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恕求仁一世难——《论语》悟读【100】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好言好语一时易,求恕求仁一世难。

《论语》第五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悟读】

察人之诈,不怒于言;

知人之过,不扬于人;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施人于难,不记于心。

有人把这四点作为人生成就大事之至要。其实,这四句话就蕴含了恕道和仁道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和美好。在孔子看来,做到这俩点,就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极难达到的境界,孔子一生也在孜孜以求。所以,当子贡说出这个思想后,孔子直言相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简而言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到我头上”,这一点就很难。有人说,我们都是生活的囚徒,被牢牢的无形的捆住。因为社会就像一张大网,我们都是社会中人,不可能独立生存,除非你真的绝情绝欲,远离凡尘。生活在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行动就不免要受到他人的制约。为了生存,为了周围的亲人,我们往往要做一些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唯有超凡脱俗,方能不被约束。

而“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意思是“我不去强加于人”,这句话类同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这叫作“恕道”。一般而言,能真正做到“恕道”,一个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在孔子看来,离“仁道”还有遥远的距离。

“仁”字始见于《尚书·金滕》中“予仁若考”,指美好的道德。仁字从人从二,即人们互存互助互爱,仁的核心是爱人。儒家思想中的“仁”是道德标准,是为人的重要准则。当然,“仁”并不是小仁小义,而是为民造福、克己复礼的大仁大义。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道”和“恕道”,存在一个修为的程序性问题。作为一个追求仁道的人,不可以一开始就强修“仁道”,可以从“恕道”做起,随着道德修养的提高,渐次过渡到对“仁道”的追求。

求恕求仁一世难。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生的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