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竺元平 | 老家情思

 兴和微生活伟 2021-04-08

四月的清明,乍暖还寒。随着扫墓祭祖的人流,回到了五年来未回的老家。

对于清明节,我有我自己的情缘,总是不想提及“清明节”这几个字,简单的说,我的三位亲人都是在清明节刚过就相继离开我们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接近花甲,即将告老还乡,然而故乡的情思,剪不断,理还乱。在老家有多少熟悉的场景,就像演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眼前。儿时的记忆,童年的乐趣,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心里深处。

在那缺吃少穿的特殊年代,故乡的山山水水练就出了我的品格,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心酸的人生路造就出我坚毅的品格和多彩的人生。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我的每一个根神经。

早晨八点多从商都出发,顺着商一一土公路一路向北,过了铁路桥还是向北。大约一小时,车进入了熟悉的老家地界,那山峦,树林,梯田从车窗外尽管一闪而过。却处处都跃入了眼帘,引起了我童年少年的无限遐思。每到一处,睹物思情,产生的联想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感受。离城不远了,远眺路边斜坡的那块梯田,那是我儿时挥锹铲土的地方。

在那曾经人山人海的“学大寨”的岁月,中小学生也是生力军。还有村口大坝上,拉土,打夯的号子声就在眼前,仿佛又听到了东山上“隆隆”的开山取石的炮声,那是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防风墙而开石。一辆辆三套马车将开出来的巨石拉到田间地头,农民师傅用灵巧的双手垒成了整齐的石墙,为得就是防风固土,来保证农业丰收。

沿途处处风景。虽说比不上游览胜地,却看着这些昔日人山人海填土造田而垒成的水利工程,让我有一种特别的恋旧,恋乡,恋情的感受。再往前走,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80年代老家走农村土地改革的路子的点点痕迹。

接着进村,先看看老宅,整个院落杂草丛生,冷落残败,不由得潸然落泪。大门用旧木车改装的木栅栏挡着。跳过木栅栏,跳过木栅栏翻墙进院,脚下长着多年来无人清理的枯枝干草,踩上去沙沙作响。父亲亲手垒起的土墙痕迹依旧,但已坍塌不堪。墙壁倒塌下来的泥土成了高低不平的土堆,院子错杂参差,屋顶也早已垮塌,椽木支支叉叉,曾经一锹一锹铲泥抹墙的土撒落庭院。多年的雨水冲刷,墙上的白土早已不见了踪迹。

景象残败,断壁残垣,就像电视中家族没落的景象。扶着熟悉的墙壁,踩着熟悉的泥土。进了屋内,抬头看屋顶,椽檀细的可怜,简直就是现在搭牛棚的细木棍,横七竖八地乱插在半空中,让现在的年轻人去看,哪像是人住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窝棚。一排的几间房子相同的样子。

出了老宅在大街上转了转,触景生情。30多年前,农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贫穷。我们的长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为培养我们,让我们走出大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用“艰苦卓绝”来描述也绝不为过。

祭扫完父母坟茔,已到中午时分,这次扫墓每到一处都会触景生情,潸然落泪。村南的大井,村边的打谷场,村北的石灰窑,拦水坝,曾经的饲养院,东山的防空洞处处场景都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儿时的同伴,有的却天各一方,甚至阴阳相离。十几岁去大溪沟背着书包上学的那条路也已模糊不清。

如今,为了响应上级退耕还林,绿化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号召,围网护拦,植树造林,原来的那条小路已失去了儿时的平坦顺直。“农业学大寨”时农民们修筑的梯田,也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满眼看去,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只有那一行一行的柠条整齐有序,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老家的变迁让我心潮涌动,深思凝重。儿时的童真已成为中年的成熟,自己的儿女也已而立之年。光阴似箭,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在这里真正得到了圆满的诠释。这次回乡收获颇多,思想得到了又一次的洗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再回到现实中,我们商都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已深入人心,我村属山区小村,被规划为撤村点儿,虽然说村内破烂不堪,村外却生机盎然。沿着出村的水泥路向另一村行驶,沿途景色秀丽,树木成行别有一番北国风情。迁入的新村,砖瓦房已取代了土坯房。村中的小巷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我村必将过着美好的小康生活。

投稿微信:nmrwsd



竺元平


【作者简介】竺元平,1964年2月生于内蒙古商都县的一个小山村,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喜欢文学及历史性的读物,常写点小文章来感悟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