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将慧眼来察人——《论语》悟读【26】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察人之所不察,明人之所不明。——题记

《论语》第二篇第十章: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ou隐藏)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悟读】

当无事时自固气;大有为者能知人。

此为于右任先生的自箴联。上联“当无事时”,指失意或清闲两种情境。“固气”,乃孟子提倡的“养气”,“我善吾浩然之气”;下联强调要学会知人。

知人察人,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概括为“视”“观”“察”三部曲,即了解一个人,须先察看他的言行,次观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视其所以”是察人的第一步,先看他的行为表现。行善即为君子,作恶则为小人。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初步判定一个人的品行。

 

“观其所由”是察人的第二步,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聊斋志异》中《考城隍》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察其所安”是察人的第三步,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孔子识人法,强调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要有一双慧眼。

历史上,诸葛亮曾国藩等许多杰出人物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察人知人之术。魏征曾向李世民提出的“六观”识人法“贵则观其所举(举荐的人富则观其所养(积蓄的东西),居则观其所好(爱好),习(学习)则观其所言(说的话),穷则观其所不受(接受之物),贱则观其所不为(不干的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察人的好方法。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可以至察,但不可至究。不至察,则没有知人之明;如至究,则可能没有伙伴或朋友。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察人之明,更要有容人之量。

江湖险恶,人心难测。生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社会是一所难以毕业的大学。我们在学会用慧眼来察人之际,务需明白,知人难,自知更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