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18:黑猫白猫

 liuhuirong 2023-01-10 发布于湖北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读后感】

越读《论语》,越欢喜,难怪冯唐说《论语》是他最喜欢的十部中文书之一,它是中国最好的古汉语。

换作从前,我听到这番话,定会以为他在炫技,故作高深,今日觉得此言不虚。一本书的好坏,众说纷纭,而时间才是最好的评论家。深邃和厚重的经典,穿越时间和空间,历久弥新。

以前,孔子在我的印象中,是位德高望重、严肃认真的前辈长者,然这一日日透过《论语》的接近和熟悉,他的音容笑貌、动作神态仿佛已在眼前触手可及,如此的亲切、真诚、风趣。

今天读到的这段话,孔子给我们讲的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世间,当如何行事、做事?孔子说得简单明了,他说怎么合适,怎么做。意思是不要让条条框框来限制你的行为和想象,面对当下的这件事,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就怎么去做。而不是这件事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干过,所以不敢干;也不是这件事我干了,别人可能说我坏话,所以不去干。

孔子这句话的中心思想,用邓爷爷的话来说,就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这观点,是不是很酷,十分特立独行?孔子2500多年前提出来的观点,怎么觉着那么带有现代气息呢?读到这条金句,你也许和我一样,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人们说“半部《论语》安天下”——《论语》中藏着做事成事的智慧。

仔细读《论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人问孔子同一个问题,他的答案是完全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孔子之所以会说出自相矛盾或者前后不一致的话来,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才是合适的。比如好学的子贡提问一个问题,孔子会引导他提高思想和修养的境界。而同样的问题,换作好勇的子路来问,孔子会换一种方式回答,稍稍打压他的气势,因为孔子认为气势过胜,同样不是一件好事。

孔子主张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阅读也应该如此,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书籍,读法不同。

有人同时读五本书,有人专注于一本书;有人读书从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字开始,看到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一个句号;有人读书跳着读,寻找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用的点,再精读。以上阅读方法,哪一种最好?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都是正确的,哪一种都是最好的,关键是谁在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合适的阅读方法,如同趁手的兵器,让人功力大增,事半功倍。

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兵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