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兰之声|| 《梁祝》——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作者:李奇 朗诵:罗兰

 罗兰之声 2021-04-08

点击上方"罗兰之声"订阅

 梁祝

——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作者:李奇  摄影:刘海栋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舞剧创作很难,创作一部像《梁祝》这样家喻户晓的中国舞剧亦是难上加难。因为,舞剧概念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承袭现实主义的衣钵。戏剧结构依然追求真善美的传情达意,矛盾冲突依然试图破解人物命运的真相与归处。既然,一部原创舞剧作品,依然凭借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问,依然仰仗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踏入叙事或是抒情的险境。这样的舞剧作品,必然传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我们的视听感受便不再会有阅读的惊喜。

         比较而言,中国舞剧多是以“再现生活”为创作原则。一般的舞剧导演按照生活逻辑,拷贝出舞剧人物的性格刻画与情感冲突。无论是人物的心灵空间、亦或是舞剧形态的组织架构,舞剧人物的塑造,永远恪守在造型逼真、情感精确的创作模式里。不置可否,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依然牵制舞剧创作的形式和内容。现实主义的舞剧理论,依然左右舞剧创作的语言态式。它们概莫能外地拢住舞剧编导们主观的意愿和自由的情怀,以至于任何一部舞剧只要追索典型用意的时间、地点、人物与矛盾冲突的精准规范和要求。舞台的镜像转换,便会不由自主地围绕生活化的戏剧语言延宕开来。这样说来,舞剧《梁祝》也就失去它应有的魅力。

        好在,《梁祝》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创团队更在意典则俊雅所呈现的唯美镜像。雍容雅步、清歌雅舞的古典意蕴,汇集了美轮美奂的幽情雅趣,在斑驳陆离的视觉传达中得以深化。涉笔成雅,成为《梁祝》的学术追求。无论是编剧、导演、编舞、表演者们匠心独运的艺术想象力,亦无论是音乐、午美、灯光、服装、化妆、道具设计在布局取势中的艺术张力,主创团队殊方同致的审美趋同,为我们推送出一波波辞致雅赡的文化清流。

         《梁祝》——作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项目与北京舞蹈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工程,无可厚非的成为中国古典舞系自建系以来,主题最具特色、定位颇为复杂的舞剧作品。许多突破成规的技术运用和美学呈现,是从舞剧架构、视听纬度与演员重现的永恒意念中,萌发了舞蹈界域的学者与艺术家们的关注和重视。

         舞剧《梁祝》的艺术总监,中国古典舞系主任庞丹教授如是说:“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古典舞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研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一直是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定位。而舞剧《梁祝》的重要创作,则是根据客观的舞台形象真实记录了各位艺术家主观的学术理想和创作激情。

         为使舞剧的文化形态,更具有国际视野与东方意蕴,北京舞蹈学院在组织结构上亦是几经周折。基于召唤并参与主体创作的旅美艺术家,舞剧的第一编剧和总导演李恒达先生说:“中国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教育和舞台实践紧密结合,需要精炼有代表性的作品普及和推广。用舞蹈的本体阐释梁祝的故事,用新的创作手段付诸舞蹈本体的运用空间,挖掘梁祝心理深层的情感世界是编创舞剧《梁祝》的初心……

         多少年来,古典舞系一直继承与发扬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以中国传统舞蹈、戏曲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追求经典意味、典雅格调的审美情趣与品格,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创造,创新和重构,使其表演技能体系成为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古典舞艺术。如果说:展现中国古典舞剧的魅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对于《梁祝》这样经典的民间故事进行国际视野的再造与演化,构成主创团队舞剧创作的主导动机。那么,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源;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之道;借中国传统动作语言之象;立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之体,期盼中国古典舞剧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世代相传,成为主创团队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

         诚然,中国舞剧的创作方法连同视觉体验与社会影响力,大抵源自《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和《丝路花雨》等优秀舞剧的文化传承。这些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誊写出中国舞剧的概念和定义。在漫长的岁月里,诸多不可思议的作品误读,促使舞剧编导们宁可忽视学院派的舞种概念,也要饱受教条主义的驯化和驱使。以致,经验主义者可以昭然若揭地将生活原型无一例外地拽入舞台艺术的创作轨迹。甚至于高谈阔论,照本宣科地将一些生搬硬套的戏剧冲突,纳入舞剧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刹那,舞剧创作追逐起典型意义和历史作用。所有的典型环境必然是艰苦卓绝,杜撰的典型事件仍然在忆苦思甜。一些蓄意谋划的感人情景,只要涂抹上峥嵘岁月的那缕阳光,耳熟能详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就会在开端、结尾、发展、高潮的起承转合间,一次又一次地运用造型模板,复制出千人一面或者是黑白分明的人物形象。至此,舞蹈界拥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私下里嘀咕:“中国的舞剧,离不开真理的光芒普照大地……

         或许是舞剧《梁祝》的镜像品质,弥散着古意与典藏的艺术介质,留存了知人之明的理性。这种艺术介质凭藉音乐设计的声波和午美设计的光波,应声、应景的波状运动。一如,中国古典舞九朽一罢的身体表现力。在躲、闪、腾、挪的动作态势里,意、气、形、神的舞蹈语意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后,一缕缕飘曳着体香的典雅韵味,伴着古风肆意的娴雅意象,目不暇接地回流在我们瞑视可及的淳美化境间。一点点,一节节,一段段,一幕幕地合成为舞剧创作的灵感来源。

         再过三到五年,人们一定发现舞剧《梁祝》绝无仅有的艺术成就。因为,这部异质生成的舞剧作品,肯定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主创团队会依据个体的经验,演化为一个自我消解、自我嬗变、自我提升的创作主体。这一枯涩历程,经由团队自我向内发力,探究中国古典舞剧内在参照系统的审美属性。从而,有的放矢地探求中国古典舞表演技能在舞剧创作中情感表意的实际效用。编剧、导演与主创团队的全体同仁,亦会竭尽心力地回避经典叙事的表现界域。使得线性并行的平面设计,尽善尽美地完善“相识”、“相送”、“相会”与“相伴”等舞剧章节的审美诉求。强调“视觉第一”的舞剧主张,反对叙述故事和哑剧动作,用心丰富声音堆、灯光幕和服装形态的艺术表现手段,逐渐达成创作主体反思性的自我认同感,以传扬中国古典舞表演技能体系,在古典舞剧创作中的艺术应用与效能。

        《梁祝》的主创团队,理应顾及中国古典舞学科的美学主张。顺应大道至德,不为外物所拘,最终到达无所不容的艺术高度。任何一种舞蹈表演技能体系,应由其舞蹈节奏与舞蹈风格所提示。因为,舞蹈节奏本身和舞种发展的规律,构成舞剧创作的敏感元素。中国古典舞剧的语境,应该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观照和播报。学院派的舞剧创作,不可能局限于人物关系的推介与复述之中。

        感谢北京舞蹈学院寄予中国古典舞剧的艺术造化!感谢中国古典舞系,运用“视觉第一”的舞剧主旨,将《梁祝》的心理流、意识流推送到艺术观照的唯美境地。至此,向恒达、庞丹、淮北、冬生以及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艺术家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以声音作画,以光影赋诗,用心突现中国古典舞表演技能体系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 

朗诵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

作者

李奇:山东烟台人,1962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先后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曾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舞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现供职于中国煤矿文工团电视录音部,国家一级编导。

摄影

刘海栋:“舞图文化”创始人、首席摄影师,“舞蹈中国” 联合创始人、首席摄影师,中国歌剧舞剧院特聘首席摄影师,微博 @舞蹈中国-刘海栋。

往  期  精  彩

《我为什么不哭》作者:傅天琳 

《你在谁的伞下》作者:李钢 

《回到七星岗》作者:赖永勤 

罗兰之声用声音传播真善美!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邮箱:1946163792  @qq.com

第 433 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