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谈「学习」:学习,就是模仿和练习

 书语人间 2020-09-30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几乎人人都能够说出三五句《论语》里的名言,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话历经了2500多年,至今仍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经过了2500多年的时代变迁与历代学者们的「花式」解读,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其本意都已经在历史长河里被扭曲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学到的,都是变了味的《论语》,自然便很难去体察到《论语》里的微言大义了。


因此,接下来的《论语》解读系列里,灵遥结合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论语》,陪你一起重读《论语》,一起去品味2500多年以前,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明明德,亲民,最终止于至善的

希望你在读后,能够有所得~


01.
学《论语》,要怎么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第一》

这是《论语》里的第一句,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在课本上读到过它。我们读古人留下的经典,每一句话都要反复体察其背后的意思,万万不可因为某句话好理解,轻飘飘地就放过了。


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尚书》里讲,学,效也。就是效仿,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我要效仿他,要模仿他。

我们读《论语》,读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就是要模仿孔子、模仿孔子的弟子,孔子和其弟子怎么做,我们就跟着怎么做,这就是「模仿」。


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每一个小孩子都明白这一点。他们在很小的时候,便都懂得去模仿大人们说话,哪怕一个字都不认识,也不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交流。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都忘记了模仿才是学习的根本。

上至大儒王阳明,下至咱们这些个平头老百姓,在读书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给前人纠错,拼命想要说出点自己的观点,「其说本以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


结果,别人好心想要告诉给你的知识、经验一点都没有get到,直到一天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苦心做学问多年,结果学了个寂寞。

因此,模仿才是学习的根本,是行动,是照着做。

模仿定律,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根基。

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一切皆在于修身,我只有先做好我自己,别人才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全国模仿,到全天下模仿,这就是王天下。


所以,儒家想要告诉给你的,根本就不是一套该如何与别人相处的宝典,而是与你自己相处的行动准则。

你按照圣人教给你,先去与你自己相处,把与你自己的关系都处理妥当了,那么你在和别人相处时,自然而然便知道该如何去对待别人,和别人的关系也就跟着融洽了。


说完了什么是「学」以后,我们再来看什么是「习」。

在语文课本上,老师会告诉你说,习,就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学而时习之」连在一起就是「学习,然后经常复习」。

然而,这个说法,并不符合《说文解字》里对「习」的解释。习,繁体字是「習」,上面是一个羽字,下面是一个鸟字。按照解释,是小鸟跟鸟妈妈学习飞行。

鸟要飞起来,复习肯定是不够的,得练习。


因此,习,应该是「一字一句照着做」的意思。你如果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就去学习谁。

这样,有朝一日,你才能够正悟到,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太平了!这是多么的快乐呀!





总结一下,便是学习《论语》,我们要「在行动中学习」

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一字一句地去揣摩圣人话里话外的意思,然后把它给用在自己的日用言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待一物,接一人,便先想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

比如,孔子自己在做学问时,便会向虚心在比自己厉害的人请教,然后去模仿比自己厉害的人的言行举止。同样的,你在读《论语》的时候,也该效仿孔子,放下自己的「好胜心」,孔子说什么,你便听什么,孔子做什么,你便跟着做什么。


如此一来,「学习」这件事上,你便做到了与孔子一样,便是圣人了。你每件事如果都能够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文章里,灵遥将为你继续带来《论语》中《学而第一》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