为研究会负责人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谢义炳先生提议由他来担任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的第一届主任,王鹏飞先生担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研究会的各项实际工作,同时确定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气象史研究会的挂靠单位。经过系列筹备工作,1983年12月在北京远东饭店召开了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了研究会的成立。接着王鹏飞先生又连续担任了3届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的主任,这样包括第一届,则合计负责了从1983——1998年4届共15a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的工作。王先生领导研究会辛勤工作,开创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新局面,中国气象史志的研究从离散个体跃进到有组织的群体,形成有明确指导纲领的研究,气象史志研究不断进取,渐呈繁荣开放。1998年78岁的王先生才卸下研究会主任的职位,那时王先生已因几年前生病手术,体力比较衰弱了。王先生虽是超龄,但大家敬佩他的才华,不仅是因为他拥有渊博古文知识,深厚气象专业基础,还有他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严谨的史实求证作风,以及他具有良好的团队组织能力,宽厚的个人谦和气质。大家公认王鹏飞先生是最适合领导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的资深专家学者,所以中国气象学会慰留他工作了这么多年。王先生所做出的成绩也显示了他不辱使命,切实推动中国气象史研究进入了新高度。在离开这个职位之后,王鹏飞先生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气象史研究工作,并继续为推动中国气象史研究贡献力量。

02

规划和布局中国气象史研究

中国气象史研究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84年,正逢中国气象学会成立60周年,在气象学会6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王鹏飞先生做了开创中国气象史研究的新局面中国气象史研究的意义、现况、紧迫性和前景”的会议报告。归纳了当时面临的气象史研究的紧迫性:1)正确认识气象界现存问题,不埋没过去的成就,不掩盖过去的缺点,不仅要宣扬成就,也要切实研究缺点,实事求是地对待落后的历史。为摆脱落后,走向先进,提供发展规律与合适的经验,则研究中国气象史十分紧迫。2)为抢救老一辈气象学家脑子中的史实,以充实现代中国气象史史料,并进行研究,也是当务之急。3)我国气象科学新分支正经历着开创史,对于从事这些新分支研究的中青年专家而言,必须及时总结这些分科的专业史实。以免时间一过,再去查询,事倍功半。因此及时撰写气象分科史,是中青年气象专家的当前重任之一。4)鉴于各国对中国气象史研究日渐丰富的成果,显示中国气象史具有世界意义,但也显示中国人更深入更全面研究中国气象史的紧迫性。5)中国气象史研究队伍急需培养,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研究队伍,以纠正传统气象史研究中的问题,减免新生错误和贻误后代的以讹传讹,因此正确地规范化地研究中国气象史也是当务之急。

图片

王鹏飞先生参加贵阳气象史志会议

基于研究工作的紧迫性,王鹏飞先生提出了开创中国气象史研究新局面的具体措施:1)大力宣传气象史研究的重要性。今天的气象工作,明天就具有历史意义,中国气象史是全体气象工作者的专业活动记录,每个人参与研究,必将有助于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2)要高度重视史料的发掘和史料的甄别工作。发掘古代史料、现代史料、抢救性史料、以及甄别史料的方法论研究。3)提高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将史料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重视成就不回避落后与问题,构建连贯的气象发展历史,以发展的观点研究气象史。4)多样化地研究气象史。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神,不仅写作形式、取材体例多样化,研究观点多样化,写作方式也要形成集中专家有组织地写,个人独立撰写,多人合作撰写并举,等。这样一定能开创新局面,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鹏飞先生的报告以及相关的系列论文,为气象史研究的学术性深化指明了方向,为气象史研究的具体开展与开拓提供了专业指导。在气象史研究会的领导下,中国气象史研究以新的姿态跨入了积极发展的新时期。

03

推动和引领中国气象史研究兴旺发展

王鹏飞先生曾在《气象史志研究会15年来的成就》一文中对他所负责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1983--1998年的15a工作进行过回顾总结。他将这15a分为4个阶段(王鹏飞,2001e)。

第一个阶段是1983--1984年,为研究方向摸索阶段。本阶段气象史志研究会明确提出要以研究气象史为主,中国气象史实、世界气象史实以及具体的发展历程都可作为研究对象。特别鼓励题材广泛,积极发掘新史料,总结新观点,为编写各类气象史书打下坚实和丰富的史料基础。王鹏飞先生为此曾作开创中国气象史研究的新局面”报告,赋时代之使命,凝众意于共识。

第二个阶段是1984--1989年,为研究内容拓展阶段。本阶段强调要以开拓精神进行气象史研究,不局限于气象科技通史,也要研究自然气象史、气象学术史、社会气象史,要重视思想史、人物史、方法论的研究,气象志研究也纳入气象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这一阶段,在研究题材的时空覆盖面、分支学科覆盖面、民族覆盖面、业务覆盖面上均进行了开放拓展,填补气象史研究的许多空白。为指导本阶段的工作,王鹏飞先生在这一时期撰写了《振翅起飞中的中国气象史研究》《中国气象史研究中怎样继承竺可桢开拓精神》等文章,提出了深化及开拓气象史研究的具体方针。

第三个阶段是1989--1993年,为研究成果深入阶段。依据国务院编写地方志的大政方针,以及各地气象局气象志办公室对深入专业指导的迫切要求,研究会提出史志并举、史志共荣的工作方向。为此,王鹏飞先生作了编写气象志的若干原则探讨报告,提出时代先进性、志实、统属、体例四个总原则,以及叙事、供资、存史、传人、著录五个具体原则,提升了气象志的撰写水平与专业水准。在此阶段,研究会重视培育成员史实研究水平和提携新生气象史志研究力量,在学术交流和史志研究实践中注重这两方面的培育,因此史志研究的论文成果和学术讨论均显示出质量在持续提高。王鹏飞先生在新生气象史志研究力量的培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扶持工作。

第四个阶段是1994--1998年,为协调统领阶段。虽然这一阶段气象史志研究有了更壮大的队伍,成员们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局限,会务和会议经费捉襟见肘,妨碍了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学术成果的顺利出版发表。即便如此,在挂靠单位南京气象学院的积极协助下,以及一些省市的气象志办公室主动捐款支援,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还是承办了8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对中国气象史志研究发挥了协调统领的作用。这与同期中国气象学会的其他分会相比,可以说是相当活跃的了。

王鹏飞先生对15a的气象史志研究会获得的具体成果大致总结了9个方面,简短归纳如下:一是基本上理清了世界气象史的脉络。二是完成了概述中国气象史及其主要成果的众多论文。三是编辑出版第一部《中国古代气候学史》。四是基本上弄清1949年以前近代中国气象史实。五是发掘出不少古气象新史料。六是对近现代气象史研究的系列新进展。七是着力纠正气象史的传统错误,阐述气象史志研究的正确原则方法。八是用实例明确气象史科普作品必须强调历史真实性及说理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必须精通所宣传的气象科学与历史。九是归纳出了一系列发展气象史志研究的思路。这9个方面的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依托气象史志研究会的专业平台,在气象史志研究会组织领导下的活跃学术环境中,已达到一个成熟水平。

04

扩展和致力气象史志研究的国际影响

1985年10月中国气象学会由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教授为团长,组成了中国气象学会访日代表团,团员中有王鹏飞先生代表气象史研究会,这是中国气象史研究会走出国门进行开放实践之始(王鹏飞,2010c)。在短短的两周紧张访日期间,收获很大,除了交流气象史研究成果,结识了一些气象史学界同行,了解了1957年之前日本气象史研究概况以外,特别是带回了日方代为复制的已故著名气象学家藤原咲平珍藏的古云图《通机图解》,以及参观了京都铜凤凰(日本京都有三个地方安装有铜凤凰)。经王鹏飞先生深入考据,这些铜凤凰的制作、安装与应用都受到过中国的深刻影响。在访日期间,王鹏飞先生应邀在筑波气象研究所做了中国古代气候学史的报告,深得听众兴趣与好评,纷纷要求获得论文。日方将报告内容记录下来,摘要在日本《天气》期刊上发表,进而传播到世界。另一方面,王鹏飞先生当时还带了《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等论文与书籍分别馈送有关日本气象专家。他们对这些论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气象成就十分感兴趣,承认中国古代在气象方面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日本古代受中国的影响很多。

访日之后,台湾气象史研究学者刘昭民从日本《天气》期刊中读到王鹏飞先生在日本作气象史报告的摘要,并在香港三联书店购得《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一书,其中含有王鹏飞先生的《中国古代气候学史》,即王鹏飞先生日本报告的原始全文。此外台湾大学地理系教授姜善鑫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影印了王鹏飞先生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所发表的《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与《开辟中国气象史研究的新局面》两篇论文,也送给了刘昭民。刘昭民又在新加坡买到有王鹏飞先生气象史文章的书籍,进而托人辗转写信与王鹏飞先生联系上,开始了海峡两岸气象学史研究的广泛交流。

此外王鹏飞先生还参加了北京自然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上海弘扬中华优秀科学文化暨庆祝李约瑟博士九十寿辰国际学术交流会,发表了《复原周礼十煇---世界最早光象分类系统》,以及《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气象学>》两篇论文,均引起中外与会者兴趣与好评。

王鹏飞教授与日本气象专家有各种气象史研究方面的个人学术交流,例如中国古籍中的冰雪特征:王鹏飞教授在日本访问期间在北海道大学与低温科学研究所的小林桢作教授会见,该研究所在世界上首先制造出人工雪晶。小林桢作教授知道王先生是研究气象史的,就在讨论中提到他在研究雪晶问题时,很想引用古代人们对冰雪的认识文献,希望王鹏飞教授能够向他提供。并谈到是否有可能北海道人最早发现雪花六角形。王鹏飞先生回国后将所知的中国古籍中有关冰雪晶的一些记载写信告知小林桢作教授,包括中国在两千年前(西汉末《春秋说题辞》)已初知雪形成的原因。此外早在千年以前(晋王嘉《拾遗记》)已经记载高纬地区冰雪色彩,而《诗经》中《信南山》已指出降雪云的颜色,《诗经·支页弁》已记载雪前降霰,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初《韩诗外传》)已将雪花结晶的一般形状写到书上。王先生认为谁最早发现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证据。而最早记录的人,在此研究上就会有一定地位。小林桢作教授也同意这样的观点。王先生在信中还列出了西方和日本古代有关冰雪结晶的文献,多数在16--18世纪。1833年日本出版《雪华图说》,对雪晶形态观测,也有很多贡献。同时王先生与其他日本教授有关中日各种气象文献的交流也比较频繁。

可以想见人类科技史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气象史研究展示了古代气象科技在世界范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贡献。因此王鹏飞先生提出,外国人正在和已经在研究中国气象史方面做出了许多成果,我们中国气象史研究不仅应该关注加深中国气象史的研究,也要向研究国际气象史方面拓展。

05

扶持和培养研究后辈及专业队伍

根据国务院的布置,20世纪80年代末,各地气象局开始编纂本地气象志。气象志是我国历史上从未编纂过的专志,既缺乏范导又缺乏统一体例和质量标准。气象史研究会为支持此项工作,王鹏飞先生组织了气象志讲座,在江西省气象局的支持下,在九江召开了气象志编纂研讨会。会议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讲座,包含8讲,王鹏飞先生给出前三讲:气象志是什么性质的书;方志气象内容发展史;以及编纂气象志的若干原则。后续的5讲分别由4位专家讲授:怎样撰写和编纂《气象志》稿,由林晔讲授;《气象志》的特征及其篇目拟定,由谢世俊讲授;中国近代气象组织系统简介;气象史料的分析和考证,均为陈学溶讲授;气象志编写的基本内容,由洪世年讲授。第二部分为交流各地编纂气象志工作情况及心得。第三部分为交流各地编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途径。后来又将气象志纳入了气象史研究会,并更名气象史志研究会。这些专业活动为各地气象局培养了气象志撰写的专业人员,也为气象志撰写团队提供了专业交流与指导平台。

图片

王鹏飞先生参加上海李约瑟援华50周年学术研讨会

气象史志研究会副主任,国家气候中心张德二教授对王鹏飞先生的指点与帮助也是永誌难忘。她回忆在主持中国千年气候变化研究课题和编写《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该巨著多次获奖)的长达二十年的过程中,王鹏飞先生都给予了倾力支持和悉心指点。当张德二教授深为如何能将甲骨文卜词中的气象记录纳入到编年体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去而为难时,她向王鹏飞先生倾诉。王先生成竹在胸地说,可以按气象项目来做分类列举,这样就避开了卜词的定年麻烦。更加令张教授喜出望外的是王鹏飞先生拿出他尚未发表的手写的数十页文稿,说是提供给她参考。这份手稿中王先生已经将殷墟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归纳分成13类。后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的殷墟甲骨文气象记录类举基本上就是参照王鹏飞先生的手稿来编写的。王鹏飞先生的甲骨文学识已得到中科院社科院历史所的甲骨文专业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王鹏飞先生非常重视具有才华的中青年气象史志学家,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点。尤其是中年研究专家,认为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寄予最大责任的必要。如两位来自基层的优秀研究专家谢世俊和牟重行。谢世俊是吉林省丹东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撰写《气象史漫话》《探索天宫奥秘的人》等稿件时,就向王鹏飞先生请教,王先生给予他大量建议。后来他陆续撰写了多本气象人物传记,和大部头的《中国气象史》等专著。在文稿和书稿撰写过程中,王鹏飞先生通过面谈和写信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正如作者在书末所写的,王鹏飞先生为他审稿、改稿、鉴别史料,大至思想性、科学性,小至文字、句读,无不诲以谆谆。王先生还推荐他担任气象史志研究会的副主任委员,期望他承担更多责任。牟重行是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高级工程师,他曾参与出版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是副主编之一。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气象史志研究,多年努力工作,翻阅众多古籍和通志,通过参考论证,发表了《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史实》论文,当年期刊编辑部和作者都殷切恳请王鹏飞先生给予审核及写序言。王鹏飞先生肯定了年轻后辈细致甄别气象史料的态度和研究热情,为论文写了代序:《史料的选择、引用与诠释(代序)》,在序言中通过分析、归纳和提炼,指出史料论证的必要与重要。

上述示例都显示了王鹏飞先生的爱才惜才,注重对中青气象史研究专家的积极扶持、细致指导,以及热情帮助。显示了王鹏飞先生为中国气象史志研究培养后辈和推荐骨干倾心尽力。


图片

结 语

图片

回顾王鹏飞先生对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种种奉献与引领,可以深切感受到他是带着忠诚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不畏困难,积极前行,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当前中国气象史志研究蓬勃兴旺、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正是对王鹏飞先生的最大慰藉和最好纪念。如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这也是王鹏飞先生所殷切期待的。最后以王鹏飞先生的一首诗展示他对气象史志研究的情怀:万千须弥纳芥中,量巨测细孰能穷?欲究乾坤兴衰事,倒拨流光追鸿蒙

参考文献

图片

日本气象学会, 1957. 日本气象学会 75 年史[M] .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1957. Short history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75 th anniversary[M] . (in Chinese) .

王鹏飞, 2001a. 开创中国气象史研究的新局面[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01a. Staring anew situa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History[M] . Wang P F, Selected Works of Wang Pengfei's Meteorological Histor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

王鹏飞, 2001b. 中国和朝鲜测雨器的考据[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01b. Textual research on rain gauges in China and North Korea[M] . Wang P F, Selected Works of Wang Pengfei's Meteorological Histor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

王鹏飞, 2001c. 史料抽样与边界层气候变迁理论[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01c. Historical data sampling and boundary layer climate change theory[M]. Wang P F, Selected Works of Wang Pengfei's Meteorological Histor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

王鹏飞, 2001d. 在中国气象史研究中怎样继承竺可桢的开拓性精神[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01d. How to inherit Zhu Kezhen's pioneering spirit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History[M] . Wang P F, Selected Works of Wang Pengfei's Meteorological Histor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王鹏飞, 2001e. 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15年来的成就[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史文选.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01e.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ical History and Meteorological affair recording in the past 15 years[M] . Wang P F, Selected Works of Wang Pengfei's Meteorological Histor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王鹏飞, 2010a. 《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 编纂建言[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文选(II)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10a. Suggestions on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Canon· Geoscience code· Meteo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ode' [M] . Wang P F, Selected Meteorological Works of Wang Pengfei (II) .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

王鹏飞, 2010b. 我国气象史研究的持续发展问题[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文选(II)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10b.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History research[M] . Wang P F, Selected Meteorological Works of Wang Pengfei(II) .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王鹏飞, 2010c. 访日气象史交流研究六题[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文选(II)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Wang P F, 2010c. Six topics on the exchange of Meteorological History in Japan[M] . Wang P F, Selected Meteorological Works of Wang Pengfei (II).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

张德二, 2010. 鲁殿灵光[M] . 王鹏飞, 王鹏飞气象文选(II)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Zhang D E, 2010. The only existing historical relics[M] . Wang P F, Selected Meteorological Works of Wang Pengfei (II).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in Chinese) .

中国气象学会, 2008. 中国气象学会史 [M]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8. A histor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M].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in Chinese).

图片

南信大邀您一起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图片

砥砺耕耘一甲子,气象万千六十年 (二十三)


图片

砥砺耕耘一甲子,气象万千六十年 (二十二)


编辑|黄淑佳

责编|邱章强 龚 澜   孙宝  张晓燕

审核|程建军 郭 杨 张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